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科學博物館
國立科學博物館(こくりつかがくはくぶつかん)位于東京都臺東區的上野公園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立科學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國立科學博物館簡介
國立科學博物館(こくりつかがくはくぶつかん)位于東京都臺東區的上野公園內。于1877年1月建立。上野本館于2008年6月被指定為重點文化財產,其部分藏品被指定為國家重點文化財產。
前身:東京科學博物館專業領域:自然科學年運營費:3,516,236,000日元(06年度)占地面積:70,514平方米(含分館)研究職員:79人開館:1926年11月2日(開館儀式舉行日)、1877年1月(設立日)
二、沿革
1871年10月 - 作為文部省科學博物局的參觀設施在湯島圣堂內開設博物館
1875年4月 - 改稱為"東京博物館"
1877年1月 - 在上野山的西四軒寺舊址(現東京藝術大學)建造的新館竣工,命名為"教育博物館"
1889年7月 - 教育博物館作為高等師范學校的附屬機構,轉移至毗鄰高等師范學校的湯島圣堂內
1914年6月 - 從東京高等師范學校中獨立出來,改稱"東京教育博物館"
1930年12月 - 上野新館(現本館)落成
1931年2月 - 改稱為"東京科學博物館"
1949年6月 - 根據文部省設置法開設"國立科學博物館"
1962年4月 - 合并位于白金臺的國立自然教育園,并將其改稱為"附屬自然教育園"
1972年3月 - 新宿區分館落成
1983年12月 - 筑波實驗植物園開園
1994年6月 - 開設筑波研究資料中心
1998年2月 - 新館(1期)的常設展示部分開展
2001年4月 - 將國立科學博物館作為獨立行政法人
2002年6月 - 設立工業技術史資料信息中心
2004年11月 - 新館正式開放,本館改裝工程開始
2007年4月 - 日本館改裝工程完成,開始對外開放
三、古遺址遺跡
位于上野公園內的國立科學博物館是日本從繩文・彌生時代到古墳時代的遺跡,還有一部分是曾在幕末明治維新時期遭燒毀的寬永寺子院落群遺跡。1944年,發掘工作隨博物館新館整修工程進行,在當時上野本館正面設置的座頭鯨模型(現白長須鯨模型的展示位置)和當時探險館的一部分發掘出古代遺跡。發掘成果有:江戶時代寬永寺青龍院的基石、地下室、井等遺跡;江戶時代(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的瓷器、陶器、土器,及大量當年在大火中焚毀的瓦片;日本早期從安南(現越南)進口來的安南染制品碎片;彌生時代的豎式穴居遺跡;古墳時代的土俑·陶俑碎片。另外還在旁邊的國立西洋美術館發掘出豎式穴居遺跡。
對于上野本館的發掘工作至今為止已進行了兩次,其發掘成果均記載入發掘報告,現收藏于臺東區內的公共圖書館內,可供讀者自由閱讀。
四、其他
收藏了戰后日本工業發展初期的相關資料。例:筑波大學開發的PAX型計算機相關資料、本田開發的CVCC型引擎等。
保存至今的戰前資料基本上都是國家級重點文化財產,一般性的藏品很少。
為了獲得生態學資料,博物館開展了各種日本國內調查活動。
上野本館 - 東京都臺東區上野公園
新宿分館 - 東京都新宿區百人町
筑波實驗植物園 - 茨城縣
國立科學博物館附屬自然教育園 - 東京都港區白金臺
工業技術史資料信息中心 - 東京都中央區橋室町
看了國立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