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圣
姚啟圣,1624年出生于浙江會稽,字熙之、憂庵,從小就有豪俠之氣。是清代康熙年間的杰出政治家,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曾擔任福建總督。當政期間以執(zhí)法嚴明著稱,在收復臺灣戰(zhàn)役中功勛卓著,1683年6月年底故逝。
人物生平
姚啟圣為明朝諸生。清順治初年,游通州,為土豪所侮,乃詣軍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執(zhí)土豪杖殺之,棄官而歸 順治二年,便官居福建巡撫之職,鄭成功收臺時,因資助糧草,頗有微功。康熙二年(1663)中舉,八旗鄉(xiāng)試第一,授廣東香山知縣。前任因負課數(shù)萬下獄,啟圣代為償還。后以擅開海禁,被劾罷官。康熙五年(1666),姚啟圣再被裁撤,賽到盛京郊區(qū)一個馬場任九品司廄。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于閩叛清,兵入浙江境內(nèi),陷溫州,及臺、處州諸屬縣。康熙命康 親王杰書統(tǒng)兵進討,啟圣與子儀募健卒數(shù)百,赴親王幕下效力。署諸暨知縣,剿平紫?山土寇。十四年,康 親王疏陳啟圣勞績,超擢浙江溫處道僉事。從都統(tǒng)拉哈達剿平松陽、宣平縣叛兵。十五年,偕同副都統(tǒng)沃申、總兵陳世凱等協(xié)剿耿軍,攻打石塘,焚其木城,斬獲甚眾,乘勝收復云和縣。十月,啟圣父子隨康 親王軍合戰(zhàn)精忠,師入仙霞關(guān),趨福建,精忠降。擢啟圣為福建布政使。時鄭成功子錦踞漳州、泉州、興化,清軍進討。吳三桂將韓大任驍勇善戰(zhàn),世稱小淮陰侯,自贛入汀謀與錦合。啟圣說之降,得其部卒死士3000人以為親軍。
十六年,從康 親王克復邵武、興化,盡取漳、泉之地,錦逃回廈門 十七年五月,總督郎廷佐奏啟圣與子儀屢著戰(zhàn)功,其贍兵、購馬、制械,先后用銀50000余兩,皆出己資,得旨嘉獎,晉升福建總督。上平海十疏,盡言用兵之策。七月,啟圣偕海澄公黃芳度由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二縣。錦將劉國軒等進逼泉州,立營于蜈蚣嶺,啟圣率壯士出戰(zhàn),賚塔、都統(tǒng)沃申等夾擊,連破其寨,斬其部將鄭英、劉正璽等十余人,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啟圣乘勝克復長泰縣。因功授正一品。九月,復遣其子儀進兵同安,敵棄城遁。十月,偕副都統(tǒng)吉勒塔布、提督楊捷等攻海澄,敗國軒于江東橋,又敗之于潮溝。
十八年,國軒等欲斷江東橋以攻長泰。啟圣偕賚塔、楊捷及巡撫吳興祚協(xié)力追殲,大敗錦軍,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兵14000余人。十九年二月,啟圣與賚塔及總兵趙得壽、黃大來等分兵7路合擊,破敵19寨;另遣將渡海,拔金門、廈門,招降朱天貴、楊彪等。進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二十一年二月,敘克海澄、金門、廈門功,予騎都尉世襲,加一云騎尉。時錦已卒,子克爽襲位,稱延平王,愿稱臣入貢。啟圣以奏,不許,促水師提督施瑯進攻。八月,瑯定臺灣,啟圣還福州。十一月卒,年六十。1683年六月,部屬施瑯不聽調(diào)派,先行領(lǐng)軍攻臺,占領(lǐng)臺灣,俱奪戰(zhàn)功。施能先行點兵出征,顯見康熙有密令授予施瑯,并無全信任姚。姚悶悶不樂,至斯年年底故逝。
人物評價
康 親王杰書疏薦姚啟圣接任福建總督,續(xù)與臺灣進行談判。姚于福建總督(1678年—1681年)任內(nèi),于鄭經(jīng)回臺灣時,攻占廈門、金門。于兵部尚書任內(nèi),與臺灣鄭克塽、劉國軒、馮錫范談判,臺灣比敘朝鮮藩國內(nèi)附清帝國,康熙不準。
澳門人霍侶成弄兵作亂,姚以計擒之,俄而逃去,又率奇兵縛以歸。海亂才告以平息。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奏劾姚啟圣“侵占民利,扣克軍餉”,在攻打臺灣問題上“始欲養(yǎng)寇,繼欲窮兵”。
姚啟圣碑文
啟圣在復奏中為自己辯解:“臣自入仕京師,未有產(chǎn)業(yè)。而軍前捐銀十五萬有奇者,香山罷官后貿(mào)易七年,得積微資,并臣浙江祖產(chǎn)變價,及親朋借貸,經(jīng)年累月而有。”可見,姚在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內(nèi)時“以家財募兵”并非虛言。所謂亂世出英豪,清初的三藩之亂更是給了姚啟圣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在閩浙鏖兵用人之際再度進入官場并步步高升。姚初捐資募兵,投康 親王杰書麾下,抗擊耿精忠和鄭經(jīng),先是代理浙江諸暨,后擢浙江溫處道僉事,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降,又升福建布政使。
姚兩年后晉為福建總督,專責平臺事宜,是其人生重大轉(zhuǎn)折點。
①其間曾親率軍隊平定鄭軍襲擾沿海: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將劉國軒率軍進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門戶海澄, 之后海陸北上連下數(shù)十鎮(zhèn);姚上任后,指揮各路人馬進剿鄭軍,很快扭轉(zhuǎn)敗局,迫使劉收縮兵力于漳州附近;康熙十九年(1680年)姚又率兵克海澄,收金廈,迫使鄭經(jīng)退至澎湖;至此, 鄭氏喪失在大陸的全部據(jù)點,姚也因功加封兵部尚書、太子少保銜。
②制訂平臺方略:姚在上任伊始具析時局,向康熙帝上奏提出自己的觀點“賊黨繁眾,敗必歸海,一時難以進剿,若聽其悠游,遷延歲月,勢必復聚,其為后患無窮。非宣布皇仁,廣行招撫,以散其黨,而孤其勢,不能平巢覆穴……”,這一剿撫并用的策略正適清初國情,遂被康熙采納,直至清廷順利統(tǒng)一臺灣。
③招撫鄭軍官兵:姚深知當下之計,唯有從鄭氏集團內(nèi)部分化瓦解,逐漸削弱其勢力,瞅準時機才能最終給以致命一擊;遂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設(shè)“修來館”,派遣鄭軍降將黃性震主持,以高官厚祿招降鄭經(jīng)部屬,先后有陳士愷、鄭奇烈、朱天貴等名將攜所屬官兵近五萬人投誠,可謂是成效顯著。
④壯大福建水師:鑒于當時的清廷沒有強大的水師,故對盤踞海島的鄭軍長期不能實施有效打擊,姚于是上奏朝廷派重臣任專職水師提督, 總領(lǐng)水師事務(wù);上遂從姚啟圣標下調(diào)撥萬人, 從江、浙選戰(zhàn)船百余艘, 從湖廣撥發(fā)新式西洋火炮, 加強福建水師的力量,為武力平臺做好了準備。
⑤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收復金廈后,上書懇請展界諸島, 終止移民,最大限度的恢復因連年征戰(zhàn)及清廷“遷界禁海”政策而遭受破壞的地方經(jīng)濟;另外在汀州鹽政處理問題上合理得當,解決了當?shù)匕傩粘愿邇r廣東潮鹽的問題,保護了百姓的利益。
⑥薦舉賢良:曾和閩籍大學士李光地一道保舉海霹靂施瑯出任福建水師提督,邁出了成功平臺的關(guān)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