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文化特點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那么這個大一統的國家,在文化方面又與前人有什么樣的不同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秦朝的文化特點,希望對你有用!
秦朝兵馬俑圖片
秦朝歷史基本簡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統一大業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趙政建都咸陽,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皇帝。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并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完,所以沒能對北方游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云南、廣西;北到陰山。作為一個封建大帝國,在輻員廣大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秦朝創下的 一套封建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毀,然后鑄成12個銅人。為了加強控制,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咸陽附近居住。秦朝還頒布了嚴苛的法律,對農民實行什伍編制。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對于后世影響極大。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數幾種書籍之外,大量詩書、典籍、諸子百家著述一律燒掉,并將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筑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
秦始皇自號“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天下千秋萬代延伸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后,才傳到第二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盡管他采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獨裁專制、橫征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征發了70多萬人修造阿房宮,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造驪山陵,“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他殘酷賦役的控訴。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前209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秦朝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在歷代秦國的國王蠶食其它諸侯國之上,完成了統一六大諸侯國的事業,實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措施,為后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征暴虐,導致速亡。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由于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前206~前202年)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秦朝的文化與科學
秦二世刻于青銅上的布告使用小篆一般認為,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化落后于山東六國,有“秦,虎狼也”的說法。
秦國統一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后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前213年,秦統一八年,太子師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對,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采納之,下令各郡、縣立即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此即“焚書”。淳于越諫阻焚書,被殺。
次年,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懼怕處罰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議論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陽城內的方士儒生,后來的審問過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發,共有460余人受到株連,秦始皇下令將此460余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此后又發生了兩次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
但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焚書坑儒”對文化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所謂焚書,目的是為禁“以古非今者”,對私藏書籍的懲罰措施并不嚴厲。
所焚書籍為民間藏書,博士官的藏書不包括在內,而當時民間的《詩》、《書》其實并不多。而在項羽擊敗秦軍主力進入咸陽后火燒阿房宮卻使秦國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貴典籍被焚毀。
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執行的時間不超過十年,影響不會太大。“焚書坑儒”為何如此出名,關鍵在后世的“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占據了此后近兩千年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
盧生者,方士也,也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儒生。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可能會有一些儒生受到牽連,但是“焚書坑儒”是不準確的,有夸張的成份在里面。很多人有這做為秦始皇的罪名,是不成立的。就像上面有人說的,真正對中國的文化起到破壞的焚了書的,不是秦始皇,是那個沒有腦子的項羽。方士,在當時也就是道教的先驅吧,那些煉丹,求仙這流,這些人,是儒者也看不起的,但是為什么儒家要為這些人說好話,那是后世的宣傳了,為了統治階級應用。
秦文化的具體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布的腹地、范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陜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于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占領范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 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采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 ·禮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這是說,秦朝對六國文化是加以吸收而能予以兼容 的。但是,秦朝在政治文化方面,確定的原則是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推行這些政策的極致,就是實行“焚書坑儒”的野蠻舉措,予文化以嚴重的摧殘,對思想和學 術自由更是沉重的打擊。因此,秦文化對于中原傳統文化又并非主要是“依古以來典法行之 ”。
由于秦朝統治的時間很短,其目的在于統一思想文化的政策并未來得及完全實施,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此同時,秦文化也未能在政治統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其他文化予以充分 吸收和消化。因此,在秦朝統一的短時期內,秦文化并沒有和東方六國文化融為一體,其作為全中國的主導文化的地位,也沒有來得及完全得以確立。在原屬東方六國的廣大地區內, 各區域文化繼續表現著它們的特色和活力。
隨著秦政權的被推翻,秦文化所依倚的政治支柱倒折了,秦文化也由文化融合的主體變為客體,其作為全中國統治文化的短暫時期也就宣告結束。不過,在代之而起的漢代,秦文化的 要素繼續存在,而且還保持著強有力的影響。“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 ”。秦文化奠定了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基礎,也就是
奠 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對后世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應當說是它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
戰國以至于秦漢時期,經常有人注意并描述秦文化的一些特點。如魏國的信陵君說:“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儀德行”。西漢初年, 賈誼痛說“秦俗日敗”,指出: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是“并行于進取”,雖然“功成求 得”,但卻出現了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降的惡果,秦始皇又“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更把秦朝推向滅亡。《淮南子·要略》說:“秦人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而趨勢 利”,司馬遷也說:“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這里所說 的“俗”,部分地有我們所說的“文化”的含義。以上言論,雖然包含了對秦國或秦人的敵對心理,但卻也揭示了秦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秦人因其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在性格 上受戎翟即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傾向于強悍好斗,為了達到目的,可以狠下決心,不惜一切。秦文化注重實效、功利,質樸而率直,不事虛浮,追求大和多,不停地拓展,主動性極 強,為了實現某一目標,定會一往直前,不容任何困難和力量的阻擋。秦文化的這些特點,似已得到當今學者的普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