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之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的故事和女媧造人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蕩了。后人以兩位英靈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為由,銜接女媧用五彩石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上古神話之女媧補天,希望對你有用!
上古神話之女媧補天圖片
女媧補天的故事簡介
女媧補天的故事,在中國神話傳說及東方神話之父袁珂所著《中國神話傳說》中非常精彩。她和伏羲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媧摶土造人,使盤古大帝開創的世界不再沉寂。女媧氏,一位美麗的女神,傳聞中為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女媧補天的故事和盤古開天的故事一樣,都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女媧時代,隨著人類的繁衍增多,社會開始動蕩了。兩個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戰,結果共工氏因為大敗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媧用五彩石補天等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動人故事。
女媧補天的歷史背景
女媧補天的傳說相關,在上古奇書《列子·湯問》、《淮南子·覽冥訓》、《山海經》上均有記載。
早期的女媧補天,與共工大戰并無交集,不但沒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關鍵字,對于天塌地陷、發生災難的原因,沒有明言記載,語焉不詳。其中根本沒提到因為共工、不周山與女媧煉石補天的事,可見在先秦遠古時期女媧煉石補蒼天和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完全獨立的兩個故事,是由東漢時王充把共工與女媧補天焊接到一塊。
秦漢初期,女媧煉石補天與共工大戰是兩個獨立的神話故事,到了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談天篇》利用“共工怒觸不周山”為背景原因,完善情節解釋了“女媧煉石補蒼天”中緣何天塌地陷、發生滅世災難的理由,至此,女媧與共工,融合成了一則救世神話。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戰的故事,在《山海經·西山經》有記載。而《山海經·海外北經》則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記載。
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氣得用頭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生靈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萬靈始得以安居。
《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故事。在中國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聚落群體和首領。后人為了紀念她們的功績,而將其編成神話。
女媧補天的典籍記載
女媧補天的傳說,最早在上古奇書《山海經》上有記載,《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東晉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
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戰的故事,在《山海經·西山經》有記載。而《山海經·海外北經》則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記載。
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但剩下了一塊未用。有人認為,不周山暗喻房柱,其實補天就是蓋房子,女媧補天的故事,其實是講女媧這個人很聰明,會煉石蓋屋。
中國神話所記錄的是中華民族早期先民的唯心世界觀,以紀念族群中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越樸實的神話,所還原的早期先民的生活和思想就越可信,當然那些神仙法術與魔力無邊是為了渲染傳說,沒有人會當真的。
在中國所有的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遠古時期為人類做過特別重大貢獻的部落群體和首領。后人為了紀念他(她)們的功績,而將其神話。
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傳說,女媧用黃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子民安居樂業,四海歌舞升平。后來共工與祝融爭帝位,共工戰敗,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導致天柱折,地球上除了人類所有生物滅絕,地球兩極顛倒,九州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民流離失所。
女媧看到她的子民們陷入巨大災難之中,十分關切,決心煉石以補蒼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選擇了東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臺山。天臺山是東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別由神鰲用背駝著,以防沉入海底。女媧為何選擇天臺山呢,因為只有天臺山才出產煉石用的五色土,煉成最好的補天石。
于是,女媧在天臺山頂堆巨石為爐,取五色土為料,又借來太陽神火,歷時九天九夜,煉就了五色巨石36501塊。然后又歷時九天九夜,用36500塊五彩石將天補好。剩下的一塊遺留在天臺山中湯谷的山頂上。
天是補好了,可是卻找不到支撐四極的柱子。要是沒有柱子支撐,天就會塌下來。情急之下,女媧只好將背負天臺山之神鰲的四只足砍下來支撐四極。可是天臺山要是沒有神鰲的負載,就會沉入海底,于是女媧將天臺山移到東海之濱的瑯琊,就為今天日照市濤雒鎮一帶。至今天臺山上仍然留有女媧補天臺、補天臺下有被斬了足的神鰲和補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稱之為太陽神石。 女媧補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四海寧靜。人們在天臺山載歌載舞,歡慶補天成功,同時在山下建立女媧廟,世代供奉,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
女媧補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的形式存在,但卻存在著事實依據。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測就曾發現圣經之中記載的“世紀大洪水”有事實依據。“大禹治水”雖無準確的文字記載,但該神話的事實被普遍認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么,比大禹治水更為古老的一個神話——“女媧補天”是否也存在著這種事實基礎呢?近日,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王若柏提出,女媧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此種說法依據何在?記者就此事采訪了王若柏研究員。
研究發現,白洋淀流域區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留下的。
王若柏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區的歷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到保定、望都一帶,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縣、滿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現象——碟形洼地及其群體。這種碟形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們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順直地形圖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計算機數字技術(DTM)將現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層層剝去,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將這種洼地的復原圖與形成年代相近的國內外其他地區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后發現,白洋淀地區碟形洼地和其群體是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后,在近代沖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跡。
依據地質地貌方法對近代隕石撞擊的研究,他們推測,這次撞擊發生的地域非常廣,從晉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發生的時間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時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間。
推測當時的情景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沖入大氣層并在高空爆炸。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從晉北到冀中這一廣大地區,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后經地面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群最終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較小者形成了積水洼地,逐漸成為了該地區主要的居民點,部分這種洼地被地表水沖蝕破壞,但是河床間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跡——“碟形洼地群”。
分析女媧補天傳說的內容,和一次規模巨大的天外來物(隕石雨)的撞擊事件極為相似。
王若柏告訴記者,最早記載女媧補天的是《淮南子》和《覽冥訓》。這兩部著作中對女媧補天的神話是這樣論述的。在遠古時候,“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說,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泛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媧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從而克服了這一重大的自然災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應當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是小型天體爆炸后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濫炎而不滅”是巨大撞擊、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如果小型天體是一顆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而隕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會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結果。“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蟲死,顓民生。”神話依據上古時代的傳說編撰于東漢年間,冀州當然就應當是古代河北省一帶,也就是說這一段描述了災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媧補天遺跡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研究員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來物撞擊災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壞,其中重要的是對古氣候的影響。王若柏研究員說,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了全新世氣候的變化規律,發現有多次重要的降溫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后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此期間也是一個氣候劇烈波動的時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溫事件,被稱為“小冰期”的事件影響巨大。這一時間也是中原文明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對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都十分重視。著名的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等人使用環境演化高分辨率分析(10—100年時間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環境等問題時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間有一次降溫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古文化的變遷。認為在蒙、遼、冀地區繁盛的紅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發展的低谷可能與這一事件有關。
王若柏告訴記者,近年考古學已有明確的證據,女媧神和女媧補天的神話的遺跡主要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帶。這些遺跡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他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這次撞擊對應了古氣候學家的研究結果——距今4800至4200年間的降溫事件,正是隕石雨的撞擊引發了這次降溫事件。
白洋淀地區為什么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合理的解釋是這里發生了巨大的災害。
王若柏告訴記者,他的研究不僅在時間上與古環境專家們提出的全新世降溫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與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區不謀而合。
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各種文化區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但是,他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區既不是山脈縱橫,也不是荒漠分布,應當是一個十分適合遠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洼淀地區,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考古學研究表明相當于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龍山文化遺跡幾乎是空白。實際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早已經提出,“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無聚落的景象”。
實際上有關中華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依據歷史文獻《春秋》和《左傳》等編繪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形勢圖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區,與使用前述歷史地貌方法劃出的撞擊區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一地區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東南延長的范圍。說明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大大晚于周邊地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的災害造成的地理環境惡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創傷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這次災害就是隕星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后,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和外遷,使當地繁盛的古文化從此中斷。災害過后的若干年,又逐漸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這一災害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媧補天”便誕生了。
王若柏,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地殼形變和地質災害領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