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共和國的歷史發展
愛沙尼亞共和國是東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西向波羅的海,北向芬蘭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1991年,在立陶宛宣布獨立以后,愛沙尼亞也跟隨獨立。首都為塔林。下面一起看下愛沙尼亞共和國的歷史發展。
愛沙尼亞的國名(Eesti)可能來源于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亞志》中描述的被稱為Aestii的人群,盡管愛沙尼亞總體上資源貧乏,但其土地仍有少量卻品種豐富的資源。
1、史前時期人類最早在愛沙尼亞居住的證據與孔達文化有所關聯,在石器時代早期,普利人在派爾努河定居。在公元1世紀,愛沙尼亞這個名字第一次以塔西陀記載的愛西提人形式出現。
2、中世紀在中世紀,愛沙尼亞是歐洲幾個未被基督化的地區,1193年,教皇雷定三世呼吁十字軍討伐北部歐洲的異教徒,來自北部日耳曼的十字軍在里加建立據點。愛沙尼亞民族形成于12~13世紀,曾先后被普魯士、丹麥、波蘭、瑞典、德國等占領和統治。16世紀20年代,馬特·路德的宗教傳入愛沙尼亞。16世紀后期,利沃尼亞戰爭爆發。
3、丹麥統治時期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征服愛沙尼亞北部。為了維護丹麥在東西方之間貿易航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了防止德國勢力進入并控制波羅的誨東邊的沿海國家,為了確保波羅的誨的商業通道暢通,瓦爾德馬國王決定對愛沙尼亞進行一次遠征,他把這次遠征叫做“十字軍東征”,是因為他也想以此把____傳人愛沙尼亞,使愛沙尼亞的異教徒接受基督____禮,成為基督____
4、波蘭立陶宛聯邦在1582至1583年,南部愛沙尼亞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一部分。
5、瑞典統治時期1561年,愛沙尼亞由瑞典帝國統治。
6、俄羅斯統治時期在北方戰爭期間,瑞典被俄國擊敗,這個導致了愛沙尼亞和利沃尼亞于1710年被占領,根據尼斯塔德條約,俄國開始統治愛沙尼亞。
7、走向共和國1919年4月5日至7日,愛沙尼亞制憲大會召開。1920年2月,愛沙尼亞和俄羅斯簽訂協定,俄羅斯放棄愛沙尼亞地區。
8、第一次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愛沙尼亞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漢森男爵領導下發動暴動,請求德國軍隊進入愛沙尼亞,根據1918年3月3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蘇俄)與德意志帝國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蘇俄將芬蘭、愛斯特蘭(愛沙尼亞)、里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蘇俄軍隊和俄國赤衛隊從這些領土上撤出,之后德國曾試圖在被蘇俄割讓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建立一個從屬于德意志帝國的波羅的海聯合公國,以梅克倫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為元首。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11月革命,隨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蘇俄借機宣布廢除《布列斯特和約》,試圖收回割讓給德國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愛沙尼亞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獨立,國內的德裔居民組建了志愿軍團,和新組建的愛沙尼亞軍隊一道抵抗蘇俄紅軍和赤衛隊的進攻。
1919年2月1日,曾經率兵參加芬蘭內戰的德國戈爾茨(Rüdiger von der Goltz)率領由德國軍人組成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前往愛沙尼亞援戰,最終令蘇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蘇俄“無保留地承認愛沙尼亞國的獨立,并自動地永遠放棄俄國……對愛沙尼亞人民和領土所持有的主權權利”。
1920年2月,蘇維埃俄國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39年8月,蘇德簽訂秘密條約,將愛沙尼亞劃入蘇聯勢力范圍。
從1918年第一次獨立,愛沙尼亞共和國共持續22年。
9、蘇聯統治時期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根據這一秘密附件,蘇聯于9月25日與愛沙尼亞開始談判,9月28日與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在戰爭期間占領某些港口和軍事設施、并在有關地區駐軍的權利。
1940年6月16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提出所謂“保證實施互助條約和防止反蘇挑釁行為”的要求,隨后出兵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員,廢除憲法,建立了共產黨政府。
1940年6月,蘇聯出兵愛沙尼亞,占領愛沙尼亞,同年7月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1941年6月14日,愛沙尼亞經過“公民投票”被并入蘇聯,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的占領和吞并沒有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承認,美國還凍結了愛沙尼亞國家銀行存放在美國的黃金。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入侵蘇聯,3個星期后德國軍隊占領了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視德國軍隊為“解放者”,并與其展開合作,在武裝黨衛軍中還成立了一個愛沙尼亞師。
1944年9月德軍從愛沙尼亞撤退時,原愛沙尼亞共和國約里·烏爾洛特斯宣布成為總統(原總統康斯坦丁·帕茨已于1940年被蘇聯逮捕),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組建了流亡政府,該政府一直延續到199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于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由于愛沙尼亞人與德國合作,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遭到蘇聯的嚴厲懲罰,蘇聯紅軍轟炸了塔林和納爾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傷亡,蘇聯重新占領愛沙尼亞后還進行了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反抗蘇聯占領的愛沙尼亞游擊隊“森林兄弟”一直戰斗到1948年(立陶宛、西烏克蘭的類似游擊隊戰斗至1950年代),最后一名游擊隊員在1978年才被逮捕,為了懲罰愛沙尼亞人的合作,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
從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并遷入俄羅斯人,以改變該共和國的人口構成,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在該共和國內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斯大林去世后,蘇聯對愛沙尼亞的控制有所放松,從1950年代后期開始,愛沙尼亞人被允許與外國聯系,1960年開通了塔林至赫爾辛基的輪渡,在愛沙尼亞可以自由收看芬蘭的電視節目。
戈爾巴喬夫時代,對愛沙尼亞的控制進一步放松,該國開始出現持不同政見的政治團體及政黨,例如愛沙尼亞人民陣線、綠黨、愛沙尼亞民族獨立黨等。
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了關于共和國享有獨立于蘇聯的主權的聲明,1989年1月通過了將愛沙尼亞語定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復了第一共和國時期的藍黑白三色國旗,8月和11月通過了新的選舉法。
10、第二次獨立1990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公民經選舉產生了成員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愛沙尼亞人代表35人)組成的愛沙尼亞國會,同年3月選舉產生的新一屆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主權,并進入獨立前的“過渡時期”,該年5月,最高蘇維埃宣布恢復“愛沙尼亞共和國”的國名,并且規定只有經該蘇維埃批準通過的法律才可在愛沙尼亞施行。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8·19政變,愛沙尼亞于8月20日宣布獨立,最高蘇維埃主席阿諾德·呂特爾指示正在芬蘭訪問的外交部長,在得到政府特別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時建立流亡政府,俄羅斯聯邦于8月26日發表聲明,承認波羅的海三國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獨立要求,并且特別指明俄羅斯對三國放棄要求修改邊界的權利。
“8·19政變”失敗后,蘇聯國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1991年9月6日決定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獨立,并委托蘇聯外交部發表聲明,支持這三個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和以平等的成員身份參加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愛沙尼亞領土上的俄羅斯軍隊于1994年全部撤出,愛沙尼亞于2004年加入了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