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貨幣有哪些
北朝在東亞中一般指國家政權并立的南北朝時期位于北方的政權。中國的北朝是歷史上北方王朝的總稱,北方王朝的統治者有出自塞北的鮮卑族,也有與鮮卑族含密切關系的漢族。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北朝的貨幣有哪些?
北朝的貨幣:北魏錢幣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鮮卑貴族首領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機,重建代國。是年改國號為魏,改元登國,史稱北魏(亦稱后魏、元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滅北涼,統一北方,與南朝劉宋政權對峙。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北魏末年,政治腐敗,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分裂為東、西魏。北魏初期,貨幣經濟落后,實行粟帛交換。直到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頒布官用俸祿,仍以帛、絮、絲、粟四物為主。《魏書·食貨志》說“魏初至于太和,錢貨無所周流”,自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開始,北魏才先后鑄行“太和五銖”,“(永平)五銖”和“永安五銖”三種錢幣。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在黃興元年(公元467年)秋生于北魏平城(今大同),三年后立為太子,延興元年(公元471年)即位。在其祖母馮太后的幫助下,他實施“班祿”制,推行“均田”制,建立“三常制”,使北魏的政治、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太和五銖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拓跋宏親政。越鮮卑舊俗,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統一用漢語,穿著漢服,獎勵與漢人通婚,并且仿照漢制修訂官儀、典章等。同時嚴厲制裁拓跋貴族的守舊勢力,殺死反對改制、企圖發動叛亂的拓跋恂。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權日趨封建化,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因而他是南北朝七十多個君主中唯一對后業產生深遠影響的很有才干的少數民族政治家。他的改革業績永垂青史。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2厘米,重2.5克左右。
太和五銖為北魏建國百年后的“第一錢”,可惜的是孝文帝的這次鑄行并不成功。其原因一是“太和五銖”鑄行后,只流通于京師(洛陽)一帶,而不入徐州、揚州之市,未能成為北朝的統一通用貨幣;二是私鑄盛行,劣質錢充斥,造成物價不斷劇烈波動。
縱觀我國歷史,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歷次私鑄,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出現這種情況,錯就錯在孝文帝允許民間私鑄所造成的。到了宣武帝時,社會經濟有了發展,錢幣的使用范圍比以前有所擴大,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復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制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雞目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獨具。“永安五銖”對于北魏的經濟發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是具有收藏價值的。據史書記載,“永安五銖”錢共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莊帝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魏分裂后由東魏孝敬帝于興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這三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 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
錢背面鑄“土”字,出自北魏孝文帝的一道詔書。詔書曰:“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詔書對拓跋氏的由來,以及為什么要改拓跋姓為元姓,做了清楚的解說,也說明了北魏王朝對“土”是由衷崇拜的。在錢幣上鑄“土”字是孝武帝繼承其先輩孝文帝的衣缽,表示“以土德王”的意思。
永安五銖錢大小輕重不一,一般直徑為2.2厘米,重3克左右;輕小者直徑1.8厘米,重約2克。此錢不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重貶值。由于北魏王朝縱容私鑄,政府雖然絞盡腦汁來挽回局面,以絹匹低價出售,希望穩定幣值,但是事與愿違,反而招致該錢更多的泛濫。其貨幣混亂狀況一直延續到了北魏末。
北朝的貨幣:北周三品錢幣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繼位后改革府兵制度,清查影戶黑地,沒收寺院財產,勒令僧尼還俗,還放免奴婢,興修水利,做了一些應興應革的事情,使人民獲得了解放的氣息。在幣制方面,他統一北方之前仍是沿用西魏五銖,其后則三次鑄錢。公元561年鑄“布泉”,公元574年鑄“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這三種錢幣形制精妙,筆法華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稱,被譽為六朝錢幣之冠,在我國和世界的鑄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貨幣均為方孔圓錢,錢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均為玉箸篆,筆畫肥瘦均勻,末端不出筆鋒,就像是用玉石制成的筷子寫成的,肥滿、圓潤、溫厚、勻稱。這種錢幣篆法絕工,人見人愛,這說明北周時書法藝術和鑄造工藝均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北周錢的藝術價值很高,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卻不樂于使用這種錢,因為這三種錢都是虛值錢。“布泉”一枚當西魏五銖五枚,“五行大布”當 “布泉”十枚, “永通萬國”又當“五行大布”十枚,即一枚“永通萬國”要合五百枚五銖錢。而當時民間交易依然有使用絹布、黃金、西方金銀幣的,所以不愿意使用這種虛值錢。
周武帝沉毅有智,內誅權臣,外滅齊朝,聲威顯赫,可惜天不假年,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故。隨之,宣帝繼位。宣帝荒誕無度,周朝逐漸衰敗。后傳位于靜帝,靜帝年幼,朝政由宣帝后父楊堅把持,楊堅消除異己,勢力養成后代周而立,國號隋。周靜帝鑄的“永通萬國”錢,“永通”是永遠通行,“萬國”表示天下萬國。可笑的是該錢既沒有永遠通行,也沒有萬國所用,而鑄行不到四年就隨著北周的滅亡而被楊堅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