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二月革命的歷史
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又稱俄國二月革命,俄國二月革命的歷史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俄國二月革命的歷史,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俄國二月革命的歷史:
由于帝國主義戰爭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反戰運動日益高漲,1917年3月8日至12日(儒略歷2月23日至27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時,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的統治。
二月革命前的俄國,是一個經濟上落后、政治上反動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國內充滿尖銳復雜的矛盾。
處于饑寒交迫之中的人民再也無法忍受沉重的壓迫,群眾斗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沙皇尼古拉二世雖然平庸無能,卻是鎮壓革命的老手,人民稱他為“血腥的沙皇”。
1905年~1907年的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是被他扼殺的,為了轉移人民斗爭的視線,也為了對外掠奪,尼古拉二世把俄國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俄國軍隊屢遭失敗,本來就很落后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戰爭的災難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
1907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會議的決議指出:“決定俄國革命的基本原因依然存在:國內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的極不適應、農民的破產、無產階級貧困的加深以及失業現象仍然存在,因而,革命的客觀歷史任務還沒有解決,而同時革命力量也沒有被徹底破壞。”
1917年1月,俄國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罷工示威,紀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首都彼得格勒工人響應布爾什維克的號召,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他們:高呼“打倒戰爭!”、“面包與和平!”的口號,這次行動成為二月革命的前奏。
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23日)是“三八”國際婦女節,彼得格勒50家工廠約13萬男女工人舉行罷工和游行,拉開了二月革命的序幕,第二天,參加罷工示威的群眾增加到20萬。
在布爾什維克黨(后改稱俄國共產黨)領導下,首都各大工廠舉行了有30萬人參加的聯合總罷工,革命風暴嚇壞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下令不惜采取任何措施,迅速恢復首都秩序。
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委員會的各領導人和其他一百多名革命積極分子被逮捕,這激起了群眾的極大憤怒,他們上街游行,抗議政府暴行,但遭到更野蠻的鎮壓,于是領導罷工的維堡區黨委決定將總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推翻沙俄政府,工人們立即行動起來,攻占軍火庫,奪取槍支彈藥,筑起街壘,與反動軍警展開戰斗。
沙皇政府下令開槍鎮壓參加示威和集會的群眾,激起人民更強烈的反抗,11日,布爾什維克維堡區委員會決定將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12日(俄歷2月27日),起義席卷全城,駐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絕向工人開槍,大批轉到革命方面。
同時工人們還積極開展爭取軍隊的工作,在工人們的宣傳、感召下,有數萬名士兵公開站到革命的一邊,他們同起義工人一起,占領了沙皇的巢穴冬宮和政府各部,逮捕了沙皇的大臣和,釋放政治犯,首都起義獲得完全勝利。
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發出《告全體俄國公民書》,宣布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革命在全國迅猛展開。
尼古拉二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立即從前線調軍隊企圖奪回首都,但沙皇軍隊在革命影響下也發生了兵變,尼古拉二世見大勢已去,被迫于1917年3月15日引退,讓位給其弟米哈依爾,第二天,米哈依爾也宣布退位,這樣,統治俄國達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被二月革命沖垮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獲得了勝利。
二月革命為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它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次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各國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本國反動政府,爭取民主權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運動的高漲。
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個是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后又因為臨時政府的措施不當,列寧又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和人民,進行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臨時政府被推翻,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蘇聯成立了。
相關資料介紹:
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發生于1917年俄歷2月(公歷3月)而得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使俄國經濟瀕于崩潰,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社會各種矛盾空前激化。列寧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 革命期間,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新的政權--工兵代表蘇維埃。同時,資產階級得到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的支持,成立俄國臨時政府,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局面。
1917年初,俄國革命運動急劇發展。資產階級也感到沙皇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企圖發動宮廷政變。
1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廠工人開始罷工。10日,發展成為反對饑餓、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沙皇制度的政治總罷工,罷工人數達到25萬人。沙皇政府下令開槍鎮壓參加示威和集會的群眾,激起人民更強烈的反抗。11日,布爾什維克維堡區委員會決定將罷工轉變為武裝起義。12日(俄歷2月27日),起義席卷全城。駐守彼得格勒的士兵拒絕向工人開槍,大批轉到革命方面。起義士兵和工人逮捕沙皇的大臣和,釋放政治犯,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發出《告全體俄國公民書》,宣布首都已經轉到起義人民手中。革命在全國迅猛展開。3月15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統治俄國長達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徹底覆滅。
俄國二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為什么掌握了實際政權的蘇維埃竟然自愿地把政權交給資產階級?為什么資產階級能夠竊取這次革命的勝利果實?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俄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小資產階級最多的國家。大批小資產階級直接卷入革命浪潮中,他們表現了極大的動搖性和不穩定性。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產階級的成份發生了變化。大批有覺悟的工人被征調到了前線。代替他們的是一些小私有者、手工業者和小業主。他們成為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影響工人隊伍的社會基礎。
第三,二月革命期間,革命領袖列寧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布爾什維克僑居在國外。在國內,許多布爾什維克尚被關在監獄或在遠離革命中心的流放地。革命的領導力量相對薄弱。
第四,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組織上又有很大發展,擁有地方自治機關、國民教育機關、各種全國性代表大會、杜馬、軍事工業委員會等合法陣地,并利用報紙、刊物等輿論工具。這些,使資產階級擁有巨大的優勢。當沙皇制度在革命的打擊下一傾覆,資產階級便接著上臺。
從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大罷工開始到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止,在8天內,沙皇制度徹底崩潰了。二月革命進展之迅速,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二月革命這樣快地取得勝利不是偶然的。
沙皇制度的殘酷壓迫和帝國主義戰爭,促使社會各種矛盾尖銳化,激起人民極大的反抗力,是二月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列寧說:"俄國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發生,只是因為俄國受到沙皇政府極其野蠻的壓榨,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像俄國那樣嚴重地受到戰爭的磨難和痛苦"。
二月革命所以勝利還在于1905-1907年俄國革命的影響。這次革命提高了群眾的覺悟,使他們獲得大規模的階級斗爭的鍛煉。列寧指出,"如果不是俄國無產階級在1905-1907年間進行了極其偉大的階級戰斗和表現了革命的毅力,那么第二次革命的進展就不會這樣迅速"。
在二月革命中,無產階級是領導者,同農民結成了親密聯盟,而且資產階級看到人民即將戰勝專制制度也投機革命。在階級力量對比上,人民力量占優勢。革命遇到的阻力比較小。所以列寧說:"二月革命獲得最初勝利的原因,就在于當時跟著無產階級走的,不僅有農民群眾,而且還有資產階級。因此我們輕而易舉地戰勝了沙皇制度,達到了1905年所沒有達到的目的。"
二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盡管處境很困難,人數又少,但他們沒有失去同群眾的聯系,在關鍵時刻總是挺身而出,領導革命運動。布爾什維克提出的口號表達了廣大群眾的心聲,是發動群眾的有力武器。在二月革命中,只有布爾什維克明確地提出了8小時工作制、沒收地主土地、建立民主共和國和結束帝國主義戰爭的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并指出實行這個綱領的道路。資產階級的主要政黨立憲民主黨以及其他任何自稱為社會主義的政黨都不敢公開觸及這些人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政治問題。
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結束了封建專制的統治,二月革命的勝利使俄國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推動了俄國歷史的發展,"使落后的俄國的發展進程大大加速",仿佛一下子"就趕上了意大利和英國,并且幾乎趕上了法國"。這就為俄國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月革命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次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各國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本國反動政府,爭取民主權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運動的高漲。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制,建立了資產階級組成的臨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