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的歷史沿革
梵蒂岡城國簡稱梵蒂岡或梵蒂岡城,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由于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宗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梵蒂岡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介紹
早在西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圣伯多祿(圣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后來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體型態的“教宗國”,范圍廣及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意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圣座于意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半島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意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之后,更主導成立了意大利王國。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意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后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掌握意大利政權后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意大利承認圣座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其領土位于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為中立國,其國土神圣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圣座與意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梵蒂岡仍按照《拉特蘭協議》,保持中立,當時教宗為庇護十二世。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于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宣布以后不再自動采納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梵蒂岡國旗
梵蒂岡城國國旗梵蒂岡國旗由兩個面積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靠旗桿側為黃色,另一側則為白色。白色上還繪有教宗的牧徽:兩把交叉的圣彼得的鑰匙和一頂教宗的三重冕。黃白兩色是耶穌十二宗徒之長圣彼得的兩把鑰匙的顏色,代表了兩種最珍貴的金屬:金與銀;來自于1808年2月以來教廷衛兵瑞士衛隊帽徽的顏色。1825年時教宗良十二世訂定這面旗幟。
梵蒂岡國徽
梵蒂岡國徽梵蒂岡國徽即是背襯著紅色的教宗保祿六世的皇徽。紅色使人聯想到它曾是天主教堂中最奪目的色彩。喬萬尼·巴蒂斯塔· 莫蒂尼于1963年被選為教宗,即教宗保祿六世。保祿六世的教宗徽章圖案包括一頂羅馬教宗的三重冠冕和兩把交叉的金黃與銀白色的鑰匙。教宗的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世俗的皇冠結合產生的。
羅馬教宗自稱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宗又是梵蒂岡的首腦,三重冠代表了 教宗的三種最高權力: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而那兩把金黃色與銀白色的鑰匙,則是基督交給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權力都交給他。同時還附有《馬太福音》里的一段話:“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