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生平介紹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人,歷經宋、齊、梁三朝,曾經為官,后辭官歸隱堅決不再出仕,精通醫藥、煉丹,在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有不少著作傳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陶弘景生平介紹
陶弘景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十歲的時候因為看了葛洪的《神仙傳》而迷上養生之道。因此,他小小年紀就才學不凡,聲名遠播,擅長琴和棋,書法上工于草書和隸書。
等到蕭道成當上丞相之后稱帝,還沒有弱冠的陶弘景就被他先后任命為諸王的侍讀,之后擔任奉朝請一職,這是一個十分閑散的官職。當時朝廷的禮儀事務,皇帝和百官一般都是向他請教,可見他深受器重。不過,陶弘景志不在官場,他雖然和諸王等貴族生活在一起,但他不汲汲于權利和富貴,總是把自己自己一個人關在屋里面,不和外面來往。
公元492年,陶弘景上書辭職,臨行時朝中百官為他設宴踐行,因為當時來送的人太多,帳篷和車馬都堵住了道路。之后,他就隱居到來山中去修行,并把那座山稱之為茅山,學習道教的符箓煉丹道法等,并且游歷名山尋訪仙藥。梁朝建立后皇帝幾次請他出山都遭到了拒絕,不過還是十分尊重他,時常寫信向他詢問國家大事,因此陶弘景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生性喜歡寫作,到了晚年更是如此,主要是道教著作,此外也涉及天文、地理、醫藥、養生等領域。去世時已經八十有五,謚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被稱為什么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隱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稱其為陶通明。所謂“通明”,可以兩種解讀,一是開通而賢明,語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曉明了。
如果是第一種意思,那么陶弘景取這個字,其實就是抱著一種得遇明君的希望。這就是積極出仕為官的心態,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經歷。據說,陶弘景在書中自己寫到,他以前希望四十歲左右做到尚書郎,然后到浙東做一方好縣令。可見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
如果是第二種意思,那就是對自己智力的一種肯定。據說,陶弘景四五歲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而且能屬文達意。可見他從小聰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對而言,還是第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
陶弘景辭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稱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開始隱居修道。于是,他自號華陽隱居。
此外,陶弘景還有一個“山中宰相”的稱號。他后半生一直隱居,即使梁朝皇帝三番兩次地來請他出山,他都堅決地推辭了。雖然如此,皇帝還是深知他的才華,又是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又是給他在茅山建道觀。而且國家每次遇到吉兇和出兵有關的大事,皇帝都會寫信向他請教,一個月會有好幾封信。可見陶弘景雖然隱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仿佛宰相一般。
陶弘景書法評價
陶弘景對許多方面都有涉獵和研究,醫藥、煉丹、天文、地理等等。他一生才學不凡,是當時有名的知識分子,而中國古代文人大多精通書法,陶弘景也不例外,他工于草書和隸書,還擅長行書。
陶弘景一生都很喜歡寫作,所以可以著作等身,這也練就了他的一手好書法。據史書記載,他年僅四五歲就開始喜歡寫文章,“恒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所謂“荻”是一種草,小小年紀就用草當做毛筆來練字,可見他對書法的興趣。
據說,陶弘景在書法方面,以鐘繇和王羲之為師,還常常與梁武帝蕭衍書信交流討論他們的書法作品。王羲之自不必多說,書圣之名足以證明他的書法造詣。而鐘繇與他齊名,據說是楷書的創始人,王羲之也曾經學習過他的書法。陶弘景擅長草、隸、行書,由此可知他從這兩位書法大師那里學到了不少。而后世對他書法的評價也極高,認為是體勢開張,疏密有致,已經自成一家。
陶弘景的書法作品傳世至今的有《屈畫貼》、《瘞鶴銘》等。其中后者是中國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瘞”是埋葬的意思,因此就是他埋葬了自己家養的一只鶴然后為其寫的銘文。這篇書法作品共86個字,背后是評價為“古拙奇峭,雄偉飛逸”。稱之被推崇為“大字之祖”。據說這這一銘文所刻的摩崖,曾經遭到雷擊,碎成五塊而掉到江里,后來慢慢被撈出,如今已經被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