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后期東晉歷史簡介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后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政權,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后期東晉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三國后期東晉歷史介紹
司馬睿崛起
276年,司馬睿生于洛陽,太熙元年(290)司馬覲死,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瑯邪王爵。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繼立的司馬衷魯愚遲鈍,無力駕馭政局,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最高權力展開了極端殘酷的攻殺。在動蕩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處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為避殺身之禍,他采取恭儉退讓的方針,盡量避免卷入斗爭的旋渦。在洛陽,司馬睿交結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導。
永興元年(304)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持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當時,坐鎮鄴城的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前不久,司馬穎擊殺了執政的長沙王司馬乂,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在取得了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等職務之后,司馬穎將皇帝的乘輿服御盡數劫入老巢,并以鄴城遙制洛陽。司馬穎的橫暴和專權,引起了另外一些實力派人物的不滿。
尚書令司馬越乘機以惠帝的名義發布檄書,征召四方軍隊討伐司馬穎。時任左的司馬睿奉命參加了討鄴戰爭,年二十九歲。[2]兩軍在蕩陰展開激戰。結果司馬越兵敗,遁回封國東海。惠帝及隨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司馬睿也在其中。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遭殺害。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己,潛逃出鄴。在奔往洛陽的途中,他行至黃河岸邊曾被津吏捕獲,險遭不幸。
司馬睿到達洛陽,馬家眷接出赴往瑯邪(今山東膠南縣)去了。精心籌劃,移鎮建鄴永興二年(305)七月,司馬越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實力開始復元。由于惠帝已被河間王司馬颙劫持至關中,司馬越無法操縱朝政,遂以西迎天子為借口,聯絡山東各方鎮討伐長安。臨行前,他以司馬睿為平東、監徐州諸軍事之職鎮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為他看守后方。司馬睿引王導作司馬,凡“軍謀密策”皆聽由王導規劃。
東晉會稽貴族盛會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馬越改任司馬睿為安東、假節、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等職,負責鎮守建鄴(今江蘇南京市)。司馬睿到達建鄴半年之久,沒有任何當地大族主動地向他靠攏,表示親近。在司馬睿建立江東雛形割據政權的過程中,王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永嘉三年(309),已在山西建立漢政權的匈奴人劉淵前后兩次派兵攻打洛陽。總攬朝政的司馬越征調建武錢和揚州刺史王敦率軍援救京師。錢出身于吳興大族。當陳敏企圖割據江東時,他曾起兵討伐,陳敏敗后,以功封建武。錢到達廣陵(今江蘇清江西),聞漢兵強盛不肯前行。司馬睿奉司馬越之命,派人催行,并威脅錢說要以軍法實行懲辦。
永嘉六年(312)二月,石勒在葛陂修堰筑壘,課農造舟,確實有由此渡淮入江,奪取建鄴的打算。司馬睿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將主力部隊全部集中在壽春,任命熟悉水勢的南士紀瞻為揚威,都督京口以南至蕪湖諸軍事。由于連降三個月的大雨,石勒的軍隊饑疾并臻。石勒聽從謀士張賓的建議,取消南下計劃,撤軍北上。紀瞻乘勢追擊一百余里,江東形勢才化險為夷。
永嘉六年十二月(313年1月),司馬睿寫信給流竄到沌口(今湖北漢陽東南)的荊州刺史王澄,要他到建鄴擔任軍諮祭酒。他答應奔赴建鄴,但途經豫章時,王澄因得罪王敦,被殺。
永嘉七年(313)二月,劉聰將俘獲的晉懷帝司馬熾殺死。當年四月,兇信傳到長安。已經占據長安的秦王司馬鄴開始稱帝,這就是晉愍帝。晉愍帝即位后改永嘉為建興,并任命司馬睿為左丞相、大都督,負責都督陜東諸軍事;以秦州刺史南陽王司馬保為右丞相、大都督、負責都督陜西諸軍事。這是愍帝借用歷史上周公召公“分陜而治,挾輔天子”的典故,對司馬睿等人實行的重封。
建立東晉
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并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317年,瑯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東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
公元346年,東晉安西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后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東晉本身并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并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持。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沖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并不穩定。
北伐中原
東晉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并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后建立了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漢,共十六國,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
會稽東山謝安攜伎圖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后建立了21個政權。上述政權中,后趙、前燕、前秦都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