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事件​結(jié)果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為反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壓迫和剝削,在林爽文領導下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給清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盡管這次起義僅有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便被鎮(zhèn)壓,但它的意義和影響卻是深遠的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林爽文事件結(jié)果,希望對你有用!
林爽文事件圖片
林爽文事件歷史
起義初期
林爽文原籍福建平和縣,于乾隆三十八年隨父遷居臺灣彰化大里杙莊,募眾墾田致富。四十七年,天地會首領嚴煙自福建渡海至彰化傳道。次年,林爽文入會,后成北路首領。天地會迅速發(fā)展,抗拒官府,清廷令其解散。五十一年十一月,清臺灣總兵柴大紀命知府孫景燧、副將赫生額等率兵300到彰化鎮(zhèn)壓,勒令村民擒獻林爽文,激起民憤。林爽文遂以"剿除貪官,拯救萬民"為號召,率眾起義,攻清軍營壘,全殲其官兵。
旋克彰化,殺孫景燧等人;釋放獄囚,開倉取械;再克淡水、諸羅(今臺南市佳里鎮(zhèn))等地。十二月,眾舉林爽文為盟主大元帥,建元順天。臺南天地會首領莊大田起兵響應,攻克鳳山(今高雄)。嗣后,南北兩路義軍會攻臺灣府城(今臺南),久攻未克。起義軍紀律嚴明,得到廣大農(nóng)民支持,僅諸羅、彰化兩縣就有數(shù)十萬人參加,攻占臺灣一府四縣三廳大部。
林爽文進駐彰化縣衙門,自稱"盟主大元帥"。十二月初一(1月20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眾響應,殺淡水同知程峻。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塹城。林爽文建號"順天",往南攻打諸羅等地,福建陸路提督署臺灣兵備道柴大紀力守,諸羅縣知縣董啟埏與已卸任的唐鎰皆被殺。鳳山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亦集眾起兵響應,發(fā)生篤嘉莊之戰(zhàn),至十二月(2月)全臺除南部臺灣府、諸羅,中部海港鹿港外均陷落。
其后,桃竹苗等地的客家居民紛紛以鄉(xiāng)勇形式組織義民團練,配合清軍圍攻、抵抗林爽文軍隊保衛(wèi)自己的財產(chǎn)。在新竹地區(qū),則有陳紫云領導下,轉(zhuǎn)戰(zhàn)新竹苗栗等地。事件平定后,鄉(xiāng)民撿集新竹死難客家鄉(xiāng)勇骨骸共二百多具,合葬于枋寮(即今新竹縣新埔褒忠亭義民廟)。
派兵靖臺
閩浙總督常青聞變急派福州恒瑞、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和福建陸師提督任承恩率清軍4000人征臺,先后收回諸羅縣城、鳳山縣城,不久即于4月23日(陰歷3月6日)再被莊大田攻占,雙方形成拉鋸戰(zhàn)。(常青初視師,戰(zhàn)無功,承恩、仕簡以誤軍機坐斬,臺灣平,赦出獄;仕簡至狼山鎮(zhèn)(今江蘇省南通市東南海邊)總兵,承恩亦至副將)。 使清廷命常青為督師調(diào)并浙江、廣東清軍一萬多人親自渡臺,隨后又增加七千人;雙方對峙在臺灣府城,此時林爽文率軍反攻諸羅縣城,雙方僵持五個月。
平定起義
后來清廷又派陜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共率綠營兵8000于12月10日(陰歷11月2日)自鹿港登臺,上岸后再招臺兵6000共14000兵力,與林爽文30000兵力,雙方戰(zhàn)于八卦山。福康安先后收彰化、諸羅。爽文敗走集集、水沙連(今南投縣魚池鄉(xiāng))等地。清軍多路出擊,于侖仔頂和牛稠山連敗義軍,乘勝占領大里杙莊和集集埔,在老衢崎俘獲林爽文,解至北京殺害。莊大田率余部退入臺灣最南端的瑯嶠,不久也被俘殺。起義遂告失敗。
林爽文事件影響
此事清廷僅派軍不足4萬,費時一年四個月平定,之后清皇乾隆為了"嘉"獎諸羅義民"義"舉,而將諸羅改名"嘉義"。乾隆將平臺民變一事,列入十全戰(zhàn)功。天地會早先領導、發(fā)號施令中樞在臺灣;歷經(jīng)林爽文事件以后,天地會領導權(quán)由臺灣轉(zhuǎn)移至中國大陸內(nèi)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