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上墳的神話傳說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月十五上墳的神話傳說,歡迎大家閱讀。
七月十五上墳的神話傳說
在焦作一帶有個習 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上墳為死去的親人燒紙祭奠,俗稱“鬼節”。這個習 俗來自一個民間傳說。
傳說明朝末年,朝廷昏庸,官吏腐敗,貪官污吏橫行霸道,魚肉鄉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艱難度日。
亂世多災,老天爺也來禍害百姓了。一年夏天,瓢潑大雨一連下了數日未見停歇,沁河水暴漲,眼看要漫過河堤了。管理沁河河道的官員叫趙捏,他站在河堤上,看著逐漸上漲的河水,心中樂開了花。他奸笑著對手下人說:“馬上張貼布告,家家戶戶都要出錢出物來搶修河堤。”
老百姓本來就生活艱難,哪里還有錢財可出,但是趙捏不管這些,領著一幫家丁挨家挨戶搜搶財物,見什么拿什么,有什么搶什么,豬、馬、牛、雞大小牲畜,小麥、玉米、小米、高粱五谷雜糧,都被趙捏搶進了府中。然而,趙捏并未用這些東西來搶修河堤,而是把這些東西變賣后,把銀子裝進了自己的腰包,然后在高臺上聽曲飲酒,哪里管百姓的死活。
河水終于沖垮了河堤,似猛獸般向四周村莊沖去。莊稼被淹,房屋倒塌。小孩沖走,大人淹死,到處哭爹喊娘,家家戴孝出喪。
有一個姓王的后生,血氣方剛,疾惡如仇,目睹眼前的慘狀,便找了幾個人,準備造反。他對眾人說:“當官的搶走了我們的財物,卻沒有來搶修河堤,致使河水淹沒了我們的家園。當官的哪管我們的死活,他們只顧著自己吃喝玩樂,我們與他們拼了吧!”
眾人紛紛響應,很快就聚集了上千人。他們拿著鐵锨,扛著鋤頭,舉著釘耙,高喊著:“打死貪官趙捏,為親人報仇。”向趙府沖去。不料,趙捏早有防備,他招集了許多家丁,個個刀出鞘,箭上弦。百姓們和家丁一場惡戰,死傷無數,血流成河,王后生也在這次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然而,正義必能戰勝邪惡,百姓們還是殺出了一條血路,沖進了趙府,殺死了作惡多端的趙捏,一把火燒了趙府。
據說這一天是農歷七月十五,百姓們為了紀念在洪水中和戰斗中死去的親人,便在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墳燒紙祭奠亡靈。久而久之,形成了習 俗,在懷府八縣流傳開了,直到現在。
七月十五上墳的概述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輩要準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煙酒、饃、香、紙錢、鞭炮、小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后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祭祖的形式大致有三種:
一是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
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里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后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 人死后第7天黎明,家人到墳前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后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時親屬兒女備供品祭奠,叫百餮,舊時有的扎上搖錢樹,紙箱,紙柜焚化墳前,現在只是燒些紙錢。
第二種方式是家祭,即不到墳上去,或與上墳同時進行,把寫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譜系圖供在正堂或"家廟",全家或全族人一齊祭祀,在家祭的稱"請家堂",儀式十分莊重。我們村子祭譜,由家族里輩分最高的老人主持,一般過年的時候跟續譜同時進行。近幾十年來,由于推行火葬,公墓已成普遍,上墳也有在公墓進行的。
還有另一種形式是"遙祭",也叫"請",因天氣不佳,不能出門,或是離鄉客居外地,不能親臨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設祭,向著故鄉祖先墓地方向,舉香作揖恭請先祖享祭。
農歷七月十五、農歷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
看了“七月十五上墳的神話傳說”還想看:
1.中國神話故事論文參考文獻
2.56個民族民間故事
3.關于中元節的演講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