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輸棋的傳說
關于龍王的神話傳說有很多,那么龍王輸棋的傳說你聽過沒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龍王輸棋的傳說,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龍王輸棋的傳說:
東海有一個著名的乘山漁場,黃魚、鯧魚、帶魚、烏賊,一年四季也捕不完。傳說很早以前,這里海水混濁,魚蝦零落。孤島荒礁,根本成不了漁場。
到后來,島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孩子,小小年紀,下棋贏了神仙,才使家鄉改變了面貌,有了生機。
這個奇特的孩子名叫陳棋,從小愛下棋,不論是到海邊趕潮,還是上山砍柴,總要跟小伙伴們殺上幾盤。他白天講下棋,晚上夢下棋,天長日久,下棋的本領越來越大。大伙送他一個美號:東海棋怪。誰知七傳八傳,傳到東海龍王敖廣的耳朵里去了。
原來敖廣也是個棋迷,曾跟棋仙南斗學過棋藝。除了天上南北兩斗,還未遇過敵手。他想:小小漁童敢稱“東海棋怪”,把我堂堂龍王放到哪里去了!
他越想越不服氣,搖身一變,變作一個漁夫,逕自來到乘山找陳棋。
傍晚,乘山島的海灘邊,東一堆,西一堆,擺了好幾個棋攤。敖廣東瞧瞧西看看,只見奕棋的有粗擴豪放的漁翁,有愣頭愣腦的捕魚人,有傻里傻氣的小漁童,也不知哪個是“東海模怪”。不遠處,他看到五、六個漁童簇在一塊巖石上奕棋,想必那個“棋怪”也在其中,于是走上前去,蹲在一旁觀望。眼看一個漁童將要輸了,忍不住比手劃腳起來:
“出車,快出車!”
誰知惹惱了那些漁童,七嘴八舌指責起來:
“下棋的規矩你懂不懂?誰叫你多嘴啦!”
敖廣冷笑看說:“再不出車,這局棋就完了!”
這時,出來了一個粗眉大眼的漁童,笑謎謎的對敖廣說:“這位老大叔熟知棋路,想來也是位棋手吧?”
“嗯嗯!”敖廣見漁童相貌不俗,便問:“你莫非就是什么棋怪?”
“我明陳棋。剛才聽老大叔說,這盤棋不出車就是輸了?”
敖廣正想找陳棋較量,便接口道:
“正是,不信我們可以就這個殘局來試一試。”
說完,兩人便對奕起來。陳棋一不出車,一不下士,就是用一只拐腳馬,一走兩走,把敖廣逼人了絕路。老龍王額頭出汗,眼睛也紅了。
陳棋站起來說:
“不用解了,你輸了!”
“再來一局,三局定勝負!”
“這位老大叔。”陳棋笑笑說:“你下棋的本領我已經有數了,不必再下了吧!”
敖廣見陳棋這樣藐視他,不覺火冒三丈:
“什么?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東海龍王!”
說著,一抹臉現了本相,兩根金色的龍須高高翹起,七??八角的頭顱煞是嚇人。
陳棋仰面大笑道:
“哈哈哈,只怕輸了,你大王臉上無光。”
敖廣又氣又惱,搖著頭叫道:
“小漁童,你別吹牛!若是輸給你,我情愿向乘山島年年進獻魚鮮!”
“說話算數!”
“當然算數!”
“好!”
陳棋同龍王擺開了棋局。龍王求勝心切,用“當頭炮”發起猛攻。誰知陳棋沉看應戰,沒幾看,就把龍王的一只車吃掉了。龍王一陣心慌,陣腳大亂,連連失子,很快就被“將”死了。龍王又輸了一局,還是不服,重整旗鼓再戰,這一回他改變戰術,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每一只都走得十分小心。可是龍王終究不是陳棋的對手,眼看又是失子。龍王急了,伸手來搶:
“不行,不行,這看棋不算數!”
“呵!”觀棋的漁童拍手起鬧:
“龍王賴棋,龍王賴棋。耍賴變烏龜!”
龍王臉色血紅:全想如再輸一盤,那就得年年進獻魚鮮。真要是這樣,到底有點心痛。想來想去,只得到師父那里去討救兵。便開言道:
“陳棋,你等一等,待大王去去就來。”
說完驚起祥云騰空而去。不到一頓飯工夫,龍王就把蓬萊仙島的南斗仙翁請來了。南斗仙翁拄看拐棍,踏看方步,飄飄然降落云頭,從寬大的袖籠里掏出一副仙山玉樹雕成的特大棋盤。盤內棋子黃白兩色,黃的是金,白的是銀,晶瑩透亮,像天上燦爛的群星。龍王有了師父壯膽,頓時來了神,有意在陳棋和眾漁童面前擺威風,命兩條小金龍把棋盤高高頂在頭上,他自己龍頭一擺,一下子變得像小山一樣高,說起話來聲音像打雷:
“小陳棋,你還敢與大王比試嗎?”
陳棋笑笑說:
“龍王,你別逞強,等我來打敗你!”
說完,領著小伙伴們登上乘山最高的一座山峰,這才剛夠撩著那副大棋盤。
棋戰重新開始。敖廣有南斗替他出主意,果然棋藝大進。陳棋也使出平生本領,奮勇搏敵。這盤棋殺得好不熱鬧,但聞得棋盤上硝煙滾滾,殺聲陣陣;
雙方躍馬跳卒,車攻炮轟,你來我往,難解難分。一局棋從申時下到卯時,還不見勝負。
這時,南斗在旁邊出了一個點子,敖廣走了三只妙棋,漁童們也暗暗著慌,私下里七嘴八舌亂了陣。敖廣翻看白眼,好不得意,只管緊緊催促:
“小陳棋,你還有啥高招?快快服輸罷!”
可是陳棋依然面不改色,托看腮幫子凝思了一會,就從容不迫的下了起來。
七走八走,誰也沒料到陳棋的一匹馬深入敵方偷吃了一只象,接看挺車向前,一個“悶攻將”把龍王“將”煞了。龍王目瞪口呆,氣急敗壞,欲擺棋重來。南斗卻拍了拍高高的額頭,咬看龍王的耳朵說:
“罷了,這著棋是當年北斗走贏我的一步絕招!怪不得前幾天聽北斗說,他的棋盤里少了一只棋,原來跑到這里來了。”
龍王的龍眼瞪得滾圓:
“啊!陳棋是北斗棋盤上的一只棋?”
南斗點點頭說:
“走吧!走吧!我們不是它的對手。”
龍王實在太懊喪了!氣哼哼的把棋盤一掀,跟看南斗走了。
那盤棋連棋帶盤骨碌碌一古腦兒掉進東海。因為是仙山玉樹做成的,到底有點仙氣,滾到東海里,就變成了星羅棋布的小島。
東海龍王輸了棋,只得兌現諾言,年年進獻魚鮮。從此,乘山洋海水澄清,魚群興旺,一座座島嶼都成了漁民保養生息的好地方。
龍王失印服漁翁來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沈家門還是個荒涼的茅草崗,只住著一家姓沈的老漁翁,帶著妻子兒女,每天靠出海捕魚勉強維持生計。
一天,老漁翁搖著小船出海去,撒了一網又一網,網網都是空的。眼著天色漸漸的黑了,風浪又大,再不回去便有危險。但想想家里老小還在挨餓,老漁翁又遲疑了。正在他為難的時候,抬頭望見不遠處的海面上,有群海鷗在盤旋翻飛。憑著多年捕魚的經驗,有海鷗出沒的地方準有魚群。
老漁翁連忙駛船過去,撒了一網,誰知又是空。老漁翁好不喪氣,不由得皺起眉頭。正想收拾網具回家,突然發現網袋里有件東西在閃閃發光。掏出來一看,原來是顆雕刻精致的玉石印章。印面刻著些彎彎曲曲的字,不知是什么意思。一條金龍盤繞在印章周圍,光彩奪目,龍頭從上端伸出來,嘴里含著一粒雪亮雪亮的珠子。說也奇怪,那大海經珠光一照,霎時間風也息了,浪也平了,船駛在海里平平穩穩。啊!這印章還是件寶貝哩!老漁翁把印章揣進懷里,興沖沖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老漁翁在茅草崗頂上搭一座棚,把印章掛在棚里。茅草崗周圍海面頓時風平浪靜。漁民們發現這塊好地方,紛紛來安家落戶,茅草崗從此有了生氣。
原來這顆玉石印章是玉皇大帝賜給海龍王敖廣的鎮海印章,那龍口里含著的是一顆定風珠。那天,青龍三太子私帶寶印出宮游玩,不小心失落了,恰巧被老漁翁撈到。龍王不見了寶印,又驚又怕又急,擔心被玉帝得知,去了王位不算,還要下獄治罪。急得他坐臥不安,茶飯無心,一邊趕緊派遣蝦兵蟹將四處找尋,一邊喝令衛士把惹禍的青龍太子困綁起來,責打一頓,聽候處置。
且說龍王手下的那些蝦兵蟹將,東尋西找,把東海大洋的每個角落都找遍了,功見寶印的蹤影。有個特別細心的蟹,他在大海里轉來轉去,忽然發現茅草崗周圍海面有點異樣。探頭一著,只見茅草崗上有一顆金光四射的寶印,急忙回宮稟報。
龍王聞報,立即點召三軍,帶了青龍三太子,親自前去取印。水族們踩波踏浪向茅草崗涌來,霎時間天昏地暗,惡浪滾滾,潮水嘩嘩地一個勁兒猛漲。
老漁翁一看情勢不對,邀集眾鄉親攀上崗頂,把掛著寶印的草棚團團圍住。
仗著鎮海寶印的神威,潮水才沒有派上崗頂。龍王見此計不成,大為震怒,跳出海面來喝道:
“何方刁民,膽敢取我龍宮寶物,還不快快獻上來!”
老漁翁朗聲答道:
“東海龍王!你平時興風作浪,毀我漁船,傷我鄉親,不讓大家過安定日子。今日寶印落在我們手里,豈能輕易還你?”
龍王聽了,氣得胡須都翹起來:
“好哇!你不還印,我叫你們一個個葬身大海!”
說罷,大口一張,直朝崗上噴水。老漁翁不慌不忙取寶印在手,高高舉起,大聲道:
“你再不講理,我把寶印砸啦!”
這一下把敖廣嚇住了,連連擺手道:
“莫砸!莫砸!怪我一時魯莽,老丈你要見怪,只要你還我寶印,水晶宮里的珍寶由你挑選。”
老漁翁冷笑一聲道:
“我們捕魚人,不稀罕你龍宮珍寶!”
“那那那……那你要什么?”
“還你寶印不難,需依我三件事情。”
事到如今,龍王無可奈何,只得拱著手道:
“哪三件,請講。”
“第一件,從今以后不準興風作浪,禍害漁家。”
“依得依得。”
“第二件,潮漲潮落須有定時,不能反覆無常。”
“依得依得。”
“第三件,每日獻出萬擔海鮮給我們漁家。”
“這個……一每日獻萬擔海鮮,龍王實在心痛,但為了取印,只得點頭道:
“也依得,也做得。”
龜丞相立即擬就圣旨一道,當眾宣布從今以后每天在烏沙門和洋鞍海面送海鮮萬擔給漁家;每日早晚兩潮,每月初二、十六起大潮,但潮水不得漲過老漁翁家的門檻。
龍王宣旨畢,即令龜丞相上前取印。老漁翁用手一擋,問道:
“既然如此,有何為憑?”
龍王冷笑道:
“我堂堂東海龍王,言出如山,還會失信于你嗎?真是人小看我了!”
老漁翁想了想說:
“小看也好,大著也好,我看就以定風珠為憑吧!說罷,從龍嘴里取出定風珠,把印章交還給龜丞相。
龍王取印心切,只得忍痛割愛,于是就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這一瞪還不要緊,可把青龍三太子嚇壞了。他心驚肉跳,只怕以后的日子難過,便倏地竄上天去,吼叫一聲,招來它的拜把兄弟白虎。青龍和白虎張牙舞爪地撲向老漁翁,欲要奪回定風珠。
老漁翁見他們來勢兇猛,急忙拿出定風珠,狠狠地朝向青龍和白虎打去。只聽得撲通一聲,那青龍被定風珠打落在茅草崗東邊,化作一座小山,成了如今的青龍山;那白虎打落在茅草崗西邊,也化作一座小山,就是今天的白虎山。那顆定風珠,掉落在南邊海中,變作一座小島,就是現在的魯家峙。
從此,茅草崗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面又有魯家峙作屏障,成了天然的漁港。烏沙門和洋鞍漁場,四季魚汛不絕,漁港變得愈來愈興旺。為了紀念這位姓沈的老漁翁,漁民把這塊地方叫做“沈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