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家卡夫卡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奧地利作家卡夫卡。
人物簡介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采用寓言體,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發了他憤世嫉俗的決心和勇氣,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ǚ蚩ㄊ菉W地利人,他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他的創作風格是表現主義,是表現主義作家中創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后,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于是,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恒主題。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時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人物生平卡夫卡生于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后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后,在保險公司任職。三次訂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終生未娶,41歲時死于肺癆。
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早期的作品頗受表現主義的影響。1912年的一個晚上,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勞德(Max Brod)違背他的遺言,替他整理遺稿,出版三部長篇小說(均未定稿),以及書信、日記,并替他立傳。
后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面,忽視其明朗、風趣的地方,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試圖糾正這一點。其實據布勞德的回憶,卡夫卡喜歡在朋友面前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到得意的段落時會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來。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余作家,國籍屬奧匈帝國。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并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ǚ蚩ㄉ澳瑹o聞,孤獨地奮斗,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并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ǚ蚩ㄉ詈蛣撟骰顒拥闹饕獣r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家庭因素與社會環境,造成了他與社會與他人的多層隔絕,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而社會的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窮困苦,經濟的衰敗,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于是,時時縈繞著他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恒主題。無論主人公如何抗爭努力,強大無形的外來力量始終控制著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隨著恐懼與不安,最終歸于滅亡。在滲透著叛逆思想、倔強地表現了不甘放棄希望的同時,又表現出對一切都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卡夫卡式藝術內涵。因此卡夫卡將巴爾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毀一切障礙”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卡夫卡追隨過自然主義,也受過巴爾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爾基等作品的影響,并對其十分贊賞。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襲前者,再去描繪丑惡的客觀生活內容,而是逃避現實世界,追求純粹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現客觀世界在個人內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種陌生孤獨、憂郁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正是當時社會心態的反映。因而有人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的話,那么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卡夫卡。”
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笨ǚ蚩ǖ男≌f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父親艱苦創業成功,形成粗暴剛愎性格,從小對卡夫卡實行“專橫有如暴君”的家長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親,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強大的“父親的阻影中”。母親氣質抵郁、多愁善感。這些對后來形成卡夫卡孤僻憂郁、內向悲觀的性格具有重要影響??ǚ蚩ㄐW至中學在德語學校讀書,后學會捷克語,自幼酷愛文學。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德國文學,不久迫于父親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ǚ蚩ㄖ袑W時代就對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對斯賓諾莎、尼采、達爾文等產生極大興趣。大學時代,接受了存在主義先驅、丹麥哲學家基爾凱戈爾的思想并受到中國老莊哲學的影響。在愛好文學的同學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開始文學創作。并與布拉格的作家來往,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寫成了他后來發表的首篇短篇小說《一場戰斗紀實》(1904)。在法院實習一年,在“通用保險公司”當見習助理后,1908年到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任職。1921年卡夫卡肺結核復發,咳血。1922年6月辭職。養病期間除繼續創作外,游歷歐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惡化,醫治無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維也納近郊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強暴的父親的陰影之下,生活在一個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獨優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結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約。德國文藝批評家龔特爾·安德爾這樣評價卡夫卡:“作為猶太人,他在_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于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于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于勞動者,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安德爾十分準確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生歸宿、沒有生存空間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是對形成卡夫卡內向、孤獨、憂郁與不幸人生的較為完整公允的闡述。
卡夫卡創作勤奮,但并不以發表、成名為目的。工作之余的創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譴憂郁苦悶的手段。許多作品隨意寫來,并無結尾,他對自己的作品也多為不滿,臨終前讓摯友布洛德全部燒毀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誼與崇敬之情,違背了卡夫卡遺愿(按照博爾赫斯的說法,他是有意將自己的文章留給后人的.),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壇轟動。
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郁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于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是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后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ǚ蚩ㄍㄟ^小說并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另一部短篇小說《饑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游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墒侨藗兺烁鼡Q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于餓死。這里的饑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里,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里寓意著: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藥。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癥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里的醫生最后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洞穴》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長篇小說《城堡》可以說是《審判》的延續,不僅主人公的遭遇繼續下去,主要精髓也是一脈相承。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并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仿佛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盎实凵磉呍萍慌芨啥鴣須v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著艱險的用心?!?“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后支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