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戰的起因是什么
公元1683年7月10日至16日,清朝和明鄭雙方發生澎湖海戰,清軍以施瑯主帥,最終清朝獲得勝利,成功將臺灣納入統治版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澎湖海戰的起因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澎湖海戰的原因
請朝方面
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和清朝的戰爭失利,放棄廈門、金門,退往臺灣。 福建總督姚啟圣打算趁勢進攻臺灣,但遭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反對,加上一些大臣支持萬正色的看法,康熙帝也顧慮在西南的吳世璠未解決,決定暫緩進攻。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范、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愿當內應。姚啟圣認為是進攻臺灣的好時機,但萬正色仍反對出兵。
姚啟圣軍權旁落后,為避免施瑯獨得戰功,轉而和鄭氏王朝談判。但是施瑯主戰意志堅決,且負責談判的劉國軒不接受剃發易服,談判因此破裂。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廿三日(1683年6月17日)康熙帝下令施瑯盡速進攻,因此爆發六月(陽歷7月)的澎湖海戰。
明鄭方面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劉國軒得知施瑯準備進攻,便從臺灣本島調度鄉兵到澎湖,并將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為軍艦(大小炮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等各式戰船約200艘),準備決戰。
澎湖海戰的結果
施瑯戰勝后,考慮臺灣水道非常險惡,進軍困難。施瑯決定暫緩進攻,采取攻心戰術,讓鄭氏王朝從內部崩潰。施瑯在澎湖禁止殺戮,張榜安民;發布《安撫輸誠示》。派原劉國軒副將曾蜚赴臺。派人醫治受傷戰俘,并配給他們衣服、糧食,再將士兵送回臺灣。還拉攏鄭軍將領為內應,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瑯,其他將領也跟進。
鄭軍戰敗消息傳到臺灣,人心開始不安。為了延續政權的生存,有將領提出進攻菲律賓,得到馮錫范同意。卻傳出遠征軍只想搶劫,還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劉國軒阻止此計劃。七月十三日(9月3日),施瑯率軍在臺灣登陸。后來在劉國軒大力主張下,鄭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瑯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發易服,鄭氏王朝正式滅亡。
鄭克塽投降后,清廷為了是否把臺灣并入版圖產生爭論,不少大臣認為臺灣孤懸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費不小,主張棄守。最后施瑯以臺灣戰略地位重要,說服清廷將臺灣并入版圖。
看了“澎湖海戰的起因是什么”還想看:
1.澎湖海戰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