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抗劉宋名將王慧龍介紹
王慧龍,無字無號,北魏太原晉陽人。生于晉太元十五年(390),卒于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北魏抗劉宋名將,官銜累至滎陽太守、使持節、寧南、虎牢鎮都副將。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魏抗劉宋名將王慧龍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北魏抗劉宋名將王慧龍介紹
慧龍祖父王愉為東晉國相王坦之之孫。逮王愉為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尚書仆射、江州刺史時,年方七八歲的王慧龍為王愉孫輩中最聰慧者,深得惜愛,嘗謂為“諸孫之龍”,遂以慧龍為名。
早在王愉為州刺史時,后來的劉宋皇帝劉裕懷才不遇,曾投靠王愉欲謀個好前程。然而,王愉很看不上劉裕,不僅沒有起用,反而待之失禮。劉裕遂懷恨于心,另求他圖。劉裕暴發后,身居國之要職,又執舉國兵權在手,與劉有隙的王愉,則作為對立勢力,亦在朝中為重臣。為減削帝黨勢力,為報當年受辱之仇,更為掃平奪取帝位皇權的障礙,劉裕以王愉圖謀不軌、心懷二志為由,戮其全家,時王慧龍僅14歲。
東晉太原王家王愉一支慘遭大禍時,王慧龍得家奴僧彬的鼎力相救,幸免于難。僧彬先是將慧龍藏匿建康暗處,待百余日風聲漸去后,又向西潛逃,準備渡江。史稱,在渡口,“為津人所疑,曰:‘行意匆匆彷徨,得非王氏諸子乎?’僧彬曰:‘貧道從師有年,止西岸,今暫欲定省,還期無遠,此隨吾受業者,何至如君言?’既濟,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荊州前治中習辟疆。”(見《魏書·列傳二十六》)意思是,王慧龍與僧彬北逃渡江時,引起了渡口執事者的懷疑:“你們形跡如此慌張,莫非是逃亡的王家諸子?”僧彬趕忙辯解:“貧道出家多年,今天就去西岸,不久還要返回,他是(指王慧龍)我的信徒。你們怎么能妄言王氏諸子?”于是躲過了盤查,西渡對岸,直奔江陵(今湖北荊州),投靠王慧龍叔祖王忱的舊屬荊州前治中習辟疆。時荊州刺史魏吟新死,習辟疆正與江陵縣令羅修、前(荊州)別駕劉公期、當地豪強王騰等合謀舉兵反劉裕。他們見到王慧龍與僧彬,便推舉慧龍為盟主舉事,準備偷襲荊州城。然而,劉裕聞荊州刺史魏吟去世,擔心有變,即遣其弟劉道規急奔荊州控制時局。于是,以慧龍為盟主的反劉舉事,中途流產。江陵令羅修匆匆將慧龍、僧彬北送襄陽(今湖北襄樊),投奔東晉雍州刺史魯宗之。魯宗之深知劉裕必欲斬草除根,置王慧龍于死地,江東地方再難容王氏之脈,遂資助慧龍等渡過漢水,向西逃命。
匆匆逃亡奔命,王慧龍舉目無親,煢煢孑立,惶惶終日,雖僥幸逃出東晉,亡命后秦,但當時的后秦,國小軍弱,挾制于北魏、東晉兩大國之間,依靠后秦報家仇,或將后秦作為再興家族的政治依托,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慧龍在亡命中成長,在成長中等待時機。義熙十三年(417),劉裕率東晉軍顛覆后秦,王慧龍只好再次北逃,避難北魏。
北魏第二代君主明元帝拓跋嗣,接納了王慧龍,聽他講述了家事的不幸及愿效命北魏、率兵南討東晉的請求。當即表示“席卷吳會,卿情計如此,豈不能相資以眾乎!”(見《魏書·列傳二十六》)但并沒有起用慧龍。因為當時的東晉在劉裕的操控下,軍事實力與北魏在仲伯之間,北魏并不具備統一南北的政治、軍事實力。慧龍在明元帝的庇護下又過了三年,劉裕取代東晉,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宋,史稱劉宋,北魏仍無南伐之意。
泰常八年(423),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死去,少帝劉義符登基,拓跋嗣得悉劉宋新舊帝交替之際,國祚不穩,乃趁勢親統大軍伐宋,連續攻取司州(今河南洛陽)、兗州(今河南滑縣)、豫州(今河南汝南)大片宋土,起用王慧龍為洛城鎮將,令他率兵戍守南陲。時已34歲、積蓄20年深仇大恨的王慧龍,躊躇滿志,走馬上任,準備大顯身手。豈料大任剛授,拓跋嗣猝死,新帝拓跋燾以為“南人不宜委以師旅之任”,(見《魏書》)收回前帝成命,另委慧龍為樂安王拓跋范之師,兼并州、荊州、揚州大中正,負責三州官吏考選事宜,品第在鎮將之上。王慧龍對此重任堅辭不受,表示愿效命疆場,報家仇國恨。拓跋燾見慧龍執意如此,遂改任其武職南蠻校尉、安南大長史(副職)。
膺任安南大長史后的王慧龍,戍兵國土南陲,悉心于劉宋動靜。始光三年(426),劉宋荊州刺史謝晦兵起江陵反叛朝廷,宋軍到彥之、枟道濟奉文帝之命,率兵兩路,合剿叛軍。謝晦孤軍難敵,求救于北魏。王慧龍借此良機,親率精兵1萬,巧施“圍魏救趙”之法,攻破劉宋要塞思陵戍(今河南淮陽南),兵臨項城(今河南項城市)合圍之。不久謝晦兵敗,王慧龍班師凱旋。此役雖不甚大,但慧龍精于治軍、長于用兵之軍事才能足見一斑。神 三年(430),劉宋王玄謨統軍進犯滑臺(今河南滑縣),魏太武帝拓跋燾詔命慧龍代為楚兵,與冠軍安頡合兵抵御。兩軍在中原對峙、鏖戰,連續50多天。宋將王玄謨向以善戰著稱,所率兵勇亦劉宋精銳之師,北魏“諸將以賊盛,莫敢先”。(見《魏書·列傳二十六》)獨王慧龍先是勇戰當先,繼而“設奇兵破之”,重創王玄謨之軍。班師后,“世祖(太武帝)賜以劍馬鋮帛,授龍驤,賜爵長社侯、拜滎陽太守,仍領長史”。(見乾隆《太原府志》)
王慧龍在滎陽任上10年,其間“農戰并修,大著聲績,招攜邊遠,歸附者萬余家,”(見《魏書》)一時間聲名鵲起,震駭劉宋朝野。為除掉王慧龍,劉宋文帝縱使毒招,策劃“反間計”,揚言:“慧龍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冠入邊,因執司馬楚以叛。”(見乾隆《太原府志》)妄圖引起北魏君臣猜忌,重陷慧龍于水火。然而,魏太武帝拓跋燾并不昏庸,他深知王慧龍與劉宋的亡家滅門之仇,深如血海,遂對眾臣一語道破:“此必不然,是齊人忌樂毅耳。”(見《魏書》)為安撫慧龍,即賜其璽書曰:“義隆(宋文帝)畏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是介意也。”(見乾隆《太原府志》)義隆見詭計不成,便重金懸賞,以200戶男、1000匹絹為價,收買慧龍首節。惑于利誘,刺客呂玄伯鋌身走險,行刺慧龍,反被抓獲。眾人皆以呂氏必死。慧龍卻說:“各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便將呂釋放。他的容人之量,深得時人贊服。乃至死后,呂玄伯感其全宥之恩,為其守墓,終生不去。
慧龍武能安邦,心胸廣闊,文才亦不俗。史載,其少時家遭橫禍,半生坎坷蹉跎,但不忘修身蓄志,養就文韜武略,舉止謹慎。為明其志,曾作《祭伍子胥文》,舒瀉憂悴,誓言“鞭尸吳市,戮墳江陰”。所撰“帝王制度十八篇”,被國家奉為“國典”。太武帝漸知其才高識遠,遂再為升遷,拜使持節、寧南、虎牢鎮都副將。然天不假年,忽卒于太平真君元年(440)。其后家族繁茂,一子四孫,再續太原王氏香煙,終成隋唐望族,王慧龍則成隋唐“太原王氏”之祖。自西晉末王湛舉族南渡,至東晉末王慧龍一人北歸,迄隋唐再成大族,三百余年間,南遷北徙,苗裔播撒大江南北,黃河兩岸,遂成“太原王氏”大觀。
北魏抗劉宋名將王慧紹史籍記載
王慧龍,太原晉陽人,晉尚書仆射愉之孫,散騎常侍郎緝之子也。幼聰慧,愉以為諸孫之龍,故名焉。初,宋武微時,愉不為之禮,及得志,愉合家見誅。慧龍年十四,為沙門僧彬所匿,因將過江。津人見其行意匆匆,疑為王氏子孫。彬稱為受業者,乃免。既濟,遂西上江陵,依叔祖忱故吏荊州前中從事習辟強。時刺史魏詠之卒,辟強與江陵令羅修、前別駕劉期公、土人王騰等謀舉兵,推慧龍為盟主,克日襲州城。而宋武聞詠之卒,亦懼江陵有變,遣其弟道規為荊州,眾遂不果。羅修等將慧龍又與僧彬北詣襄陽。晉雍州刺史魯宗之資給慧龍,送度江,遂奔姚興。自言也如此。
姚泓滅,慧龍歸魏。明元引見與言,慧龍請效力南討。言終,俯而流涕,天子為之動容。謂曰:“朕方混一車書,席卷吳會,卿情計如此,豈不能相資以眾乎?”然亦未之用。后拜洛城鎮將,鎮金墉。會明元崩,太武初即位,咸謂南人不宜委以師旅之任,遂停前授。
初,崔浩弟恬聞慧龍王氏子,以女妻之。浩既婚姻,及見慧龍,曰:“信王家兒也。”王氏世齄鼻,江東謂之“齄王”。慧龍鼻漸大,浩曰:“真貴種矣!”數向諸公稱其美。司徒長孫嵩聞之不悅,言于太武,以其嗟服南人則有訕鄙國化之意。太武怒,召浩責之。浩免冠陳謝得釋。慧龍由是不調。久之,除樂安王范傅,領并、荊、揚三州大中正。慧龍抗表,愿得南垂自效,崔浩固言之,乃授南蠻校尉、安南大左長史。及宋荊州刺史謝晦起兵江陵,引慧龍為援。慧龍督司馬靈壽等一萬人,拔其思陵戍,進圍項城。晦敗,乃班師。后宋將王玄謨寇滑臺,詔假慧龍楚兵,與安頡等同討之。相持五十余日,諸將以賊盛,莫敢先,慧龍設奇兵大破之。太武賜以劍馬錢帛,授龍驤,賜爵長社侯,拜滎陽太守,仍領長史。在任十年,農戰并修,大著聲績,招攜邊遠,歸附者萬余家,號為善政。
其后宋將到彥之、檀道濟頻頓淮、潁,大相侵掠;慧龍力戰,屢摧其鋒。彥之與友人蕭斌書曰:“魯軌頑鈍,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龍及韓延之可為深憚。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訝之。”宋文縱反間,云慧龍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邊,因執安南大司馬楚之以叛。太武聞曰:“此必不然,是齊人忌樂毅耳。”乃賜慧龍璽書曰:“義隆畏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宋文計既不行,復遣刺客呂玄伯購慧龍首二百戶男、絹一千匹。玄伯為反間來,屏人有所論。慧龍疑之,使人探其懷有尺刀。玄伯叩頭請死。慧龍曰:“各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義隆賊心未巳,不殺玄伯,無以創將來。慧龍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義為干鹵,又何憂乎刺客。”遂舍之。時人服其寬恕。
慧龍自以遭難流離,常懷憂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生一男一女,遂絕房室,布衣蔬食,不參吉事,舉動必以禮。太子少傅游雅言于朝曰:“慧龍,古之遺孝也。”撰帝王制度十八篇,號曰《國典》。真君元年,拜使持節、寧南、武牢鎮都副將,未至鎮而卒。臨沒,謂功曹鄭曄曰:“吾羈旅南人,恩非舊結,蒙圣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場效命,誓愿鞭尸吳市,戮墳江陰。不謂嬰此重疾,有心莫遂,非唯仰愧國靈,實亦俯慚后土。修短命也,夫復何言!身歿后,乞葬河內州縣之東鄉,依古墓而不墳,足藏發齒而已。庶其魂而有知,猶希結草之報。”時制,南人入國者,皆葬桑乾。曄等申遺意,詔許之。贈安南、荊州刺史,謚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