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的戰爭
17世紀中葉以來,歐洲發生了數百次戰爭,你知道哪些戰爭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歐洲歷史上的德法戰爭
德法戰爭,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并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后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普法戰爭。
戰爭成因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制造爭端,并發出“埃姆斯密電”激發出普、法兩地人民的民族仇恨,令法皇拿破侖三世于1870年7月19日對普宣戰,普魯士借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背景
普魯士爲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阻礙德國統一。爲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制造爭端,并發出“埃姆斯密電”激發出普、法兩地人民的民族仇恨,令法皇拿破崙三世于1870年7月19日對普宣戰,普魯士借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戰爭經過
在法皇宣戰后,法國隨即編成萊茵軍團,于法德邊境地帶集結。該軍團共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侖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法國欲先發制人,奪取法蘭克福,逼使普魯士屈服;但與此同時,普軍亦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普魯士則計劃以優勢兵力,集中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將法軍擊潰于邊境線上,再繼而進攻巴黎,逼使法國投降。
戰爭以法軍在1870年8月2日于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進攻為開端。但到了8月4日,普軍已順利擊潰法軍,進入反攻階段。與此同時,法軍在其余各戰場相繼失利,被逼退回國境,轉入防御。至8月中旬,法軍已被普軍一分為二,由巴贊元帥領軍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普軍包圍于麥茨要塞;而由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領的12萬余人,在8月30日與普軍激戰后被逼退守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于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占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并從后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并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后,拿破侖三世被逼于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侖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9月4日,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戰爭影響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臺和法國投降而告結束。普法停戰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極其苛刻: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摩澤爾省予德國,并賠款50億法郎。而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德國遂告統一,成為歐洲第一大國。但德法兩國于這次戰爭中的結怨,為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線。
普法戰爭的結果幾乎打破了法國人既有的或者希望擁有的一切希望。法國自黎塞留時代以來借助中歐的分裂得以干涉中歐事務甚至左右整個大陸的優勢。當它強大的時候,它可以稱霸歐陸,如路易十四和拿破崙;當它衰弱的時候,它也足夠自保,如路易十五和路易菲力普;因此法國在過去時代即使孤立也并不感到害怕。當普法戰爭結束時,法國被迫割地、羞辱的接受俾斯麥的苛刻和平時,恐懼和複仇心理就成爲必然。一個統一的中歐帝國所擁有的人力、物力是法國無法比擬的,而且雙方的差距隻會加大。法國人認爲俾斯麥會按照1815年維也納議定書和1866年布拉格條約的精神寬待法國,結果卻代價高昂。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丟失不僅意味著國土的分割、資源的流失,而且孚日山脈爲界的新國境意味著法國單獨用軍事手段收回失地的可能性因爲地理條件幾乎不可能,同時法國還需要建設大量的防御設施來面對德國可能的再次入侵。從短時間看來,法國雖然積極尋求複仇,但不可能單獨向德國攤牌。
俾斯麥的精確棋局創造了一個統一的中歐帝國,但是德意志的沉重歷史包袱導致這個帝國需要一整套無先例可尋的治國方略。是日爾曼帝國還是德意志帝國,俾斯麥選擇了后者,可是以威廉I爲首的舊普魯士貴族更珍惜普魯士的名號與榮譽。俾斯麥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整合這個新帝國。帝國內部的差異如此之大,而一個統一國內市場又具有的繁榮前景使得德意志帝國需要花很大力氣消化勝利果實,對法國的政策隻能是維持《法蘭克福條約》的現狀。
德法關係的根本性沖突
法國最早有了主權國家概念,又積極推行“國家至上”策略。黎塞留以來的200年,法國2次成爲歐陸最強大的國家,就是實力相對衰弱的時候,也足以自保并震懾四鄰,時機成熟便可東山再起。普法戰爭后,法國的失敗卻是根本性意義的失敗,因爲德國統一使得法國什么時候都無法再次取得優勢,反而要爲自身安全擔憂(即便這個事實法國要在一戰后才能完全接受)。因此法國的長期國策必然是反對德國,條件合適的情況下肢解德國,恢複法國的優勢。對德國來說,即使俾斯麥的德國沒有謀求霸權的野心,也足以讓人畏懼。德國的強大是事實,而不是感知。在民族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橫行的時代,脫胎于軍國主義普魯士的德國也不可能一直安分守己,這不是某個人比如俾斯麥能阻止的。實際上俾斯麥的現實政治一旦拖韁,必定無法控制。領土的變更在王朝時代是常事,在民族主義和代議政府時代,則屬國家之核心利益,因此無論是圍繞領土爭端的爭霸競賽(一戰),還是爭霸與反爭霸(二戰),法德關係必定是根本性沖突,此沖突的消弭需整個歐洲國際環境的徹底改造后方有現實依據。
普法戰爭后的歐洲格局
1848年的自由革命和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徹底打破了標榜正統的維也納大國協調體系,歐洲進入一個缺乏大國聯合維持均勢的動盪時期。經過一系列測試實力與滿足個別列強利益的戰爭,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爲正統均勢劃上了句號。如果均勢是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看不見的手(正如市場規律于資本主義經濟上的表現),那么基于新原則的大國均勢體系必然得以重建。這個新原則深刻打上了德意志帝國設計師的烙印-現實政治。
大國均勢體系必然得以重建還因爲歐洲已經習慣在多極均勢的框架下處理國際關係,偶有離經叛道者,如拿破崙,也從未成功。均勢自身已成爲慣性,拿破崙III對此厭惡至極,結果卻將法國200年之歐陸優勢地位徹底毀掉。小心經營均勢不但是外交藝術,也是任何一個政治家必須嚴肅思考的國際關係核心問題。
傳統的均勢五強沒有變化,但是力量分配發生根本變化。傳統上法德位于歐陸的兩端并擁有優勢,中歐普奧雖稍弱但足以借德意志邦聯理論上的協防自保。而英國扮演局外“守夜人”或者說局外平衡者的角色。普法戰爭后,法國的優勢不再,德意志帝國以一個中歐強國的面目出現,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失掉了威望,而這個威望本來還能裝點一下它虛弱的門戶,與匈牙利的聯合(1867年)帶來的利益和問題幾乎一樣多。俄國在逐漸從克里米亞失敗中走出來,但是步履蹣跚。英國的習慣是保持自身的行動自由,隻在均勢崩潰的決定時刻義無返顧加入維護均勢的行動,要么全力以赴要么什么都不做(ALL OR NOTHING)。但是如何判斷均勢的決定時刻卻變的困難,因爲德國是靠內部統一而不是對外擴張改變了傳統均勢格局,沒有判斷就沒有行動,很快英國就習慣于對歐陸什么都不做,專心于全球殖民帝國的建設。均勢如果是資本主義的必然,那么也不能僅憑自發,因爲均勢的格局因爲多極力量組合有太多可能,合乎邏輯的設計與精心的安排才能產生一個有生命力的均勢,否則還需推倒再來。
困繞新的大國格局有兩個致命傷:作爲普法戰爭后遺癥的法德關于阿爾薩斯和洛林歸屬的領土爭端;英國、奧匈和俄國在東方問題上的長期利益沖突。有這兩個因子存在,新的大國格局中各個國家的力量組合失去了許多彈性和選擇,而傳統均勢認爲均勢體系中的每個國家都有充分的自由來進行力量組合。從實踐看,法德很難走到一起,奧匈與俄國,英國與俄國在巴爾干利益無法調協。因此新的均勢體系是個很難保持力量平衡的體系,隻能勉爲其難的暫時維持現狀。
拓展:影響世界歷史的五大戰役——歷史上的重大戰爭
1、布匿戰爭(前264-前146): 古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 3次戰爭,以迦太基的滅亡而告結束。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這是影響戰局的兩大決策。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采取的接舷戰,是戰術史上的創新。
2、百年戰爭(1337 - 1453):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英格蘭統治者來自法國,在法國領有大片封地,圍繞法國王位繼承、英王在大陸上的領地和工商業發達的弗蘭德地區的爭奪,英法之間爆發戰爭。最終法國勝利,英王喪失了在法國的全部封地,英國自此進入獨立發展階段。
3、三十年戰爭(1618-1648):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是歐洲天主教與新教派之間的戰爭,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從此信仰新教的荷蘭、瑞士分別從西班牙、奧地利獨立出來,法國取得歐洲霸權,瑞典成為波羅的海霸主。
4、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是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的標志。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簽訂了結束戰爭的《凡爾賽和約》。沙皇俄國(1547-1917)、德意志帝國(1871-1918)、奧匈帝國(1867-1918),奧斯曼帝國(1299-1922)覆滅,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蘇維埃俄國)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希臘、土耳其、黎巴嫩、約旦、敘利亞、塞浦路斯等國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出來。
5、莫斯科會戰(1941.9-1942.4):蘇軍為保衛莫斯科而進行的一系列防御戰役和進攻戰役,蘇軍取勝,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破產。俄羅斯冬天的提前來臨,嚴寒及德軍對冬季戰爭毫無準備,是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