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的歷史發展階段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為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立陶宛的歷史發展階段,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立陶宛的歷史發展階段: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為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北界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立陶宛是一個歷史古國,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曾遭沙俄與蘇聯的并吞,1990年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9月6日,蘇聯正式承認立陶宛的獨立。
1、立陶宛大公國時期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公元5—6世紀出現階級社會;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13世紀,形成立陶宛民族。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公主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亞蓋隆,兩國的結合使國力倍增,儼然成為歐洲大國。
14—15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部在西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2、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
1558—1583年,立陶宛參加了反俄國的立窩尼亞戰爭。
1569年根據盧布林條約,波蘭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
波蘭立陶宛聯邦雛形成于1386年,起因為改信天主教的立陶宛大公國君主亞蓋隆于該年迎娶波蘭國公主,該結合不但使立陶宛成為歐洲最后一個接受____的國家,也使立陶宛漸趨接受波蘭文化,1569年,兩國簽定盧布林協議,該聯邦正式結盟,之后,立陶宛逐漸接受了波蘭語言,并使立陶宛農民漸淪為波蘭國農奴,而兩國結盟后被正式稱為聯邦(Rzeczpospolita)。
波蘭立陶宛聯邦正式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占,如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并與沙俄帝伊凡雷帝于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戰爭中聯邦雖獲勝,但之后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沖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
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聯邦,并兼并大片土地,聯邦搖搖欲墜。
17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由于對外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后滅亡。
3、沙俄統治時期
1795—1815年整個立陶宛(除克萊佩達邊區外)并入俄國,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分。
立陶宛人民參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蘭起義。
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國占領,1917年俄國接連爆發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寧主導成立蘇維埃俄國。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領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聯合組成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并宣布獨立。
5、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后,1940年,蘇聯軍事占領立陶宛;1941年德蘇戰事爆發,德軍跨出東普魯士,迅速占領立陶宛。
1941年-1944年期間,立陶宛一直被德國占領。
6、蘇聯時期
1944年,蘇聯軍隊再次占領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立陶宛加入蘇聯。
7、立陶宛獨立
在蘇聯解體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獨立,其他共和國也紛紛加以仿效,先后發表了宣布恢復或收復主權的聲明,并開始制訂實現獨立的步驟和措施。
起初,蘇聯不予承認;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