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即前張遼、右樂進、左于禁、征西車騎張郃以及右徐晃。因為他們在戰場殺敵能力太強,所以稱之為五子良將。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魏國五子良將。
魏國五子良將由來
魏國五子良將是由陳壽《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一、魏國五子良將張遼
原本姓聶,字文遠,雁門馬邑人。張遼一生中有過四個主公,古時候的人對氣節看得很重要,多次投降的將領一般不會得到重用。比如呂布曾經在丁原,董卓手下任職。后來就被人譏為“三姓家奴”,依此類推,張遼豈不是要稱為六姓?但他在諸次戰役中軍功卓著,獲得了曹操的賞識。張遼性情沉穩,心細如發。劉琮降曹以后,荊州其實并不安定。
當時他也在荊州,有人在軍中造反,營中喊聲大作,軍心大亂。他說:“不可能全部的人都反了,一定只有那幾個鼓噪的人。”他命令“軍中不反者安坐”,“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
很快找出了主謀的人,平息的叛亂。張遼武力過人,膽氣蓋天。他最著名的一仗是合肥一役。合肥之戰后,他一直屯兵陳郡,遏制孫權。他病了的時候,孫權都不敢少動,孫權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其威風如是。
二、魏國五子良將于禁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黃巾之亂的時候,他曾經在鮑信下一起舉事。后來在兗州王朗手下任都伯一職。是王朗推薦他給曹操,并稱贊他有大將之才。曹操要試他才能,封他為“軍司馬”。
讓他帶兵攻廣威,“拔之”。曹操升他做了“陷陳都尉”。于禁在軍事方面比較擅長堅守,官渡之戰中,曹操派他在延津抵擋袁紹。“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之后他和樂進一起反攻袁紹,大勝。
建安二十四年,使曹仁關羽大戰樊城,曹操派他和龐德相助曹仁。關羽水淹七軍,他被困水中,無所回避,被關羽生擒。這時的他突然怕死起來,主動請降,他已經老了。
龐德不屈節而死。曹操聽說后,哀嘆了很久說:“于禁跟我一起打江山已經超過三十年,怎么到了危難的時候,還反倒不如龐德了呢?”后來孫權殺了關他又成了孫權的俘虜。
晚節不保的于禁被曹丕派去守曹操的陵墓,陵墓墻壁上畫了關羽水淹七軍,龐德就義,于禁降服的圖畫。”他看了以后,很羞愧,沒多久就病死了。
三、魏國五子良將張郃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黃巾之亂的時候,他在翼州韓馥手下作軍司馬。后來韓馥投降袁紹。袁紹任命他為校尉,和公孫瓚對峙。和公孫瓚爭河北的時候,他功勞很大,做到了“寧國中郎將”。
官渡之戰中他曾經進言袁紹用包圍計策,輕騎包抄曹操南面后路,袁紹不聽。曹操派兵打烏巢,袁紹很著急,想用郭圖所現圍魏救趙的計策,派他和高覽一起去攻打曹操本營。
他又進言說應該先救烏巢,烏巢一失,軍心必亂,大勢就去了,而曹操本營必定戒備深嚴,一時半會是打不下來的。袁紹又不聽。果然,袁紹兵敗。郭圖害怕袁紹責備,反怪他未戰而先言敗,他不得已歸降了曹操。
四、魏國五子良將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以前他只是一個小小的郡吏,因為跟著車騎楊奉討黃巾賊有功,升到了騎都尉。曹操后來攻打楊奉,因為見他“威風凜凜”,心里愛惜,派滿寵前去招降。
曹操封他做了“裨”。征呂布,斬眭固,破劉備,從破顏良。與袁紹爭河北的時候,他“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功勞最大,被封為“都亭侯”。
五、魏國五子良將樂進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容貌短小,膽烈。”他是最早投奔曹操諸將之一。當時曹操并無勢力,遠遠比不上那些世家大閥,他就此相投足見眼光卓越。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并不詳備。
曹操有語稱贊:“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這些都是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