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權歷史沿革簡介
左權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全國頗負盛名的“歌舞之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左權歷史沿革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左權歷史沿革簡介
夏:屬冀州之域。
春秋:屬晉。
戰國:先屬韓,后屬趙。
秦:屬上黨郡。
西漢:屬涅氏縣,隸屬上黨郡。
東漢:延康元年(220)始置轑河縣,治轑陽故城,屬樂平郡。
三國:屬魏,隸屬樂平郡。
西晉:改名轑陽縣,屬樂平郡。
東晉:十六國大亂時期,隸屬變換頻繁。據《東晉南北朝州郡表》載:“樂平郡,統縣五:沾、上艾、壽陽、轑陽、樂平。建興四年(316)入漢(前趙),大興二年(319)入趙(后趙),升平二年(358)入燕(前燕),太和五年(370)入秦(前秦),太元十一年(386)入后燕,二十一年(396)入魏(北魏)。”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廢轑陽縣置并入鄉縣(今武鄉)。孝昌二年(526)恢復縣置,將“轑”改為“遼”,即遼陽縣(因城東南三里有遼陽山而得名),屬樂平郡。北齊天保五年(554)再度并入鄉縣。 隋:開皇十年(590)復置,改名遼山縣,屬并州。十六年(596),境內新置交漳縣。是年始置遼州(治所遼陽故城),轄遼山、交漳二縣。大業二年(606)廢州,裁交漳縣并入遼山縣,屬并州。
唐:仍為遼山縣。隨著州置名稱變化,先后隸屬遼州、箕州、儀州、樂平郡、儀州。
五代十國:縣置未變。后梁開平三年(909),儀州復名遼州,遼山屬遼州。十國時,遼州為北漢國十二州之一,遼山屬遼州。
北宋:熙寧七年(1074),廢遼州,降平城、和順二縣為鎮,入遼山縣,隸平定軍。元豐八年(1085),復置遼州,遼山屬遼州。
金;縣置未變。遼山屬遼州,隸河東南路。
元:縣置未變。遼山屬遼州,隸晉寧路。
明:洪武元年(1368)裁遼山縣,并入遼州,隸山西布政使司,升遼州為 直隸州,轄榆社、和順二縣。
清;雍正九年(1731)山西恢復道制,遼州隸冀寧道。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州,遼州改名遼縣。3年(1914),隸冀寧道。16年(1927)廢道,直隸山西省政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遼縣隸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公置管轄。1939年7月,侵華日軍占據縣城,遼縣抗日民主政府移駐西黃漳村,隸屬太行第三專區。194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以平遼公路為界,劃縣境西北部置遼西縣,縣抗日民主政府駐蒿溝村,隸屬太行第三專區。1942年5月,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反“掃蕩”戰斗中于十字嶺壯烈犧牲。為紀念左權,是年9月經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批準,遼縣易名左權縣。1943年,遼西縣改屬太行第二專區。1945年4月,縣城光復,遼西縣政府遷回縣城。同年11月,左權、遼西兩縣合并為左權縣、撤銷遼西縣置,左權縣隸屬太行第二專區。1949年1月,太行第二專區易名左權專區,左權縣隸屬左權專區。同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左權專區,左權縣隸屬山西省榆次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左權縣仍屬山西省榆次專區。1958年10月,左權、和順兩縣合并為和順縣,撤銷左權縣置。1959年6月,恢復左權縣置,直至1990年,屬山西省晉中地區。
隋開皇十六年(596)始置遼州,治所遼山縣,轄遼山、交漳兩縣。大業二年(606)廢遼州。唐武德三年(620)復置,轄遼山、樂平、和順、平城、石艾5縣,治樂平。六年(623)徙治遼山。八年(625),遼州易名箕州(故縣村傳為古箕城,故名)。先天元年(712)易箕州為儀州。天寶元年(742)改儀州為樂平郡。乾元元年(758)復名儀州。五代后梁開平三年(909),儀州復名遼州。北宋熙寧七年(1074)廢遼州。元豐八年(1085)復置,轄遼山一縣,榆社、平城、和順三鎮,黃澤一寨。金天會六年(1128),遼州更名南遼州,天德三年(1151)復名遼州,轄遼山、榆社、和順、平城四縣,隸河東南路。元代,遼州隸屬晉寧路。明洪武元年(1368),升遼州為直隸州,轄榆社、和順兩縣,隸山西布政使司。清雍正九年(1731),遼州隸冀寧道。民國元年(1912)廢州,改名遼縣。
左權紅色歷史介紹
左權縣歷史悠久,1986年城北文化遺址出土的石斧、陶片和1988年桐峪鎮馬家坪村黃龍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骨質箭鏃等,標志著4000年前我們的先人即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屬晉。戰國時期,初屬韓,后屬趙。秦時屬上黨郡。東漢末年始置轑河縣。之后,歷代隸屬多變,幾易其名,有轑陽、遼陽、遼山、遼州、遼縣之稱。1942年9月18日,為紀念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殉國,遼縣易名左權縣。
左權縣山勢險峻,雄踞太行屋脊,東瞰河北平原,西窺三晉大地,是晉冀出入通道,素為戰略要地。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犯,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和中共冀豫晉進駐遼縣,以這里為依托,創建了太行抗日根據地。在上級黨組織的關懷幫助下,中共遼縣和遼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自此,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縣蓬勃開展。遼縣自衛總隊部、農民抗日救國會、工人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救國會、婦女抗日救國會、兒童團等群眾抗日救亡團體紛紛建立。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籌糧籌款、參軍參戰,積極支援和配合八路軍,粉碎日軍一次又一次瘋狂進犯,使遼縣成為太行抗日根據地和腹心地區。1940年11月,八路軍前方總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進駐麻田、桐峪一帶。彭德懷、楊尚昆、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左權、羅瑞卿、滕代遠、張際春、陸定一、楊秀峰、李雪峰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長期生活、戰斗在這里。遼縣成為共產黨、八路軍堅持華北敵后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在總部、北方局駐扎的五年期間,日軍數十次調集重兵,對遼縣進行毀滅性“掃蕩”,并采用3路、6路、9路圍攻的方法,妄圖合擊八路軍首腦機關和八路軍主力。有的村莊一月之內竟遭包圍襲擊40次之多。但全縣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面對日軍的瘋狂“掃蕩”,團結一致,浴血奮戰,于1945年4月26日將日本侵略軍趕出縣境。抗日戰爭勝利后,左權縣和太行各地一樣,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中原的出發地。
隨著歷史長河的奔流,在星移斗轉的多次變革中,左權縣有過苦難與抗爭,有過屈辱與驕傲,有過暗淡與輝煌,有過失誤與成功,而這一切都已成為歷史。未來將會如何?我們堅信,在這塊血沃的光榮的土地上,在太行浩氣熏陶下的英雄兒女,一定會在豐碑上留下更加光輝的篇章。
看了左權歷史沿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