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人謝朓生平介紹
謝朓(tiǎo)(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杰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下面是山水詩人謝朓生平介紹。
世家傳承
東晉南朝是門閥士族統治時期,陳郡謝氏與瑯玡王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同屬僑姓高門士族。高祖父是晉代宰相謝安的弟弟謝據,曾祖父謝允、祖父謝述、父親謝緯,都先后仕于晉宋。謝朓父謝緯,官散騎侍郎,母為宋文帝第五女長城公主。永明九年(491年)春,謝朓作為隨郡王蕭子隆的文學(官名),隨同蕭子隆赴荊州。后調還京都,任新安王中軍記室,兼尚書殿中郎,又為驃騎咨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年)出為宣城太守,后遷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蕭遙光謀奪帝位,謝朓沒有參與其謀,反遭誣陷,下獄而死。
謝朓家世既貴,少又好學,為南齊藩王所重。初為太尉豫章王蕭嶷行參軍,遷隨王蕭子隆東中郎府,轉王儉衛軍東閣祭酒,后為隨王鎮西功曹,轉文學。永明九年(491年),隨王為荊州刺史,“親府州事”,謝朓也跟著到了荊州,“以文才尤被賞愛”。后調還京都,任新安王中軍記室,兼尚書殿中郎,又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年)出為宣城太守。建武四年(497年),謝朓被任命為齊明帝蕭鸞天生殘廢的長子蕭寶義的鎮北諮議、兼南東海太守。
少學成名
謝朓青年時代即以文學知名,《南齊書》本傳稱其“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謝朓詩歌創作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謝朓善草、隸書,長于五言詩,好獎掖人才。
因功升任
當時,謝朓的岳父王敬則任會稽太守。因為他是齊武帝的心腹猛將,開國大臣,所以蕭鸞對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監視。王敬則怖懼萬狀,深感大禍臨頭。他的第五個兒子王幼隆派人到南東海治所與謝朓密談。謝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來人,徑自告發。
王敬則被族滅,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王敬則之女常懷刀想向謝朓報仇,謝朓不敢與她相見。為吏部郎,沈昭略對他說:“卿人地之美,無忝此職。但恨今日刑于寡妻。”(一說,講此話的人是范縝)
含冤而死
然而謝朓還是沒有逃脫政治濁浪的裹挾。同年初秋,蕭鸞死去,他的兒子、荒淫無度的東昏侯蕭寶卷登位。第二年,在始安王蕭遙光,貴戚江祏、江祀、劉沨等合謀的又一起奪位陰謀中,因為謝朓拒絕了他們奉立蕭遙光為帝的要求,終于受誣而死,時年三十六歲。
這時蕭鸞已身染沉疴,而北魏軍隊常渡江騷擾,南北兵刃數次相接。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蕭遙光謀奪帝位,謝朓不預其謀,反遭誣陷,下獄而死。謝朓臨敗嘆道:“我不殺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對于謝朓的死,前人頗有議論。今天看來,他的死能反映出齊代亂世的時代特點;謝朓的自我矛盾和畏禍心理,也是當時士大夫階級的通病,我們不宜對他過于苛求。我們不妨假設:以謝朓這樣逸興壯飛的才情,如果他能再活上三十六歲的話,我們將多讀到多少“清水出芙蓉”般的詩篇!
詩歌成就
在“竟陵八友”中,他的詩歌成就最高。謝朓在西邸創作的詩歌,題材比較狹窄,除了游宴應酬之外,就是詠物,如《詠風》、《詠竹》等。這類詠物詩雖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還有不少是模擬漢魏晉宋的樂府民歌。這部分作品雖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但表現閨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自從隨府赴荊州以后,他的詩歌創作有了新的開拓,特別是經歷了政治風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詩歌無論內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山水詩,表現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還創作了諸如《賽敬亭山廟喜雨》、《賦貧民田》等詩歌,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
山水文學
謝朓詩歌創作的主要成就是發展了山水詩。晉宋以后,山水文學產生了,但多少還受玄言詩的影響,總帶點玄理。謝靈運的山水詩就是如此。謝朓和謝靈運同族,世稱“二謝”,謝靈運為大謝,謝朓為小謝。小謝詩學大謝,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詩見長;但二人的詩境和詩味卻有別。大謝的山水詩仍然帶有一些玄言色彩,小謝的山水詩則抒發了思想感情,玄言詩的影響差不多已被消除殆盡。謝朓的山水詩把描寫景物和抒發感情自然地結合起來。他浮沉于政治旋渦之中,目睹仕途的險惡和現實的黑暗,因此常常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對于宦途的憂懼和人生的苦悶。
審美觀點
謝朓主張“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南史·王曇首傳附王筠傳》),他的詩歌創作正是貫徹了這一審美觀點。要達到“圓美流轉”,聲律是一個重要因素。他把講究平仄四聲的永明聲律運用于詩歌創作中。因此他的詩音調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悅耳。沈約《傷謝朓》寫道:“吏部信才杰,文鋒振奇響。調與金石諧,思逐風云上。”也說明了音調和諧這一特點。謝朓還善于熔裁,時出警句,最為人稱道的有“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觀朝雨》),“魚戲新荷動,鳥散馀花落”(《游東田》)等,這些警句清新雋永,流暢和諧,對仗工整,體現了"新體詩"的特點。謝朓的短詩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風味。如《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又如《王孫游》:“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還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銅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詞自然、音調和諧、感情含蓄的佳作,收到了小中見大、尺幅千里的藝術效果。這類小詩,對后來的五言絕句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影響。
辭賦散文
謝朓的辭賦和散文,成就不如詩,但也有值得稱道的。現存的幾篇賦,如《思歸賦》、《游后園賦》、《高松賦》、《杜若賦》等,體制短小,聲律調協,富于抒情色彩。賦體自魏晉以后,題材有所擴大,篇幅有所縮小,不事鋪張,注重抒情;到了齊梁,由于聲律的運用,便逐漸向駢賦過渡。謝朓寫物寓意、借景抒情的小賦,正體現了向駢賦過渡的特點。謝朓還寫了一些諸如表章□啟一類散文,如《文選》所錄《拜中軍記室辭隨王箋》一文,“不悟滄溟未運,波臣自蕩;渤澥方春,旅翮先謝。清切藩房,寂寥舊蓽,輕舟反溯,吊影獨留。白云在天,龍門不見,去德滋永,思德滋深。唯待青江可望,候歸艎于春渚;朱邸方開,效蓬心于秋實”,情見乎辭,文情并茂。再如《齊海陵王墓志銘》“風搖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曉夜何長",也很富于詩情畫意。
當世盛名
謝朓是永明詩人的代表,在當世就享有盛名。梁武帝蕭衍說:“三日不讀謝(朓)詩,便覺口臭。”名重一時的劉孝綽也很推崇謝朓。“常以謝詩置幾案間,動靜輒諷味”(《顏氏家訓·文章》)。他關于聲律對仗和寫景狀物的技巧,對于唐代詩壇有著深刻的影響。杜甫說“謝朓篇堪諷誦”(《寄岑嘉州》),李白更是經常提起謝朓,“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可見李白對于謝朓的傾倒,所以清人王士稹《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謝朓詩歌不僅影響了唐代詩人,而且影響了一代詩風。宋趙紫芝詩云“玄暉詩變有唐風”,嚴羽也說“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應麟《詩藪》認為唐人“多法宣城(謝朓)”。
五言詩品
謝朓的五言詩,較早地運用了《四聲譜》的成果,并汲取了經唄新聲之變的營養。他深有體會地說:“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他的詩善于攝取自然景色中最動人的瞬間,以清俊的詩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東田》中的“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馀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結軫青郊路,回瞰蒼江流。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治宅》中的“辟館臨秋風,敞窗望寒旭。風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綠”等等。在盛唐王維等五言詩出現之前,可以說是詩苑的上品了。
因而,沈約十分服膺謝朓的五言詩,盛贊道:“二百年來無此詩也。”蕭衍在稱帝后還追慕不已,說謝朓的詩“三日不讀,便覺口臭”。所以,謝朓的五言新詩,是“永明體”的旗幟,而謝朓則是南齊詩人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