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騎士有什么由來
騎士(Knight、Cavalier) 是歐洲 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后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于表示一個社會階層。騎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繼承而來的,騎士屬于貴族的最底層。中世紀時,騎士在領主軍隊中服役并獲得封地。需要自備武器、馬匹。
騎士或稱武士,是歐洲 中世紀時,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后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于表示一種社會階層。在此階段的紛亂局勢中,國王和貴族都需要一些在戰爭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兵種,為此他們會悉心培育一些年輕人,使之成為騎士。而騎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繼承而來的,其本質也與貴族不同,除了和貴族一樣能夠獲得封地之外,騎士也必須在領主的軍隊中服役,并在戰爭時自備武器與馬匹。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征,每一位騎士都以騎士精神作為守則,是英雄的化身(實際情況不一定是如此),歐洲的騎士制度和日本的武士制度亦有相似。
每當騎士遇到自己無法匹敵的敵人時,往往會帶領著自己的隊友,喊起:“忠誠——信仰——榮耀——勇氣”,最后,這些騎士會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自己的家園,騎士們永遠不會背棄自己的家園,即使代價是死亡。
為榮譽而戰,甚至不惜犧牲。“騎士”這一稱號本身就是一個榮譽,獲得這樣的稱號并不容易。一名候補騎士想要成為正式的騎士,需要經過很多嚴格的考驗,那不僅僅是需要高明的騎術,還需要有杰出的統率力、豐富的戰斗經驗,和一個顯眼的標志性成績。需要你付出代價來成全大多數人利益,敢于犧牲。
歷史概況對于中世紀騎士的傳說,往往夸大著種種浪漫的遐想。這多半來自我們對現狀的不滿和憑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過著貴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戰勝邪惡的魔法師和巨人,保護善良但是無知的農民,憑著貴婦人或者國王的名號行俠仗義。令唐·吉訶德顛倒沉迷的游俠小說,或普羅旺斯民謠歌手的即興創作,充分解釋了理想中騎士的行為規范。但是,即便是現代人,也無法時時遵從自己的良知;何況是靠武力說話的過去,騎士行事也常常偏離限定的軌道。
14、15世紀,歐洲各國軍隊的組織方式大同小異,國王下面是總管和元帥,他們的職權時而獨立時而交叉。再下面是傳令官(Herald),擔任副官、文書和參謀的角色,并且顧名思義的,常被派去對方營地下戰書或要求停戰,戰后還要負責清點己方的傷亡,是個全能的職位。下面的作戰部隊以中隊劃分,由貴族或者騎士統帶。
一般來講,騎士分成兩個級別,一種叫Banneret,就稱為騎士,這個名字來自于他們長方形的旗幟,是作戰的主力。見習騎士稱為Bachelor,即學徒兵,組成更小的隊列跟在主力后面,他們需要積累經驗,掌握更多的作戰技巧。見習騎士的旗幟也是長方形的,但末端開叉成燕尾狀。等他們有了相當的功績后,可以向司令請求升級。于是傳令官將之旗幟上的燕尾剪去,升級成騎士。
因此,很多教會的行為準則成為了騎士的準則,騎士成為了上帝的戰士。
當時騎士的準則主要為以下幾點:做一個虔誠的_。12~13世紀后,虔誠成為首要準則,信仰____既是品質,也是資格,對騎士有了規定和約束。 騎士的裝備也代表著教義,劍是十字架的象征,盾代表著保護教會的職責,雙刃劍則代表了正義的一面和殺敵。 而且信仰上帝,騎士也必須有實際行動,為祈禱和懺悔罪行。 必須成為保護教會的衛士,世俗國家是上帝在人間的房間,國王是房間的代表,騎士保護國王既為保護上帝,從而轉化為保護教會的職責。
十字軍東征時期十字軍東征標示著騎士文化黃金時代的到來,因為他們都背著一個十字架被稱為十字軍,十字軍被認為是完美的騎士。從異教徒手中奪回圣地,保護無助的朝圣者,被看成是騎士的最高天職。作為回報,教會紛紛將騎士團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使之成為跨國的組織。許諾他們教會財產以及種種宗教特權,免除十字軍騎士的懺悔。教會土地上十分之一的收入被用來支付給騎士團,作為保護朝圣者去圣地的費用。 1099年,耶路撒冷被攻克,但圣地和東方的拉丁國家還是被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包圍著。成立一支常備軍的需要日益迫切,于是定下了專門的軍事條例,成為了所謂第四教條,即長久的與異教徒作戰。十字軍的團體紛紛成立,宗教為圣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鍍上了崇高的光環。
像教規一樣,騎士團規對每個成員具有相同的約束力。信念與教條將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騎士凝聚在一起,彼此友愛,擁有相同的立場與目的。同時還規定了他們對信仰的忠誠,對領主的尊敬、對言語的謹慎,戰場上的公正與寬容,以及恪守榮譽和謙恭的原則。
于是騎士制度獨立于封建制度的地方也產生了,十字軍的團規與教規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騎士精神中_的種種美德,就在此時形成。十字軍的身上既有修道者的虔誠,又有貴族的氣魄。一般來講,喪失領地的破落貴族或者沒有獲得繼承權的世家子弟只有兩條合適的出路:教士或者軍人,顯然后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解放圣地的狂熱和教會許諾的巨大利益是無法抵擋的,不少平民變賣家產購置裝備只是為了去東方。于是這些職業軍人就紛紛參加大貴族的衛隊,隨著國王或皇帝去東方,向往著豐厚的戰利品,或者豐厚的贖金。
這些軍人穿樸素的服裝,過清苦的出家人生活,用守護圣徒的名字重新命名,在大貴族的指揮下戰斗,為教規所約束,因捐贈而致富。自愿獻身這項事業的騎士成了完美的典范,于是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獅心王理查一世還有奧古斯都腓力二世都成了楷模,后者死后被追封成圣人,雖然在國內時他們都殺過不少教徒。這些十字軍團體就是后來英國嘉德騎士、勃艮底金羊毛騎士,薩伏伊的愛伊霞特騎士(Annuniziata),法國圣米開羅騎士和圣靈騎士的前身。
所有這兩種騎士都由他們的侍從護衛著,侍從的騎槍尖上掛著長三角形的矛旗。這些旗幟的規格是統一的,上面繪著家族的紋章。相應的,騎士分成兩個等級,侍從也有兩個等級,Squire指較為年長的侍從,隨著主人參加戰斗;而Page相當于勤務兵,多為接受騎士訓練的孩子,當時每座城堡都是騎士學校。這些侍從在青年時代完成訓練后,經過成人禮就可以成為正式的見習騎士。有些人無法承擔騎士的高額開銷而終生作為侍從,當然,有來頭的王子和大貴族子弟一生下來就是騎士。
有升級自然就有降級,但極為罕見。截至1793年,英國共發生過三例降級事件。1621年Francis Michell爵士被褫奪騎士頭銜,在威斯敏斯特大廳舉行,可見何等嚴重。他的馬刺被收回,劍帶被割斷,簡直是奇恥大辱。
后一種頒賜典禮漸漸地與別的重大儀式相結合,比方說,在英國,騎士的授勛常常伴隨著王室的慶典。所謂巴斯騎士就是在國王加冕禮上被冊封的騎士,這種規定始于亨利四世,在查理二世加冕時巴斯騎士團才成立,這些騎士又被稱為馬刺騎士,因為他們被賜予金和銀的馬刺。
一般而言的騎士道神髓與精華,結合了當時貴族化的氣度,_的美德,以及對女士的尊重。理想的騎士不僅要孔武有力,更要求絕對的忠誠、慷慨、與寬容。如同史詩中的英雄一般,用胳膊為善良的民眾效勞,以教會的名義行俠仗義,保護去東方的朝圣者。
十字軍運動之后,騎士 [1]道漸漸失去了宗教色彩,僅僅代表著貴族階級的榮譽感。這種世代相傳的氣魄在英法兩國百年戰爭中被廣為傳頌,雙方的騎士都謹守古老的禮儀。血腥的戰斗之余偶爾安插槍術比賽和閱兵式,實際上這樣的場合也很少。英國從愛德華一世去世后就全面取消了槍術比賽,法國更是發生了不得了的事故:1559年7月1日,亨利二世與蒙哥馬利伯爵比試時,槍頭上的護套突然脫落。正如諾查丹瑪斯所預言的那樣,這位國王被刺穿了大腦。教會遂發布禁令,禁止所有的槍術比賽,長達兩個世紀之久。
不管騎士們所取得的輝煌業績,戰爭總是不結果的血紅色花朵。國家機器的碰撞引起廣泛的經濟衰退,真正受苦的只是低等級的老百姓。于是兩國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特別在英國和戰爭的中心--佛蘭德爾,他們有很好的理由抗議暴政與不公,全國的稅收和資源都被用于貴族們的戰爭游戲和奢華鋪張。所以戈蒂埃堅持認為,騎士文化的黃金時代在十二世紀,畢竟打殺異教徒對歐洲人來說,更加富有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