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波茲南事件
波茲南事件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針對波蘭統一工人黨政府的大規模罷工事件,因發生在波蘭中西部城市波茲南而得名。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波蘭波茲南事件。
波蘭波茲南事件背景
波茲南事件是1948-1953年間波蘭人民共和國模仿蘇聯模式所造成的惡果。這種模式就是在龐大的官僚機構的指導下,實行一元化領導,同時產生了個人崇拜和種種殘暴現象。在經濟領域則依靠強迫集體化,加速重工業化,擴大積累比重等手段,來追求物質指標。指標的實現給官僚帶來了利益,但往往是以損害人民利益為代價的。
在經濟指導思想上,波蘭政府片面的強調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結果出現了周期性的比例失調,生產下降、倒退。在國民收入的使用和分配上,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方針,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市場商品緊缺。因此人民很有理由認為,黨只對完成指標感興趣,而不關心他們的生活。
在政治方面,波蘭政府對斯大林時期犯下的錯誤諱莫如深。波蘭黨內的斯大林主義者意識到改革正在損害他們的自身利益,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削弱了他們的特權和地位。追究歷史現任則會使他們的不光彩的一頁公諸于世。這是他們絕對不能容忍的。斯大林體制所造成的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民主,這些事實在人民群眾的心中積聚了深刻的不滿。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波蘭社會也開始解凍。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現象得到了初步糾正,在政治方面也出現了松動。但是,改革由于受到保守的官僚集團的阻礙而進展緩慢,甚至有停頓的危險,因此使人民喪失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1956年蘇共召開“二十大”,赫魯曉夫所作的《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報告傳出,在波蘭引起極大反響。使得長期積聚的不滿以突如其來的形式爆發了。
波蘭波茲南事件過程
波茲南事件的直接原因是領導機關對工人減稅和增加工資的要求采取了嚴重的官僚主義態度。在1955年下半年,由于波蘭政府改變工資制度,約有75%的工人工資下降,同時向先進工作者征收過高的獎金所得稅,后來雖然得到糾正,但遲遲不予退款。多勞不能多得,多勞反而少得,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令人啼笑皆非,牢騷滿腹,怨聲載道。
1956年6月8日,波茲南采蓋爾斯基機車車輛制造廠工人首先提出增加工資和減稅的要求,車輛廠職工召開全體大會,他們派代表前往華沙,向機械工業部陳述意見。兩個星期過去了,工人們沒等到回音。工人們同廠方談判也毫無結果。廠方以沒有授權為由,拖延時間。忍無可忍的工人開始拿起了罷工的武器。鐵路修車廠的職工和市交通公司的職工表示聲援,也加入了罷工的行列。
這次罷工恰恰發生在第25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的前幾天,這對博覽會是一種威脅。為此,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克沃謝維奇趕往波茲南,他本來應該多做工作,緩和矛盾,平息事態。但他根本不重視罷工者的要求,使得工人的情緒進一步惡化。 1956年6月25日,機車車輛廠派出工人和廠方代表一同前往華沙同機械工業費德爾斯基和工會主席克沃謝維奇談判。在談判桌上,部長接受了工人的要求,并允諾在波茲南繼續談判。但費德爾斯基到達波茲南后,立即食言,他以下命令的口吻對工人們說:“情況哪有那么壞,大家趕快上班工作去!”當局的想法是拖過博覽會再去解決問題。 6月27日,鐵路修車廠工人再次罷工。各工廠的代表決定第二天組織大罷工和上街游行示威。
6月28日,早晨6點半,采蓋爾斯基機車車輛廠的80名職工開始上街游行,從捷爾任斯基大街向波茲南市中心行進。沿途有更多的群眾和鐵路修車廠的工人加入游行隊伍。游行隊伍走向密茨凱維奇廣場(斯大林廣場),走近省黨委和市政府大樓,近10萬人。他們派出的代表,見到了市人民代表會議主席弗龍茨科維亞克,卻見不到第一書記斯塔夏克。斯塔夏克保持著高不可攀的姿態,這只能更加激怒示威的群眾。由于沒有上級的指示,地方當局慌張失措。工人們普遍要求西倫凱維茲前來波茲南。 僵持使溫度升高,流言四起。在人群中傳說工人代表已被逮捕。于是一部分示威者高喊著“到監獄去!”“釋放囚犯!”“我們要面包和自由!”等口號,涌向姆溫斯卡街監獄。11時將其占領,游行者解除了獄警的武裝,奪得了武器,并釋放了257名囚犯。11時30分,人群涌向省公安局。當局動用高壓水龍試圖驅散示威群眾,示威群眾用石塊襲擊省公安局。爾后是槍聲響起,人群開始后退,有人負傷,有人死去,有人構筑街壘。這時從姆溫斯卡趕來了手持武器的示威者,他們開槍還擊。憤怒的人群開始沖擊省公安局。雙方對峙,互相射擊。12時左右,裝甲軍校的運兵車和幾輛坦克開進現場。由于士兵們執行禁止使用武器的命令,他們很快就被解除武裝。士兵們和群眾相安無事。
一小時過后,內衛軍第十團的部隊帶著開槍的命令趕到現場。一場混戰終于開始了。 當波茲南工人走上街頭的消息傳到華沙后,10時10分左右,波蘭政治局開會研究。開始時會議的氣氛“很自由”,最高決策者還在猶豫不決。只是當開槍的消息傳來之后,政治局才決定派軍隊去鎮壓。 14時,西倫凱維茲、中央書記蓋萊克和格羅霍夫·波布瓦夫斯基飛抵波茲南。 16時至29日早晨5時,波蘭第十裝甲師、第十九裝甲師、第四步兵師和第五步兵師,共約10300人的部隊和波蘭國家安全部隊奉命進入波茲南,軍隊配備有坦克、裝甲車和野戰炮。整個晚上槍聲不斷,直到29日早晨4時許才平靜下來。30日,軍隊撤出市區。波茲南秩序得以恢復。據官方統計,波茲南事件共造成74人死亡(包括軍警8人),800人受傷,658人被拘捕,直接物質損失高達波幣350億茲羅提。
波蘭波茲南事件后續
波蘭西倫凱維茲于1956年6月29日發表廣播講話,強調波茲南事件是“帝國主義代理人”和“國內地下分子”精心策劃的挑釁活動。6月30日,當局采取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將原機械工業被降職,向波茲南采蓋爾斯基機車車輛制造廠征收的稅款將分期還給該廠工人,為事件中的受難者舉行安葬儀式等。騷動平息下去。
整個7月,蓋萊克領導一個黨政委員會,調查波茲南事件的背景和起因。調查的結果,不曾公布。9月27日~10月22日,波茲南法院開庭審判罷工事件參與者,22人被判刑。波茲南事件發生在國際博覽會期間,是時聯合國秘書長哈馬爾舍爾德正在波蘭訪問,許多外國客人身臨其境,他們目睹這一切,感觸頗深。西方紛紛譴責波蘭當局的粗暴。
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召開二屆八中全會,被批評為“有右傾民族主義傾向”的哥穆爾卡當選為波蘭中央第一書記,新改組的黨中央為波茲南事件平反,釋放被捕者。哥穆爾卡說:“把痛心的波茲南悲劇說成是帝國主義特務挑起的,這種笨拙的企圖在政治上是非常幼稚的。”還說:“波茲南工人抗議的是對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歪曲。”統一工人黨二中全會的召開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赫魯曉夫突然飛抵華沙。波蘭統一工人黨對蘇聯的干涉極為憤慨,雙方發生激烈爭論。在波蘭強烈要求下,蘇聯終將包圍華沙的駐波部隊撤回基地。并將擔任波蘭國防部長的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調回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