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沿革2021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Europe),是世界第六大洲,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歐洲歷史沿革,歡迎參考閱讀。
歐洲歷史沿革:洲名由來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英文為Europe。[1]關于歐洲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一些傳說。在希臘神話中,德墨忒爾(Demeter)是專管農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農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于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稱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說:“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游玩。宙斯見到后,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溫順的公牛,來到歐羅巴面前,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后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后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做歐羅巴了。
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歐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 0 0 人以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 歐羅巴人種) 。居民分屬下列語系:印歐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總人口的9 5 % ,包括斯拉夫、日耳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語族的民族;烏拉爾語系,包括芬蘭、烏戈爾、薩莫耶語族的民族。 居民多信天主教、__新教和東正教等。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國梵蒂岡,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所以說歐洲歷史悠久而長遠。
歐洲歷史沿革:概論
歐式建筑
歐洲擁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歐洲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筑遺跡。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并且逐漸發展出城邦文化。來自馬其頓的亞力山大大帝并曾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5世紀,伯羅奔尼撒戰爭過后,古希臘走向衰落。
繼希臘后,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意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后,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爾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3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被土耳其人所滅。
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建立了神圣羅馬帝國,但到后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被中國擊敗的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后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剩,也由于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稱帝;德國、意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于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后,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歐洲歷史沿革:古代時期
歐洲地形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在現代人類——智人出現后從非洲移居至歐洲。最早的歐洲人骨骼發現于格魯吉亞達馬尼斯,距今180萬年。最早的生物學上的現代歐洲人出現于公元前3 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爾干已有定居點的痕跡。中歐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達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歐洲最早的大規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意大利卡莫尼卡河谷就開始有了卡慕尼文明,留下了歐洲最多的超過35萬幅的壁畫。
歐洲的銅器時代,也叫青銅時代,
是一段變化和混亂交錯的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亞民族大舉遷徙和入侵歐洲。主流學者認為他們是原始印歐人,但是也有幾種有爭議的其他看法。其他現象包括巨石崇拜的轉播發展,經濟上首次出現明顯的階級差別,以及與此相關的在巴爾干地區的第一個已知的君主制政權。歐洲第一個著名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是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以及隨后的希臘鄰近地區的邁錫尼文明,始于公元前2千年早期。
雖然早在公元前1100年愛琴海地區的人就懂得使用鐵器,但是直到公元前800年該技術還沒有傳播到中歐,除了石器時代的陶器群文化進化而來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之外。很可能是這項技術的優越性使得印歐人不久之后明顯在意大利和伊比利亞站穩了腳跟,足跡深入這兩個半島編輯本段古典時代
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影響十分明顯地表現在當代歐洲的語言、思想、法律和思維方式中。古希臘是一群城邦的集合,從中發展出了早期的民主制度。雅典是最強大的和最發達的城市,從伯里克利時代開始就是知識的搖籃。公民論壇進行國家政策的辯論和立法,最著名的古典哲學家們從中產生,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后者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作為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
歐洲亞歷山大的軍事成就把希臘文化和知識一直傳播到印度河邊。但是在布匿戰爭中戰勝迦太基強大起來的羅馬共和國在這一地區崛起。希臘文明傳承到了羅馬文化中,雅典本身也被歸入元老院和羅馬人民(SPQR)的旗下。羅馬從阿拉伯一直擴張到不列顛尼亞。公元前44年當羅馬到達全盛時,領導人尤利烏斯·凱撒被懷疑破壞共和,意欲獨裁而遇刺身亡。在隨后的混戰中,屋大維篡奪了權力,收買了羅馬元老院。宣布共和國重生的同時,他實際上開始了羅馬國家從一個共和國到一個帝國——羅馬帝國的轉變。
古希臘希臘文明是一群城市國家——城邦(最重要的有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科林斯和敘拉古)的集合,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
最強大的城邦——雅典,通過雅典貴族克里斯提尼發明的一種早期的直接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雅典公民獨立自行投票表決立法和行政議案。這里誕生了了蘇格拉底,公認的西方哲學奠基人之一。蘇格拉底還發明了蘇格拉底法,或稱反詰法——一種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方法,提出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個人回答,鼓勵對問題進行更基礎深入的思考。因為這種哲學,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罪名是“蠱惑雅典的青年人”,以及他的討論與當時的宗教信仰不相容。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是柏拉圖學院的建立者。他在作品中記錄了這一幕,并且繼續下去發展出了它自己的獨特哲學——柏拉圖哲學。
歐洲希臘各城邦在黑海、地中海、小亞細亞、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臘沿岸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5世紀向東部的擴張受到了來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反擊。在希波戰爭中,希臘城邦結成了聯盟,
并在普拉蒂亞戰役中戰勝波斯帝國,擊退波斯人的入侵。希臘各城邦結成了提洛同盟繼續與波斯戰斗,但是雅典在聯盟中的領導地位促使斯巴達組織了針鋒相對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兩個聯盟之間為希臘的領導權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聯盟獲勝。對于隨后的斯巴達霸權的不滿導致了科林斯戰爭爆發,底比斯領導的聯盟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擊敗了斯巴達。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戰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波斯、埃及和印度,也得到了這些國家的更古老的知識,開創了一個被稱為希臘化時代的新的發展時期。亞歷山大逝世于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國分裂成許多希臘化文明國家。
許多希臘的知識被羅馬吸收,它利用敵人的不團結從意大利向外擴張,唯一真正對羅馬的崛起的挑戰來自 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迦太基, 它被擊敗在公元前3世紀,這一事件標志羅馬統治的開始。羅馬首先被國王統治,后來是元老院共和(羅馬共和國), 最后在公元前1世紀成為帝國,受奧古斯都和繼任的獨裁者們的統治。羅馬帝國勢力在地中海,控制著沿岸所有國家。它的北部邊界是萊茵河和多瑙河。在皇帝圖拉真 (公元2世紀)統治時,帝國領土達到了最大,控制著近似5,900,000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包括不列顛, 羅馬尼亞和部分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帶來了和平,文明和中央政府對治下領土有效的管理,但是在3世紀一連串的內戰消弱了它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在4世紀,皇帝戴克理先和君士坦丁把國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雖然戴克里先殘酷迫害_,但是君士坦丁還是于313年在米蘭敕令中宣布停止國家支持的對__的迫害,從而為帝國之后于380年將基督__國教埋下伏筆,使天主教成為一個重要的組織。
歐洲歷史沿革:近代以后
國旗在文藝復興之后知識獲得了尊重,開始挑戰傳統的科學和神學教條。新教改革開始,德國神父馬丁·路德挑戰教皇的權威。同時亨利八世混亂的感情生活、對生兒子的渴望、以及政治上的野心使英國教會同樣脫離教皇管制,也讓英格蘭在隨之而來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間的宗教戰爭中得以采取更靈活的結盟政策。但是,宗教戰爭一直持續到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光榮革命確認了這個協議。
從英國開始,新大陸的資源流入,加上工業革命,使得更依賴于制造業和貿易,而不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新型經濟成為可能。早期的大英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起義,建立了代議制政府,帝國分裂。歐洲大陸的政治改革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鼓舞,人民大呼“自由、平等、博愛”。隨后的法國領導人拿破侖·波拿巴通過直到1815年的戰爭征服和改革了歐洲大陸的社會解構。隨著越來越多的小有產者獲得投票權,在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和工會運動風起云涌,革命在1848年席卷歐洲。最后的農奴制殘余在1848年的奧匈帝國被廢除。俄國農奴制在1861年被廢除。巴爾干國家開始從奧斯曼帝國重獲獨立。
在普法戰爭之后,意大利和德國由各諸侯國分別統一于1870年和1871年。在追求建立帝國的過程中爆發了全球性的沖突,直到這種野心到達頂點,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無希望的戰爭和赤貧中,1917年俄國革命許諾給予“和平、面包和土地”,東歐以及世界的政局向激進化轉變直至今日。德國戰敗,訂立凡爾賽條約,付出了經濟崩潰的代價,在大蕭條中一覽無余,導致重新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戰勝了法西斯主義,西歐形成了自由貿易區,通過鐵幕與蘇聯分隔,后者形成了共產主義警察國家體系。柏林墻1989年倒塌后,歐洲簽訂了一個新的聯盟條約,至2007年為止,包括了27個歐洲國家,超過4億人口。二戰后的軍事組織北約也擴大到包括了俄羅斯的鄰國——這是歐洲自從一世紀羅馬帝國以來一體化最顯著與最具軍事優勢的時期。
看了歐洲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