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城邦歷史沿革
斯巴達(Σπάρτης)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斯巴達以其嚴酷紀律、獨裁統治和軍國主義而聞名。斯巴達的政體是寡頭政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及其同盟者戰勝雅典軍隊并霸占整個希臘。但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敗,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后,斯巴達失去了在希臘的影響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斯巴達城邦歷史沿革,希望對你有用!
斯巴達三百勇士海報圖片
斯巴達城邦基本介紹
英文:Sparta (公元前7世紀末~公元396年)
[1]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是古代希臘文明的中心),斯巴達第二。所謂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它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鎮。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拉哥尼亞三面環山,中間有一塊小平原。“斯巴達”原來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種的平原”。約在公元前11世紀,一批叫做多利亞人的希臘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亞,他們毀掉原有的城邦,在這里居住下來,這就是多利亞人的斯巴達城——不過它既沒有城墻,也沒有象樣的街道。斯巴達人就是指來到這里的多利亞人。
斯巴達城邦國家形成
斯巴達城邦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約在公元前二千年代初,一批由阿卡亞人組成的希臘部落來到了伯羅奔尼撒。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阿卡亞人在拉哥尼亞建立了一些城市,當時拉哥尼亞各城市處于邁錫尼國家統治之下。公元前1100年左右,另一批由多利亞人組成的希臘部落從希臘半島北部侵入了伯羅奔尼撒,其中的一支進入拉哥尼亞,毀滅了邁錫尼時代的城市文明。進入拉哥尼亞的多利亞人分為三個部落,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他們在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由五個村落聯成一個新的政治中心,這就是多利亞人的斯巴達城。它名之為城,實際上既沒有城墻,也沒有像樣的街道。居住在這一帶的多利亞人,稱為斯巴達人。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730年斯巴達人逐漸征服了拉哥尼亞地區,迫使被征服的居民向其納貢,這些被征服者居住在斯巴達人的周圍,稱作皮里阿西人(意為周圍地區的居民)。后來居住在南部沿海希洛斯城的被征服者不堪斯巴達人的壓迫而發動了起義。斯巴達人將起義者鎮壓下去之后,將他們變為奴隸,稱之為希洛人。公元前8世紀中葉,由于斯巴達人本身社會分化加劇和人口增加,為了解決土地不足,斯巴達人一方面向外殖民,另一方面侵入美塞尼亞,史稱第一次美塞尼亞戰爭(約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720年)。結果,斯巴達人占領了整個美塞尼亞,把其居民也變成希洛人。把侵占的土地在斯巴達人與皮里阿西人之間分配,斯巴達人分得平原的土地,皮里阿西人分得山區土地。約公元前640年至公元前620年,美塞尼亞人不堪奴役與壓迫舉行起義(史稱第二次美塞尼亞戰爭),雖然給斯巴達人以沉重打擊,最后還是失敗了。
斯巴達城邦歷史沿革
斯巴達人在征服拉哥尼亞的過程中,把原有的居民變成奴隸,稱作希洛人。公元前8世紀,斯巴達人又向鄰邦美塞尼亞發動長達10年的戰爭,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亞,將多數美塞尼亞人變成奴隸,并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從事艱苦的農業勞動,每年將一半以上的收獲繳給奴隸主,自己過著半饑半飽、牛馬不如的生活。
有一首詩中寫道:像驢子似地背著無可忍受的負擔,
他們受著暴力的壓迫;
從勤苦耕作中得來的果實,
一半要送進主人的倉屋。
斯巴達人經常對外發動戰爭,因此希洛人的軍役負擔十分沉重。希波戰爭期間,斯巴達人一次就征發了3.5萬希洛人隨軍出征。他們被迫去打頭陣,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敵方的虛實,削減敵方的戰斗力。
斯巴達城邦史料記載
“長官們時常派遣大批最謹慎的青年戰士下鄉,他們只帶著短劍和一些必需品。在白天,他們分散隱蔽在偏僻的地方,殺死他們所能捉到的每一個希洛人。有時,他們也來到希洛人正在勞動的田地里,殺死其中最強壯最優秀者”。在斯巴達和雅典的一次戰爭中,2000希洛人立下戰功,斯巴達人答應給他們自由,把他們帶到大廟中給神謝恩。但他們被埋伏在大廟中的奴隸主屠殺了。希洛人作為所有斯巴達人的公共財產,個別斯巴達人無權買賣希洛人,但可以任意傷害希洛人。在節日里,斯巴達人常用烈酒灌醉希洛人,把他們拖到公共場所肆意侮辱。希洛人即使沒有過錯,每年也要被鞭笞一次,目的是要希洛人記住自己的奴隸身份。為了維持對希洛人的壓迫與剝削,鎮壓希洛人的反抗,斯巴達人需要一只強壯的軍隊。斯巴達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整個社會過著軍事化的生活,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軍事訓練。為了防止斯巴達人內部貧富分化,斯巴達人不許從事工商業,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斯巴達社會等于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那里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因為他不可能成長為良好的戰士。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后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斗等。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撻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不許求饒,不許喊叫,甚至不許出聲。[4]
斯巴達城邦政治制度
斯巴達社會分為3個等級:
1.斯巴達人。城邦中的全權公民,完全靠剝削奴隸勞動生活,最盛時約有9000戶。斯巴達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種軍事性質的所謂“平等者公社”,成為斯巴達國家的統治階層。
2.“邊民”,一譯“庇里阿西”。被征服的邊區城市的居民,約有3萬戶。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權,但是沒有斯巴達城邦的公民權。主要務農,也有的從事工商業。
3.黑勞士。屬于斯巴達城邦所有的農業奴隸(見黑勞士制度)。
為了鎮壓人數眾多而又反抗性很強的黑勞士奴隸,斯巴達城邦規定了嚴格的公民軍事訓練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后,經體格檢查合格才許收養。男孩 7歲就要離開家庭,編入兒童連隊,受初步的組織紀律訓練;12歲以后要受嚴格的軍事和體育訓練。男子成年結婚以后,平時必須生活在軍營中,參加聚餐和操練,直到60歲才可退伍。
斯巴達是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國家。它的國家機構由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察官組成。國王有二人,分別由兩個家族世襲,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戰時,一個國王外出領兵作戰,權力較大。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斯巴達男子組成。實際作用不大,對長老會議的提議無權討論,只有表決權,表決時以呼喊聲的高低決定,聲高即表示通過。長老會議成員和監察官由公民大會選出,選舉方式也是以呼喊聲的高低來對候選人表示意見。長老會議是最高權力機關,成員共30人,除去兩個國王外,其余28人都是年逾60的貴族。任職終身,如有缺額,仍須從年逾60的貴族中補選。一切國家大事先由長老會議討論決定,然后交公民大會通過。如不能通過,長老有權宣布休會。長老會議又是最高司法機關,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國事案件都由它來審理。監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會一年一選,年滿30歲的公民皆可當選。他們的職責是監督國王,審理國王不法行為,監察公民生活和鎮壓希洛人的反抗。從公元前5世紀,他們的權力不斷加大,代替國王取得了主持長老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原歸長老會議審理民法案件的權力也落到了他們手中。
對希洛人的殘酷鎮壓是國家首要和經常的任務。每年監察官上任,首先舉行對希洛人的“宣戰”儀式,然后派遣斯巴達青年到希洛人住地,對希洛人進行集體的搜捕和屠殺。這種屠殺制度,名叫“克里普特”,意為秘密勤務。為了維持一支強大的鎮壓希洛人的軍事力量,斯巴達國家在斯巴達人中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在斯巴達,嬰兒剛出生,就需長老檢查,健壯者撫養,體弱而畸形者丟棄。男童自7歲起即集中起來受嚴酷鍛煉,18歲至20歲須受軍事教育并參加屠殺希洛人的活動。他們從20歲起正式成為軍人,30歲結婚。絕大多數時間住在軍營里,出操、參加公餐,直至60歲退伍。婦女也從事體育鍛煉,目的在于生育出健壯的后代。
斯巴達城邦爭霸希臘
波斯戰爭后,斯巴達為了與雅典爭奪霸權,因此統率其主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與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進行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其中雙方幾度停火,最后斯巴達獲勝。但雙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結果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后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敗,其后再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從此走向衰亡。
斯巴達城的遺址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后,斯巴達恢復了獨立的地位,但其衰亡已不可逆轉。雖然克里昂米尼三世在位時,曾嘗試進行改革,一度使斯巴達重現生機,但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統率的斯巴達軍隊在塞拉西亞戰役敗給了亞該亞同盟和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三世的聯軍,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達從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達被亞該亞同盟并吞,而亞該亞同盟不久亦為羅馬共和國所滅,斯巴達淪為羅馬共和國的領土,從此不再以獨立城邦的姿態出現。
斯巴達城邦國家衰亡
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后,斯巴達脫離了馬其頓帝國的陰影,但其衰亡已不可逆轉。雖然克里昂米尼三世在位時,曾嘗試進行改革,一度使斯巴達重現生機,但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統率的斯巴達軍隊在塞拉西亞戰役敗給了亞該亞同盟和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三世的聯軍,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達從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達被亞該亞同盟并吞,而該同盟不久亦為羅馬共和國所滅,斯巴達淪為羅馬共和國的領土,從此不再以獨立城邦的姿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