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歷史大事件永明之治
永明之治是指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在齊武帝蕭賾統治期間出現的治世時期(482年-493年)。由于齊武帝年號永明,所以稱為永明之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南北朝歷史大事件永明之治,希望對你有用!
永明之治的主導人圖片
梁朝基本歷史簡介
南梁(502年-560年),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南齊宗室蕭衍取代齊朝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朝后期國政敗壞,爆發了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后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又使之趁虛攻奪了南朝的大片土地,使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定國號為陳,以陳代梁,建立陳朝。另外蕭衍的孫子蕭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后亡于隋朝。至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在江南重建蕭梁,歷五年,為唐朝所滅。
永明之治的皇帝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生于建康(今南京),籍貫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
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永明之治的背景
當時南朝齊取代南朝宋四年后齊高帝去世,太子蕭賾即位,即齊武帝。他十分關心內政,提倡教育。并且繼承齊高帝風格,力行節儉。由于與北魏通好,使得邊境較為安定,減少軍事調動。使得在齊武帝執政的十一年期間,朝政政治清明,國內社會安定,帶動經濟文化的發展,替齊國帶來一個小康的安定局面。《南齊書.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即提到:"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
永明之治的措施
齊武帝提倡節儉,不喜歡游宴、奢靡之事。曾下令舉辦婚禮時不得奢侈,甚至到他的身后事都力求簡樸。他以富國為先,提倡農業,并且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他很重視天災對平民的危害。當時發生歉收與水患,繼位后不久立即補助災民。揚、南徐二州發生災年時,他減免租稅以減輕災民負擔,以為永制。為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齊武帝派范縝作為使者出使北魏,范縝的學識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稱贊。
南朝宋以來許多的庶族地主,為了成為世族來免除所承擔的賦役,往往向官吏行賄,在世族戶籍黃籍中加入偽造的父祖爵位。早在齊高帝時期就設立校籍官和置令史來清查戶籍。齊武帝繼續其父的政策,將那些被認為是偽造的戶籍,一律退回本縣改正,稱為"卻籍"。而本來應服役納賦但利用造假戶籍避開的,都要繼續承擔賦役,稱為"正籍"。
永明之治的結果
不過,在 檢籍過程中,由于檢籍官貪污作弊,結果“前檢未窮,后巧復滋”,“應卻而不卻,不須卻而卻”。這使 卻籍戶不滿,最后于485年發生 富陽 唐寓之起兵叛亂。雖然這次叛亂被 齊武帝迅速平息,但檢籍的政策依然受到 庶族地主的激烈反對。五年后齊武帝與庶族地主妥協,宣布“卻籍”無效,同意將因為卻籍而被發配邊疆的平民返歸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