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帝國是怎樣發展的
葡萄牙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以及歐洲建立最早、持續最長久的殖民帝國(1415年-1999年)。葡萄牙在15世紀進行的大西洋探險和1415年對休達的征服標志著葡萄牙成為海上強權的開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葡萄牙帝國是怎樣發展的?
葡萄牙帝國的發展:自立門戶
葡萄牙歷史上,與緊鄰的歐洲大國 西班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西班牙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葡萄牙的歷史。西班牙與 葡萄牙同為最早的海上強國,但是,這個海上的強勢民族在其強大以前的歷史,則完全是一部被征服的歷史。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5世紀之間,先后遭到伊貝洛人、塔爾提西奧人、 腓尼基人、 希臘人、 凱爾特人的侵入。后來凱爾特人與伊貝洛人融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人。接著 迦太基人、 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 伊比利亞半島各處,還殘留著 羅馬帝國的遺跡。公元6,7世紀, 西哥特人侵入并建立王國,以 托雷多為首都。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特文化遺跡。
公元7世紀上半葉, 阿拉伯半島上興起了一個新的國家,該世紀下半葉, 阿拉伯人的國家開始往外擴張,不久就征服了 地中海東部和北非等地,成為跨越 亞洲、 非洲和 歐洲的大帝國,即是 阿拉伯帝國。與 北非隔海相望的伊比利亞成了這個帝國擴張的下一個目標。
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國的軍隊渡過 直布羅陀海峽進入了西班牙。接著,阿拉伯人的軍隊像龍卷風一樣橫掃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很快被征服了,從此,到葡萄牙建國以前,這里一直被阿拉伯人統治著。阿拉伯人占領伊比利亞半島后,不愿接受這些 伊斯蘭教徒統治的西班牙人退縮到北部的山區,那里出現了一些抵抗運動的中心,由此開始了長達7個多世紀的光復運動。經過11~13世紀的激戰后,西班牙對阿拉伯人的光復運動勝局已定。勝利在望的 葡萄牙人迫切地希望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民族國家,而要實現這一點,往往要經過激烈的思想沖突和流血斗爭。
葡萄牙本為西班牙的一部分。1093年,西班牙尚處于卡斯提王國統治之下,是阿拉伯人的殖民地。卡斯提王國公主特里薩下嫁波爾多凱爾伯爵,葡萄牙第一次從西班牙分裂出來。特里薩生子名為阿方·亨利克斯。阿方索3歲登基,其母攝政。1128年,16歲的 阿方索正式主政,放逐其母特里薩,并在羅馬天主教勢力的幫助下,擊敗了卡斯提的軍隊,開始了葡萄牙的獨立。
1143年,阿方索與卡斯提王國簽訂《薩莫拉條約》,宣布正式獨立。并于公元1147年收復 里斯本,從此建都于此。1279年,國王迪尼斯一世繼位。迪尼斯一世在全國范圍內排斥 西班牙語,推廣葡萄牙語,并在1290年創立了葡萄牙的第一所大學。1297年,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奧卡尼塞許條約》,明確了國界。自此,葡萄牙成為14世紀 歐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
葡萄牙帝國的發展:帝國建立
帝國建立(1415年─1580年)
葡萄牙的崛起, 開始與15世紀的 亨利王子時代。流行于14世紀的鼠疫奪去了歐洲2400萬人的生命,葡萄牙人以其強壯的體魄和強大的免疫力避免了這次浩劫。“禍兮福兮所倚,福兮禍兮所伏”,免受鼠疫災害的葡萄牙人口急劇膨脹,國內種種矛盾高度激化。同時,由于從東北部 西班牙城市運入葡萄牙的商路被限制,輸入葡萄牙人生活必需品如香料,糖,金銀數量的急劇減少,價格暴漲,因此,人們生活水平下降。更為嚴峻的是,由于 歐洲金礦的稀缺,葡萄牙鑄造貨幣的黃金幾乎完全依靠進口。而黃金供應的不足,使得市場上的貨幣成色下降,信用降低,將葡萄牙的經濟逼入絕境,葡萄牙進入了伊比利亞 經濟危機時期,面臨著社會動蕩的嚴重問題。
葡萄牙國土是一塊狹長的沿海土地,幾乎沒有什么內陸地區,加上人口密集,內部資源稀缺,依靠內部機制解決這會矛盾毫無可能,只有尋求外向的擴張,轉嫁經濟危機。陸地上,強大的宿敵西班牙堵住了葡萄牙所有向外擴張的路徑,因此,謀圖海上的發展成為葡萄牙求取生存的唯一手段。
當時 馬可·波羅的《 馬可·波羅行紀》盛行于歐洲,東方成為歐洲人概念中財富與黃金的同義詞,歐洲各國紛紛謀求與東方的貿易。解決葡萄牙經濟危機最需要的是黃金,因此,葡萄牙迫切的需要開通東方的航道,尋求與東方的貿易。
葡萄牙此時正處于“航海家亨利”統治時代。亨利是葡萄牙歷史上最為雄才大略,富有戰略眼光的領袖。亨利王子生于1394年,其父是葡萄牙國王若奧一世,母親是 莎士比亞在《 理查二世》中寫到的岡特約翰的女兒菲利芭。
在1415年,葡萄牙士兵占領了 北非港口城市休達,并在1418年擊敗了企圖奪回休達的摩爾人。而一年后,葡萄牙國王航海家亨利的兩名船長在風暴下駛進馬德拉,而其他葡萄牙航海家更在1427年發現了亞速爾群島。葡萄牙殖民帝國就因而開始發跡。葡萄牙的船隊相繼于1434年和1445年到達非洲的保加多爾角、塞內加爾和佛得角。1446年,葡萄牙航海家安東尼·費爾南多更發現了塞拉利昂,這些地理上的大發現都為 葡萄牙帝國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時,葡萄牙開始對 亞速爾群島和 馬德拉進行殖民政策,以攫取其在蔗糖和酒類生產上的利益,尤其是來自幾內亞的黃金更大大刺激了葡萄牙的商業能力。從科學及宗教的角度出發,遠洋航行無疑是有利可圖的。在 阿方索五世(1443年-1481年)領導下,葡萄牙的海洋探險已遠至幾內亞灣一帶。而他更在1458年和1471年分別從摩爾人手上占據了 摩洛哥一部份和丹吉爾等地。而其繼承人約翰二世亦在西非加納建立保護商貿用的要塞,其后這個要塞更在1637年起成為葡萄牙在西非的總部。此外,葡萄牙在1482年發現了剛果,并在1488年派遣 迪亞士繞過 好望角。
1497年7月8日, 達·迦馬率領海船從里斯本出發,先后到達 莫桑比克和 肯尼亞的馬林迪。在 馬林迪,達·迦馬做了一件當時不起眼,后來卻影響整個 歐洲歷史進程的事件:他騙來了一位阿拉伯航海家馬杰德為向導。馬杰德帶領達·迦馬開始了歐洲人第一次橫穿 印度洋的征程。1498年5月20日,達·迦馬船隊順利到達 印度南部的貿易中心卡利卡特,實現了 歐洲人夢寐以求直接到達印度的愿望,從此開始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霸業。更為重要的是,葡萄牙人從此開辟了歐洲經 好望角橫穿印度洋直達印度的航路。
當時,人們都知道在印度洋向東出發就可以到達 印度,但哥倫布認為向西航行也能到達印度,但這個想法卻被當時的君主約翰二世堅決地反對了。其后,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卻大力支持哥倫布的想法,并遣之實行。結果, 哥倫布成功地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地其后更成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而在 東非,由伊斯蘭人統治的一帶東非海岸如 莫桑比克、蒙巴薩等地也落入葡萄牙人手中。其后在1490年,葡萄牙航海家已經到達東非的埃塞俄比亞海岸。此外,葡萄牙人的勢力也伸展至 阿拉伯海一帶,他們在1506年侵吞了索科特拉島,同年更到達印度洋上的 錫蘭。而葡萄牙人更一直在印度洋上進行探險,如1506年發現的馬達加斯加和1507年發現的 毛里求斯等,葡萄牙亦在1509年發生的第烏戰役擊敗了 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以及 威尼斯共和國,成為印度洋上的霸主。至于葡萄牙人也大力開始在美洲的擴張,如在1500年登陸巴西的塞古羅港,并以之作為巴西紅木的貿易站。
1494年6月7日,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托德西利亞斯條約》,確定通過 佛得角群島以西2200海里處的“教皇 子午線”為界,界東屬葡萄牙,界西屬西班牙。這個昔日的歐洲弱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與老東家西班牙人一道,共同壟斷歐洲以外的世界,如切西瓜一樣瓜分了地球。自此,葡萄牙殖民帝國如日中天。
葡萄牙帝國的發展:哈布斯堡
哈布斯堡王朝時期 (1580-1640年)
在1580至1640年這段期間,西班牙的王位便落入哈布斯堡王朝手中,而它更成就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霸主地位。同時,葡萄牙也受著西班牙 哈布斯堡王朝的支配,于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便聯合了所有位于 伊比利亞半島的艦隊,以清除從 亞速爾群島來進行貿易的法國人。因此,亞速爾就成為最后一個抵抗腓力統治的葡萄牙領地。
但與此同時,葡萄牙卻開始擴張在條約協定的分界線以西的地方,并在1616年發動了一次軍事擴張,驅逐了法國在 南美洲的殖民者。此外,葡萄牙人更在1625年率領艦隊占據了由荷蘭人控制的 薩爾瓦多城市。但好景不常,自1627年卡斯蒂里亞經歷經濟大崩潰后,荷蘭人便乘機組織海軍,并破壞了 西班牙的海上貿易。自此,英荷兩國便開始頻繁攻擊葡萄牙的海岸線,以掠奪西班牙的財富。西班牙人完全不能應付海軍的威脅,因此爆發了荷西戰爭。
1638年至1640年間, 荷蘭逐漸控制了巴西東北部的地區,并以累西腓為首府。但1648年葡萄牙在對荷蘭戰爭的勝出才扭轉這個局勢,荷蘭當局其后交還巴西予葡萄牙。雖然荷蘭在巴西的殖民政策失敗了,但其后荷蘭卻搶奪了錫蘭、好望角和東印度群島一帶的土地,更壟斷了在日本 長崎市的貿易。自此,葡萄牙在遠東的勢力減少至 澳門和 東帝汶兩地。
葡萄牙帝國的發展:巴西帝國
巴西帝國 (1640-1822年)
1661年,葡萄牙給予英國 孟買和丹吉爾兩地作為兩國聯姻的嫁妝。而其后一百年,英國乘印度 莫臥兒帝國的崩潰而逐漸控制整個印度及其貿易。但葡萄牙手中仍然掌握西印度的 果阿等地。在1755年里斯本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地震后,葡萄牙的殖民野心就被動搖了。因此,葡萄牙殖民帝國在18世紀開始再次走下坡。
盡管巴西在起初并不太重要,但它后來卻成為了葡萄牙殖民地的中心,尤其是它積存了來自葡萄牙大量的黃金、寶石、甘蔗、咖啡和谷物等。葡萄牙更在此進行了黑人奴隸的貿易,因此巴西的人口開始大增,并開始走上發展之路。
而 巴西的獨立運動也在此時開始萌生。在1789年曾經發生過一次起義,但最后失敗,領導者亦被絞死。而1808年, 法國的 拿破侖聲稱葡萄牙暗中援助 英國,因此對葡萄牙發動入侵。而葡萄牙攝政王若奧親王為免受到波及,便把王室遷往巴西。而若奧六世在1812年趕回葡萄牙以解決國內的問題,并留下兒子佩德羅作巴西攝政王。其后在人民的強烈呼聲下,佩德羅便領導人們進行巴西的獨立。最后,他在1822年正式加冕為 巴西帝國皇帝,而巴西也在此時獨立于葡萄牙。
葡萄牙帝國的發展:非洲帝國
非洲帝國 (1822-1945年)
在殖民主義高漲的19世紀中,葡萄牙幾乎已經失去了其在南美和亞洲的全部領土。為了挽回劣勢,葡萄牙便把殖民政策投放在非洲身上,并把 佛得角、 圣多美普林西比、 幾內亞比紹、 安哥拉和 莫桑比克置于控制之下。
葡萄牙帝國的發展:日漸式微
1578年6月,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以討伐異教徒為名,率軍2.5萬人(雇傭兵為主)在 丹吉爾登陸,開始了對摩洛哥的戰爭, 摩洛哥被廢國王穆泰瓦基勒率部投降。摩洛哥國王阿卜德·馬立克率步,騎兵5萬人迎戰。8月4日,葡萄牙軍在馬哈贊河畔的凱比爾堡附近發起進攻,揭開了馬哈贊河會戰的序幕。由于此役有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摩洛哥廢王穆泰瓦基勒和摩洛哥國王馬利克三位國王參戰,歷史上稱這場戰爭為“ 三王之役”。這場戰爭以葡萄牙人的慘敗而告終。
1580年,西班牙兼并了葡萄牙。到1640年,葡萄牙人終于從西班牙的統治下解放出來,若昂四世繼位為王。但好景不長,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發生大地震,整個城市毀于一旦,惟有王室的全體成員因在熱羅尼姆斯大教堂做 彌撒而幸免遇難。
1665年,剛果宣布推翻葡萄牙人的統治而成為一個民族獨立國家。19世紀初,法國 拿破侖的軍隊和 西班牙的軍隊進占葡萄牙,王室全體成員和國王去巴西避難。14年后,葡萄牙人在英國軍隊的幫助下趕走了法國人,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將佩德羅王子留在巴西繼續執政,他自己回了國。第二年也就是1822年,若昂六世寫信給佩德羅王子要他回葡萄牙,但佩德羅王子撕毀了父親的信,向周圍的人宣布說:巴西從此脫離葡萄牙。他說這話時,是在 里約熱內盧附近的伊皮蘭加河。從此,佩德羅成為巴西帝國的首任皇帝。葡萄牙在東方帝國崩潰之后,在美洲的這一大塊殖民地也失去了,從此它走向衰落。1824年,美國承認巴西獨立,1825年,葡萄牙也不得不承認這一殘酷的現實。
葡萄牙帝國的發展:帝國瓦解
帝國瓦解(1945-199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很多 歐洲國家也紛紛自愿及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卻選擇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龐大的殖民帝國。1961年, 果阿及葡萄牙統治的 印度地區受到印度的入侵,而被迫交還印度。一直到1974年葡萄牙國內發生 康乃馨革命,葡萄牙政府才不得不放棄海外殖民地。
葡萄牙所屬的非洲殖民地成為 莫桑比克、 安哥拉、 幾內亞比紹、圣多美與普林西比等國,而在亞洲的兩處殖民地東帝汶與澳門中,葡萄牙放棄葡屬東帝汶,東帝汶不久獨立,其后受鄰國 印度尼西亞占領,直至1999年。自此葡屬澳門成為葡萄牙唯一也是最后的海外殖民地,葡萄牙的殖民帝國已經形同瓦解。而葡萄牙的最后一個殖民地── 澳門則在1999年12月20日正式交還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此,統治達五百多年的葡萄牙殖民帝國正式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