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方士徐福
徐福,嬴姓徐氏。即徐巿,字君房,齊地瑯琊郡人。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徐福東渡尋仙,據傳則成了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秦代方士徐福個人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徐福個人簡介
徐福,嬴姓徐氏。即徐巿,字君房,齊地瑯琊郡人。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辟谷、氣功、修仙,兼通武術。他出山的時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時代。后來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藥,一去不返。鄉親們為紀念這位好心的名醫,把他出生的村莊改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廟"。曾經在呂不韋門下,收有一徒,名為甘羅。
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有許多祭祀徐福的神社,廟宇和陵墓,在濟州島正房瀑布陡峭的崖壁上,刻有齊國刀文「齊臣徐市 遷王過之」疑似古篆字樣。
徐福東渡尋仙,據傳則成了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如今日本民間遍立廟堂朝拜,很多日本人甚至公開聲稱自己就是徐福后代,并留有家傳徐氏族譜可供閱覽。
徐福東渡原因
求仙藥說
這是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齊地和燕地,這樣的方士很多。戰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便有大批齊、燕方士入海求蓬萊仙藥。和徐福同時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盧生、韓終、侯公等。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始皇入海求藥,是可能的。
避禍復仇說
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于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極抵抗,在沿海地區,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是知識分子,他不滿秦的暴政,但又無能為力, 于是表面上熱衷于尋找仙藥,實際上是尋找合適的機會移民。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教授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漢書》中說:“徐福、韓終之屬多赍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唐代詩人汪遵《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也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是為了報秦亡齊國之仇,消滅族之恨而策劃的一次叛離始皇惡政統治的行動。
海外開發說
當時鄒衍的大九州觀點十分流行,認為在海外還有很大的疆土。 鄒衍的大九州學說引導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險家積極地開發海外。秦始皇所向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跡所到達的,都是他的臣民。于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版圖,就打著求仙藥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呂氏春秋為欲篇》也指出了當時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東至扶木就是東至扶桑,即后來所說的日本。這應該就是秦始皇對國家版圖的宏偉目標。
徐福去向幾種說法
來到日本,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結合「欠史八代」的疑點,在證明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這種說法不失為一種看來合理的說法。日本現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頗晚,當是后世徐福來日傳說傳入日本(注:[2])附會所建。又,徐福墓數量過多,如楊貴妃墓,前前后后有數十座,徒增疑點。
成為日本人的祖先。此說無論就史學或考古學觀之,其時代皆大相徑庭。日本早于徐福來到前早已有人居住,并已有其文化。徐福與童男童女到來充其量只是與當地人通婚再產生后代而已。
據『日本國史略』提到:「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赍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說徐福帶童男童女來日本修好,貢上三墳五典而尋求仙藥,然而不得仙藥,只等定居下來。在『富士文書』中則提道徐福來到日本,協助當地農民耕種,帶來一些新的技術。然而『富士文書』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偽書。
到達日本后,徐福再沒有返回中國,而且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為「秦」、「佃」、「福田」、「羽田」、「福臺」、「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連云港市現有云臺山脈,姓氏都與山有奇特淵源。現在,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都還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門口樓上還仍然刻著「秦」字。
到了琉球群島或是到了渤海灣中的一個小島再到濟州島。于大海上遇到風暴失蹤。有趣的是,由宇多天皇到龜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達80多次,直到明治維新才停止。
徐福東渡是何處
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有學者認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國。日本還保存有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等。其佐賀市、新宮市等地都被傳為是徐福當年登陸日本的地方。但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最終的目的地是韓國。因為韓國也有有關三神山和徐福東渡的傳說和曾活動的遺跡。此外,還有說去了南洋的,也有說到了海南島的,更有說到了美洲的。這種說法認為,徐福東渡是先到了日本,后來又到了美洲,并在美洲自立為王不歸。檀香山遺留下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巖石,舊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這些古代文物是當時徐福這批秦人經過時所遺留的。而墨西哥灣地區有批居住山區的黃種人,據稱是秦采藥人的后代。
在近現代,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1918年,陶亞民先生首先發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輯五先生把研究徐福與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結合起來,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當時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汪向榮、衛挺生等,也參與了這一研究。1981年,汪向榮先生再論“徐福東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熱潮,而且一改其年輕時認為司馬遷在《史記》里只是原原本本地記載了“方士們的不真實的宣傳”,認為“徐福是實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劃的海外移民。”他還指出:若對中日關系史和日本古代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觀察、探討的話,也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傳說。近二十年來,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矚目的成績。一些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元老和中青年史學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頗感興趣。如復旦大學的吳杰教授、遼寧大學的孟憲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論述。另外象臺灣的彭雙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對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于《史記》對徐福求仙事的記載“語焉不詳”,使得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一宗千古疑案,史學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只燙手的山芋。近些年來,雖然有人試圖從考古學、人類學、航海史等多角度來佐證這一歷史事件,但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要說認同,只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二是確實下過海。至于其出身在何處,在哪兒出海,出過幾次海,東渡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到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么地方,這一切還都是目前爭論的焦點。因此,有些史學家就提出,單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徐福與日本的關系,容易陷入空論與臆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