南北朝農學家賈思勰生平和《齊民要術》
編者按:賈思勰當過太守,有當過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對農業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單單把別人的經驗寫在紙上。他是親自去做,有了體驗,再記錄下來。
南北朝農學家賈思勰生平和《齊民要術》
賈思勰(jiǎsīxié),北魏時人,漢族,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益都(今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人,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所著《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種植菜蔬果木、養殖畜禽魚類到各類食品加工的技術知識,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系統專著,對中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臨淄區在淄博市齊城農業高新開發區在萬畝農業示范園內建館以志紀念,表彰他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
賈思勰是中國古代杰出農學家。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為他以后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后,他回到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東魏武定二年(554年),他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作《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
簡介
《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成書于東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后,一說為533年至44之間?!洱R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注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書前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
意義
該書自出版后,受歷朝重視,傳遍海外后亦被常成為研究古物種變化的經典,達爾文研究進化論時,曾參考一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有說此書正是《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用了不少篇幅介紹了蔬菜種植、果樹和林木的扦插、壓條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樹撫育方面的技術。 在植物保護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蟲害的措施,還記述了當時果農熏煙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風寒切,是夜必霜。此時放火作煴,少得煙氣,則免于霜矣。”(煴音云,yún,意思是沒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幾個字就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看天氣判斷降霜的經驗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應用?!洱R民要術》非常重視選育良種對于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重要作用。書中僅谷種就搜集了八十多個品種,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產量質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較科學的分類。還敘述了播種前怎樣進行選種、曬種、浸種和用藥物或者肥料拌種等種子處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還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
《齊民要術》總結了我國六世紀以前家畜家禽的飼養經驗并搜集記載了獸醫處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內科、傳染病、寄生蟲病等方面,如直腸掏結術和疥癬病的治療方法,歷時一千四百多年,仍然沿用。《齊民要術》中還有我國獨特的制曲、釀酒、制醬、作醋、煮餳(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藝的翔實記錄,其中許多是現存最早的資料。《齊民要術》是一部有很高科學價值的“農業百科全書”,它內容極其豐富,反映了當時我國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水平,其中有許多技術直到現在還在應用,它比較系統地總結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北魏和北魏以前農業生產技術,初步建立了農業科學體系,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賈思勰的生平事跡,史籍缺載。他曾擔任過北魏高陽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走向經濟衰落、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戰亂頻仍。他深感恢復國民經濟、保障人民生活對鞏固政權實為必要。他十分注重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總結。自高陽太守卸任后,賈思勰就開始致力于農學研究,足跡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
賈思勰當過太守,有當過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對農業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單單把別人的經驗寫在紙上。他是親自去做,有了體驗,再記錄下來。就是說他寫出來的,或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經過實踐的。賈思勰為了掌握養羊的經驗,他買了二百頭羊,自己親自去養。對種地,賈思勰更是不辭辛苦,到田頭,住老農的窩棚,虛心向老農求教。對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農作物不斷從土地得到充足的養料,更有獨到而精辟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