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之戰的過程及結果
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2月)鴉片戰爭中虎門抗英戰役。 當時負責指揮保衛虎門的是關天培。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虎門之戰的過程及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虎門之戰
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1年2月)鴉片戰爭中虎門抗英戰役。
是年正月初五(1月27日),清廷接獲虎門要塞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臺被占奏報,道光帝下詔對英宣戰,派御前大臣、皇侄奕山(1790―1878)為靖逆,赴廣東主持戰事。英軍全權代表查理·義律因琦善未在單方面公布的《穿鼻草約》上簽字,又獲悉清廷調兵遣將,乃先發制人,乘奕山未抵廣州之機,于一月下旬向虎門要塞第二重門戶進逼。第二重門戶是虎門要塞最險惡的中心門戶,由沙角、大角向北航7里,有上橫檔島、飯籮排、下橫檔島3小島橫擋來路,上橫檔島上建有橫檔炮臺、永安炮臺。三島東邊為珠江主航道,主航道東側雄踞南山(亦稱武山,俗名亞娘鞋山),建有威遠、靖遠、鎮遠炮臺。西岸山上建有鞏固炮臺、蕉門炮臺。林則徐督鑄、安裝了5000至8000斤重的大炮幾十門,火力可以嚴密封鎖江面。同時,在南山與上橫檔島,南山與上、下橫檔島間的飯籮排之間江面最窄、水深流急處,安裝了兩條攔江木排鐵鏈:第一條長達309丈,安裝大木排36個;第二條長372丈,安裝大木排44個。攔江鐵鏈可開可合,猶如"南大門"上兩把金鎖。由上橫檔島再北進5里,又對峙著大虎山炮臺和小虎山,構成虎門要塞第三重門戶。但是,這些號稱"金鎖銅關"的防御體系盡被新任欽差大臣琦善撤除,造成海防松弛,水勇裁撤,排鏈沖散,各炮臺守軍單弱,每臺不過數百人。
虎門之戰關天培戰死
當時負責指揮保衛虎門的是關天培。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縣(淮安)人。行伍出身。道光十四年任廣東水師提督。當英軍進逼虎門時,他駐靖遠炮臺,另以潮州鎮總兵李廷鈺守威遠炮臺,馬辰、多隆武守鎮遠炮臺。他眼看海防盡撤深感痛心,恨聲不已,再次派人赴廣州向琦善求援。琦善僅派兵200人進行敷衍。援兵無望,關天培深知身處絕境,決心以死報國,特派家丁將其廣東水師提督官印送走,把自己的幾件舊衣服和幾枚墜齒裝入一只木匣,寄回家中以示訣別。然后來到靖遠炮臺,坐鎮指揮。
正月二十八日,英艦開始向虎門口集結。二月初五前,完成了進攻虎門的準備,計兵船10只、輪船3只和運輸船多只。英軍發現下橫檔島沒有設防,遂于初五下午派出炮兵分隊由輪船運至該島登陸,并連夜選擇陣地,安設炮位。初六清晨,南風正盛,英軍乘上風轟擊橫檔、永安炮臺。守臺清軍奮勇抗擊,英軍初未得勢,到后來漲潮,復蜂擁逼近,圍攻一時許,即陷。清軍陣亡300人,一部分被俘,少數突圍。英軍攻占橫檔、永安炮臺后,集中兵力進攻靖遠、威遠炮臺。由于風潮不順,直至上午11時半,兩艘最大的軍艦"伯蘭漢"號和"麥爾威里"號才乘漲潮冒著炮火駛抵南山一里左右的水域,以右舷炮轟擊威遠、靖遠炮臺。關天培決心死守陣地,將自己的財物全部分贈將士,鼓勵他們英勇殺敵。他親燃大炮,自上午10時至下午7時,與敵激戰近10小時之久。英軍自炮臺背后進攻,關天培身受數十創,血染衣甲,仍持刀拼殺,終因傷重力竭,彈盡援絕,最后含恨壯烈殉國。游擊麥廷章(?―1841)及所部戰士數十人亦英勇捐軀。虎門各炮臺相繼失陷。大虎山、小虎山清軍不戰而退。林則徐對關天培英勇犧牲倍感悲痛,特寫挽聯悼念:"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同坎?(指同時戰死的麥廷章),聞異類亦飲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虎門之戰關天培簡介
關天培,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另鑄6000斤以上大炮40門,安置各炮臺。同時抓緊訓練,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鎮遠、威遠炮臺間增建靖遠炮臺,首次安設西洋銅炮,并在橫檔東側水道架設排鏈兩道。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到粵禁煙,協助緝拿煙販,收繳鴉片,并指揮水師多次與英艦船交火。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欽差大臣琦善至廣東,一意主和,懈于防務。1841年1月7日,英方發動虎門之戰,企圖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動艦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臺。2月26日,英軍又以戰艦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陸部隊,猛攻橫檔島一線6炮臺。關天培于靖遠炮臺督軍頑強抵抗,并親燃大炮對敵轟擊,負傷力戰殉國。其辦理廣東海防的奏折公牘,輯為《籌海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