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代的城邦危機
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葉)是古希臘歷史上的重要的歷史時代,分兩個時段,前期是城邦的繁榮昌盛時代,后期城邦制度則盛極而衰。古典時代實行的是城邦制度,古典時代的 希臘因為城邦制度而繁榮,而后期城邦制度的危機又是什么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典時代的城邦危機,希望對你有用!
古典時代的城邦地圖圖片
古典時代的城邦危機
危機的表現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后,希臘參戰的城邦均相繼陷入危機。危機的表現為邦際之間的戰爭頻仍,霸權旋起旋仆,各邦喪失充分自衛能力,公民兵越來越明顯地被雇傭兵所代替。在此起彼伏的戰爭中,各城邦的人力和物力都加快消耗,小農經濟無法經受戰爭和富人的擠壓,大批破產。少部分人靠戰爭和犧牲小農的利益成為巨富。貧者與富者的矛盾因此尖銳化,社會沖突加劇,重分土地和財產這類古風時代的口號重新在希臘出現,君主制的特殊形式僭主制在混亂之中再次流行。這一切雖然不是同時出現的,也不是所有希臘城邦都經歷了同樣的危機,但各邦的發展趨勢卻是完全一致的。這預示一個統一的、能切實保護富有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君主專制政權即將在希臘出現。希臘城邦危機最先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者斯巴達出現。
"平等者公社"的解體
一向守貧的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后獲得前所未有的榮譽、金錢和權力。斯巴達統帥來山德曾一次從小亞運回2000塔蘭特巨款。當雅典投降后他凱旋回國時,又帶回整車的黃金。他本人和他的許多將領都發了橫財,從窮漢變為富翁。由于財富和經濟先進國家的文化象洪流一樣涌入這個國家,來庫古改革創立的公民平等原則和艱苦奮斗的傳統被迅速沖垮:人們瘋狂地追逐錢財,積蓄家產。一些強者通過犧牲弱者的利益更加富足,一些弱者越發貧困。不同的財產伴生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產生不同的集團,平等者不再平等,公平的原則被拋棄,斯巴達開始了無可挽回的衰落過程。公元前4世初,原屬國有的公民份地可正式轉讓,公開承認土地私有化。斯巴達的富人越發肆無忌憚地并吞小農的土地,短短時間,斯巴達公民人數就減少到1900人左右,而到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公民則僅剩下1000人。公元前399年,以基那敦為首的"下等者"預謀起義,企圖推翻斯巴達貴族統治。他們甚至串連皮里阿西人和希洛人,因為只要向這些人提到斯巴達人,他們就表示出要生吞活剝斯巴達人的心情。只是由于叛徒出賣,起義才被遏止。然而,曾經令人羨慕不已的斯巴達的穩定已一去不返了。
雅典的暫時復興
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后,雅典元氣大損,公民人數由戰前的4萬減至約2萬。經過一段休養生息,雅典的政治、經濟有所恢復,民主制進一步發展,公民大會至高無上的地位得到加強,主持公民大會的權力和主持500人議事會的權力分離。大會執行主席由非值班的9個主席團各出一人組成,不再由值班主席團主席擔任。這就進一步削弱了地方主義對大會決議的影響。公民大會的講臺不再由出身名門望族的人所主導,一批出自各種家庭的政治家、演說家脫穎而出,這是民主生活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人,是民主制度的熱情謳歌者。公民參加公共活動得到的津貼項目增多,金額越來越大,不僅出席公民大會享受津貼福利(起初1奧波爾,逐漸增至1德拉克馬),而且觀看戲劇也發放津貼。這些福利雖然鼓勵了貧苦公民參政的積極性,但也同在公民兵中引入津貼一樣,使過去自覺的奉獻變為有償的服務,自覺的義務變為有償的交換。公民熱衷于個人創收,寧愿雇外邦人當兵打仗,而不愿自己服兵役義務。公民兵在對外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弱,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日益淡薄。
在經濟方面,少數富人的財產明顯增多,在最富有的1200人中間,財產大多在5塔蘭特左右,多的高達數百塔蘭特,少的也有2塔蘭特。他們的收入來源已不再局限于地產。一些人經營起過去由外邦人經營的手工作坊、銀錢兌換業務,有的通過為外邦統治者服務賺取報酬,有的還經營澡堂、妓院、酒館、房地產。每人均擁有大量奴隸,奴隸與公民人數的比例顯然加大。外邦人在雅典經濟活動的主要領域仍然是手工業、商業,雅典兩家最大的奴隸作坊主均是外邦人。私有經濟的進步使雅典在喪失了附屬國的巨額貢款之后仍然能得到大量收入,公民的福利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有所增加。這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相對穩定,所以雅典貧富的差距雖然拉大,但失地的公民人數遠比斯巴達要少,其危機主要表現為公民兵的衰落和個人主義的膨脹。
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4世紀的思想家多對雅典民主政治持批評態度,謂之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統治,窮人對富人的剝削。他們的認識反映了一部分奴隸主富人的意見,但這種理論上的批評并未導致實踐上對民主制的顛覆。自從民主政治恢復直到公元前322年外來勢力將它扼殺為止,過去習見的貴族與貧民的政體之爭不復再現,民主體制作為一種完整的體系已為富人和窮人所普遍接受。雅典內部的相對穩定使它得以恢復積極的對外活動。公元前378年,雅典成功地拉到一些利益相同的國家建立起第二次海上同盟。然而參加國比提洛同盟少得多,且雅典只是其中一個平等的伙伴。隨著第二次海上同盟的建立,希臘的暫時和平被破壞,雅典艦隊大敗伯羅奔尼撒同盟的艦隊,洗雪了羊河之戰的恥辱。
底比斯的霸權
雅典的勝利得到底比斯的呼應。底比斯重建曾被斯巴達強迫解散的彼奧提亞同盟,引起斯巴達的強烈反應。雙方在留克特拉展開激烈會戰。斯巴達投入約11000同盟軍,底比斯投入約6000本國公民兵,由埃帕米儂達率領。埃帕米儂達布下著名的"楔形"方陣,置主力于左翼,縱深厚達50列,一舉突破斯軍右翼,致使敵全線敗逃。斯巴達國王克萊昂伯羅圖斯及400公民戰死,其重裝步兵統治希臘戰場的局面被徹底打破。留克特拉之戰成為斯巴達眾叛親離、伯羅奔尼撒同盟崩潰的起點。一些國家的民主派趁機推翻親斯巴達的寡頭政權,一些國家退盟。公元前370年冬,埃帕米儂達應原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國的邀請,率軍殺入伯羅奔尼撒,在斯巴達如入無人之境,大肆擄掠。美塞尼亞的希洛人獲得解放,建立起完全獨立的國家。這對斯巴達人是致命打擊,斷絕了許多公民的生活來源,加速了平等者公社的破產。底比斯軍在伯羅奔尼撒引起的震蕩不僅如此。阿爾哥斯平民"棍棒派"借機暴動,打死貴族1200人并沒收他們的財產,連試圖平息暴動的民主派領袖也被棒殺。
底比斯的勃興引起雅典的憂慮,轉而與斯巴達結盟。底比斯為同雅典在愛琴海競爭,于公元前364年建起一支海軍,將雅典在愛琴海的一些盟友拉到自己一邊。公元前362年,因南希臘局勢發生不利于底比斯的變化,埃帕米儂達驅軍再入伯羅奔尼撒,和雅典、斯巴達等邦聯軍會戰于曼丁尼亞,再次獲勝。但埃帕米儂達在指揮追擊時被敵人標槍擊中,雅典等敗軍得以逃生。埃帕米儂達臨終前囑咐與敵締結和約,參戰各邦均求之不得。美塞尼亞的獨立在和會上得到除斯巴達之外的所有與會城邦的承認。斯巴達盡管抗議,但無人理會。戰后它已淪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地方國家。
底比斯的興起與希臘混亂的國際形勢以及杰出人物的努力有關。埃帕米儂達對此起了決定作用。隨著他肉體的消失,神話般的底比斯霸權立即破滅。這樣,在公元前362年以后,希臘實際上既找不到一支能左右邦際關系的力量,也找不到克服城邦內部危機的出路,各國都在不斷摩擦和自耗中加速衰落,這就為馬其頓的征服創造了條件。
編輯本段古典時代的結束
面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諸邦有所警惕,以雅典為首,分成了反馬其頓和親馬其頓兩派。反馬其頓主要以民主派的工商業奴隸主,以德摩斯梯尼為首,由于商業傳統,該派不愿與馬其頓為伍。親馬其頓派為城邦上層的奴隸主,由于城邦內部奴隸和平民的不斷反抗,因此上層奴隸主寄希望于馬其頓國王腓力來改變城邦狀況。、
前355年,"神圣戰爭"爆發,前350 年,德摩斯梯尼發表了反馬其頓的演講,前349年,馬其頓占領了卡爾息狄斯半島,雅典被迫議和。前348年,唯一阻擋馬其頓南下的奧林托斯城邦被毀。前344年秋,帖撒利為馬其頓所控制。前339年,腓力發動戰爭,再次進入希臘。前338年,喀羅尼亞戰役爆發,雅典--底比斯聯軍戰敗,希臘各邦實際上失去了獨立。前337年,腓力組成了"希臘同盟",控制了希臘諸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