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簡介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這一發展是對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又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決定這一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經濟的發展,二是封建國家長期統一和社會比較穩定。
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秦漢經學
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下"挾書令",藏有儒家經典者治罪,因此在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
今文經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至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儒家思想言論這個禁區開始松動。從這時起,到文帝時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們因找不到書籍,就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文本和解釋記錄下來,這樣的經典就是所謂的"今文經",釋文謂之傳。文帝時,開始設置經學博上,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從此,今文經學得到廣泛的傳播。
今文經來自老儒的記憶,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于是出現了一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些學術流派。宜帝時,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為十四博士。
古文經
古文經是用秦統一以前的篆書抄寫的經典。秦在焚書時,人們將這樣的經典和其它一些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繼發現了一些古書。武帝時,下令獻書。成帝時,設官負責收集古書,并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今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39篇,《書》多16篇。《毛詩》和《左氏春秋》等則為今文經所不載。這些新發現的經典就叫做"古文經"。
劉歆對于古文經很贊賞,建議在太學立學宮,但卻遭到今文經學博士們的激烈反對。劉歆批評這些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可是由于執政大臣也反對,劉散的建議未被采納。平帝時,王莽專權,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制",就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又被取消。
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古文經中固然有些內容是經過兩漢學者竄改或增加者;但總的說來,古文經學家是按字的形、音、義解經,極力恢復經的本義,不作任意發揮。于是形成了系統的訓話方法。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贊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了今、古文經的斗爭。賈逵的學生許慎為了反對今文經學派根據隸書經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用了22年的時間,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9353個,收古文(戰國文字)、籀(zh騯宙,西周、春秋文字)文1163個為重文:每個字標明字形,注出讀音,推究字義,全書分為540部,全部解說不過13萬3千多字,簡明扼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字典。
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哲學
兩漢時期,哲學的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西漢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東漢前期的王充。
唯心主義
董仲舒是今文經學派的《公羊》學家。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書中。他反對天道自然觀,進一步發展了先秦的"天人同一"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說。他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他又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是法則、規律,這里借為封建制度。由此看來,董仲舒的宇宙觀是唯心主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
唯物主義
王充出身于"細族孤門",曾做過州郡小吏,大部分時間以教學為生。他著《論衡》一書,計85篇(今存84篇),20多萬言。
他認為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及其分離,輕者為天,濁者為地。"人和禽獸也是由元氣演化而來。他認為元氣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他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有神論,發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觀。他說:"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又說:"人之死,猶火之滅也。"他認為鬼只是人們的一種幻覺。
王充的論證方法是"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是比較科學的。但由于當時自然科學不甚發達,引作論據的事物有些不真實,因此做出的結論也難免有錯誤。他在對社會問題或歷史人物評述時,往往歸之于命,這是唯心主義。
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宗教
兩漢時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都是在東漢時期開始流傳的。
道教
道教是由黃老學說與巫術結合而形成的。東漢順帝時,瑯邪人宮崇向朝廷獻其師于吉所得《太平清領書》170卷。這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今存的《太平經》殘本基本上保存了這部經典的面貌。
東漢末年,道教分為三大支派,一支為太平道,以張角為教主,在黃河南北傳教,另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斗米道,以張修和張魯為教主,在漢中、巴蜀一帶傳教;第三支以于吉(與上同名)為教主,在長江下游傳教。三派的信徒多為貧苦農民,這些信徒的多數成為農民大起義的主力。
佛教
佛教是迦毗至印度研究佛學歸來,在洛陽建寺譯經,中國開始有漢譯本佛經。東漢末年,安息(今伊朗)僧人安世高、月氏僧人支讖(chen襯)等相繼來到洛陽,翻譯佛經。漢人嚴浮調從安世高學經,并參與翻譯。從此,佛教教義也在中國流傳。
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秦漢史學
兩漢時期,封建統治者繼承了前代由國家修史的傳統,在中央設史官,編修歷史。其中最有名的史書是《史記》和《漢書》。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武帝時,為太史今,學識淵博。原擬撰寫一部史書,未及撰述,就因病去世。司馬遷幼時聰慧,十歲開始誦習古文。二十歲時,周游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東、河南的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了解了各地的一些風尚習俗和民間傳說,接觸過社會各個方面的人物。后為郎中,奉使到今四川、云南等地,對當地少數民族等有所了解。繼父任太史今后,又得博覽史官所藏圖書。他的學術根基深厚,經歷豐富,這是后來他撰寫《史記》的極有利的條件。
《史記》的撰述,開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約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撰成。上起黃帝,下迄"當代"(武帝時),以人物傳記為主,輔之以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體例嚴整,內容豐富,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為此后二千年間的正史編纂創立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官,原來寫作目的是為了宣揚"明圣盛德","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先人所言。"以為西漢王朝的統治服務。可是天漢二年(前99年),他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處腐刑(宮刑),這對他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思想上起了某些變化。他說:"詬莫大于宮刑"。他當時極度悲憤,曾想到死;可是為了完成《史記》一書的寫作,還是需要活下來。他孫子臏腳、屈原放逐等古人古事來自勉,借撰述以抒發郁結,申述己志。他對西漢統治者極不滿,對皇帝、宗室貴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殘暴行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他對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領袖,則給予同情。他說:"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因而為陳勝、吳廣作"世家",同五霸、七雄等諸侯并列,評價很高。除此以外,還為古代、當代的著名學者、醫者、商賈以及其他各行業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立傳,又對天文、歷法、禮樂、水利、經濟、少數民族,以專章論述,比較具體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前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國家的面貌。
班固與《漢書》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他的父親班彪,是著名的史學家。因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乃收集史料,作《史記后傳》六十五篇,以補足《史記》的西漢部分。書未成,彪死,其子固為蘭臺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奉詔完成其父所著。他用了二十余年的時間,修成《漢書》一百卷(后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始于劉邦起兵,終于王莽覆滅,記述了二百三十余年間的史事人物。屬于西漢前期的內容,多采自《史記》。全書體例也仿照《史記》,惟改"書"為"志",廢"世家"人"列傳"。《漢書》十志比《史記》八書的內容詳備。《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等是班固的新創。《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整、內容豐富的斷代史。各傳、志多載錄有關學術、政論文章,因之又兼有一代文章總集的性質。班固死時,"八表"和《天文志》還沒有寫好,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史學家馬續完成。
《漢書》的主要缺點是封建正統思想嚴重。晉人傅玄在評論《漢書》時說:"論國體則飾主闕而折忠臣,敘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書。"《漢書》的思想性遠不如《史記》。
歷史昌盛的秦漢文化·文化特點
一般認為,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化落后於山東六國,有"秦,虎狼也"的說法。秦國統一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后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焚書坑儒" 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 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但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焚書坑儒"對文化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謂焚書,目的是為禁"以古非今者",對私藏書籍的懲罰措施并不嚴厲。2.所焚書籍為民間藏書,博士官的藏書不包括在內,而當時民間的《詩》、《書》其實并不多。而在項羽擊敗秦軍主力進入咸陽后火燒阿房宮卻使秦國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貴典籍被焚毀。3.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執行的時間不超過十年,影響不會太大。"焚書坑儒"為何如此出名,關鍵在后世的"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占據了此后近兩千年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準,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于世界。漢代的治國思想。漢代在立國時用法家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并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漢朝為中國道教、佛教兩大宗教的形成及傳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