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故事
歐洲的歷史悠久而長遠,在其漫漫的發展過程中,給人們留下了數不盡的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歐洲歷史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故事
里昂工人起義
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的兩次武裝起義。里昂是法國絲織業中心,在工場主和包買商殘酷剝削下,絲織工人和手工業者生活極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場以要求提高工價為主要內容的運動,工人多次舉行集會、請愿、游行。10月間,與包買商談判達成最低工價協議。但隨之在七月王朝商業大臣的支持下,包買商撕毀協議。1831年11月21日工人舉行抗議示威,與軍警發生沖突,轉為自發的武裝起義。起義者提出“不能勞動而生,毋寧戰斗而死”的口號。經過 3天戰斗,工人一度占領里昂城。起義很快被七月王朝政府調來的軍隊所鎮壓。
1834年4月9日里昂再度爆發絲織工人起義。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審判罷工領袖,發布禁止工人結社集會的法令。這次起義具有更鮮明的政治性質,不僅提出經濟要求,還提出廢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體的口號。起義者在旗幟上寫著:“我們為之斗爭的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工人組織互助社和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組織人權社、進步社的成員組成總委員會領導這次斗爭。起義群眾同政府軍在里昂郊區和市內進行 6天激戰,終因力量懸殊被政府軍鎮壓。起義在巴黎和法國許多地區引起強烈反響,推動了法國工人運動的發展。里昂工人的兩次起義是法國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重要標志之一。
英國憲章運動
英國是第一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和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時被稱為“世界工廠”。多少年來在這個以實行“議會民主”而聞名的國家里,只有繳納高額所得稅的人才有選舉權,廣大工人被排斥在議會大門之外。
1842年5月2日,倫敦街頭人山人海。浩浩蕩蕩的工人隊伍來到國會下院,憲章派全國協會的負責人向下院遞交了全國憲章派第二次請愿書。
請愿書上寫道:“尊敬的貴院就它現在的組成來說,既不是由人民選出來的,也不是由人民作主的。它只為少數人的利益服務,而對多數人的貧困、苦難和愿望置之不理。”
請愿書還指出,在英國“統治者窮奢極欲,被統治者受苦挨餓”。例如,維多利亞女王每天的收入是164鎊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亞爾伯特親王的收入是 104鎊20先令,而千百萬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兩三個便士。
請愿人員認為,在人民沒有獲得政權之前,消滅某一種壟斷并不能使勞動者從貧困的狀況中解脫出來,而在人民獲得政權以后,所有的壟斷和所有的壓迫形式都應該停止。請愿人員所說的“壟斷”,指的是當時對選舉權和紙幣的壟斷,對機器和土地的壟斷,對報刊和宗教特權的壟斷……。
這份有300萬人(約占英國成年男子的一半)簽名的請愿書再次要求把《人民憲章》定為法律。
《人民憲章》是1837年由論教工人協會向國會提出的一份請愿書,它提出年滿21歲的男子都有普選權,選舉投票應秘密進行,廢除議會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國會每年舉行一次改選,平均分配選區。
次年5月,這份請愿書公布后,被稱為《人民憲章》,1839年在請愿書上簽名的有125萬人。
1840年7月,各地憲章派的代表在曼徹斯特召開了大會,宣告成立全國憲章派協會。它的宗旨是“實現下院的徹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實代表聯合王國的全體人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協會在全國各地設有幾百個分會,入會者須交納會費,它是近代第一個工人政黨的萌芽。
1848年,在歐洲大陸革命風暴的推動下,憲章運動再度高漲。
第三次全國請愿書進一步提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唯一來源,勞動者對于自己的勞動果實享有優先權。人民是權力的唯一來源。在請愿書上簽名的有197萬人。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城市的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
1848年4月10日,全國憲章派第3次代表大會的代表把請愿書裝在四套華麗的馬車上向國會駛去,途中遭到憲兵的鎮壓。國會拒絕接受請愿書。接著,政府下令解散全國憲章派協會。
列寧評價英國的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憲章運動標志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揭開了同資產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斗爭的序幕。
西里西亞起義
1844年 6月普魯士王國所屬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當時西里西亞有發達的紡織業。這個地區從事棉麻紡織的工人和家庭手工業者受到工場主、包買商以及地主的殘酷剝削。在40年代,由于資本家把英國機器紡織品沖擊帶來的損失轉嫁給工人,加劇了他們的貧困。1844年6月4日,以爭取提高工資被拒絕為導火線,在歐根山麓兩個紡織村鎮彼特斯瓦爾道和朗根比勞爆發紡織工人自發的起義。起義隊伍擴大到3000人,集中打擊工人最痛恨的工廠主。起義者以簡陋武器迎戰前來鎮壓的包括騎兵和炮兵的政府軍。堅持到6月6日,起義被鎮壓。它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西里西亞主要城市布勒斯勞的手工業者和學徒,柏林、亞琛的紡織工人,馬格伏堡的糖廠工人等等,先后舉行罷工以及局部起義,響應西里西亞織工的斗爭。這次織工起義事件表明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拓展:為何愛琴海文明是歐洲最具歷史影響的文化?
關于歐洲歷史:
歐洲最早在公元前4000~~2500年時,在南歐和西歐上分布有巨石文明,后來位于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也逐漸成為文明的發祥地,這些被歷史積淀下來的文明形式,成為了現在珍貴的文化遺產,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去結識和認識。
后來由于古羅馬帝國的興起,使得疆域不斷擴大豐富,人口數量不斷上升,但人口大多集中在南歐。
之后羅馬帝國開始衰落,引發了一系列入侵,又導致了短暫的人口數量增加,人口的增加促進了工業的發展,由于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開始在有所顯露,在加上不斷的對外入侵,促使歐洲不斷強大。
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因為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其經濟開始滑向低谷,政治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歐洲文化:
歐洲的文化絕對有著強大的沖擊力,不論是在其藝術形式上還是在宗教上,都有著其獨特的一面。
歐洲文明先后經歷了不同的時代,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形式,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有著其獨當一面的影響力,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人們都無不是至高敬仰著它。
首先從文藝復興開始,便在文學、建筑、美術等領域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出新,甚至顛覆了以前的創作形式,而轉變成為一種新的人文精神甚至是顛覆性的倫理,比如在宗教方面,開始宣揚以人為本而不再是以神為本。
到后來的巴洛克時代,藝術開始達到了發展的頂峰時代,各種藝術形式百花齊放,相互容納。
再到后來的古典時代,音樂上到達了至上的境界,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誕生,讓整個世界都為之而顫抖。
一直到后來的多元化發展時期,不論是跟誰音樂領域的發展,還是在其他領域,這種階段性的發展趨勢都深入人心。
歐洲的歷史文化就是這么不斷的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沖刷,被積淀,被銘記,被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