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的
看完一本萬歷十五年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的5篇,以供大家參考!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的篇1
初讀《萬歷十五年》,幸而,這顯然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歷史書,作者運用了平和的記敘手法,這點倒是讓我想起了曾十分愛看的《易中天》品三國,當然這本書更嚴肅一點,通俗易懂的文字將我們置身于明朝之殿,以及其錯綜復雜的利益爭斗,人情善惡,和讓萬歷及讀者都有些倍感無奈地政治體制,文官體制。
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但就像風暴前的平靜,又如同作者黃先生所說:“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萬歷皇帝10歲登基,在位長達48年,又有張居正這樣的能臣亦或是奸雄,這不禁讓我想起清朝一位流芳百世的英明神武的君主——康熙皇帝。同樣是幼年登基,在位時間冠絕該朝,同樣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卻為何命運迥異,一個被認為是明朝衰敗的根基所在,一個卻開創了康雍乾盛世。首先,不得不提對萬歷有著深遠影響的大學士張居正。
在萬歷年幼時,張居正在危難之際保全了皇室的安全,并進而成為首輔大臣,對于萬歷的種種事物牢記于心,他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是他首先意識到明高祖所建立的統治制度,隨著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逝,越發顯得不合時宜,他力推改革,成就了萬歷即位以后第一個欣欣向榮的十年。但我認為,也正是他毀掉了萬歷,張居正權傾朝野,組建利益集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頗有鰲拜功高蓋主的味道,為積弊已久的朝堂埋下了隱患的種子。而萬歷皇帝呢?對于張居正他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是懷有對前輩的尊敬,還是對他龐大的政治力量有所依賴,有所依仗,還是對于這位朝中具有無可比擬地位的大臣,心生恨意? 張居正去世半年后,因為各種言論,彈劾對張居正的沖擊,讓這位親政不久的皇帝感到對他的信任簡直就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張居正和馮寶,萬歷年少時最為親近的兩人,后來都不得善終,這對萬歷的心理上覺得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和難以磨滅的創傷。
另一個讓萬歷變得不死朝政的原因就是讓他倍感無奈的政治體制——文官體制。身為九五之尊,也只能是一個“活著的祖宗”。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不僅是正統思想,更是統治思想,本來這是帝王用來喝令權臣,統治天下的思想利器,個人認為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便是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岳飛亦或是《水滸》里的悲情英雄宋江,都未能擺脫這一思想,但時至萬歷,已經變成了萬歷想勵精圖治的巨大障礙,沒有統治,只有約束。萬歷無能為力,只能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朝政,對待群臣所謂的道德壓力,于是開始了不理朝政,不思進取的萬歷年代。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但以秦國商鞅變法為先,統一全國,依法治國的效力可見一斑,但秦國又迅速地覆滅,秦王的橫征暴斂,濫用勞力,民不聊生,固然是一方面,但哪個朝代的后半期又不是這樣?我認為當時的人文思想沒有統一,沒有被君君臣臣的思想所束縛住,也是原因之一。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不僅僅是一種人文思想,更是一種統治文化,一種將天下士子的思想能集中統一的利器,是一種帝王之術。古代科舉制度的論題一般也以孔孟之道,四書五經之類為題,而一般不以時事政治,怎樣具體的治理國家為題,因而這種道德至上的風氣一直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重德輕法的弊端便是許多行政,經濟,管理問題變得政治化,道德化,上綱上線,難以以統一的數字化標準來衡量好壞,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
作者也在書中評注道:“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
萬歷雖也曾有雄心壯志,但終究還是一個悲情皇帝,思想道德上的束縛成為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雖在位長達48年,但長期不理朝政的他還是留下的罵名與非議。 當我們徘徊于王朝的興盛與沒落之間,我們是否能夠回歸歷史,正視歷史。本書留給我們的最大思考,便是道德與法律的關系,顯然萬歷的悲劇說明了以道德代替法律荒謬之極,但反觀當今社會,我們擁有了比那時健全的多的法律制度,名目繁多的法律多到直接催生了律師這一職業,但顯然道德的缺失又成為了一大問題,道德問題無法通過規章條例來硬性規定,如同小悅悅事件的冷漠路人,他們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但如果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否也是一種悲哀?是否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精神?那怎樣才能找回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這又是一個當今社會繼續思考的問題。
當我們行走與歷史與現實之間,我們是否能以史為鑒,哀之鑒之。萬歷的悲劇我們不會重演,但我們應積極思考現代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問題,避免成為下一個悲劇。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的篇2
和我一起讀這本書的同學們多感慨此書行文散漫,思想飄忽,理解起來似乎總在得與不得之間。讀過第二遍以后,這本書給我留下了遠好過初讀時的印象。《萬歷十五年》的文章敘述看似漫無邊際,卻是形散神不散。
先從歷史分析的角度來看,作者從萬歷一朝中的小事件著力,一步步地展開了這幅晚明的歷史圖景,通過事件之間嚴謹的邏輯推理,從一個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身上解讀出技術與道德在中國古代的沖突和妥協,實是精彩,再看作者使用的史料類型,本書多引《明史》、《明實錄》、《皇明經世文編》等正史典籍,雖然書中許多場景(如第一章開頭)皆存在著作者的想象,但對本書的嚴謹度影響不大。
此外,本書最大的爭議之處在于第七章對李贄哲學的論述,可惜筆者也是門外漢,不能參透其中奧妙。但分析過多種不同的觀點后,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黃仁宇先生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存在一些海外學者共有的態度,即中國這樣的社會,很難自發產生新經濟、新思想的萌芽,最可能的情況是在外力作用下“被現代化”。這種偏見可能影響了他對相關史料的取舍。
總的來說,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通過對晚明一個年份的深度聚焦,使我體會到了明代中國官僚階級的運作方式,也意識到了技術與制度在現代國家中扮演的不亞于道德禮儀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黃仁宇先生對明代中國的發展道路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論述,但為了貼合主題,在對史料的取舍方面作為史家有失偏頗,不夠公正,難免引人詬病。此為美玉之暇,亦為本書的一大遺憾。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的篇3
大歷史一是時間要放到足夠大,退回一些才能看清,二則是地理范圍要大,考慮中外各地的情形。
中國之所以陷入近代幾百年的被動,明朝立國已經埋下伏筆,國家以道德為治國基礎,沒有技術條件改造成法制國家,整個行政目標是保護落后的農業生產,由此發明戶籍制度,把農民種在農村,沒有批準農民不得到處行動,限制底層積極性和流動性;政治上層設計高度集權,皇上有能力的如勞模朱元璋靠個人勤奮尚可一人勉強為之,子孫后代就只能靠內閣大學士和文官集團,經過200多年發展官僚集團逐步成熟,他們是政權實際控制者,皇上只是個道德象征,信息通過底層幾乎不可能傳上來,上下難以通達。
而文官系統在明有天生物質和精神分裂傾向,國家給的俸祿有限,希望各位大人以道德和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自身握有實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只能方便的通過潛規則或明文規定巧取豪奪,這個分裂是個頑疾,到清朝也沒得治。沒有法律只靠道德,而道德標準只在個人口中,這樣的系統維系幾百年也真是不易。皇帝或內閣要用人就不敢一下把規則全部改掉,而越往后拖越沒有治愈的機會,直到大廈全部崩塌掉。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的篇4
出乎意料的一本書,實在對中國古代史不感興趣,經古代文學史老師推薦閱讀,也算一個有意思的體驗。
全書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幾人的經歷為主要線索。選角看似無意實則大有門道:神宗是皇權的代表,張居正則是相權失敗的典型,相對的申時行卻是相權與皇權和解的象征。海瑞作為明朝有名的清官,實則從全書來看此人成就不高不過是一個證明本朝吏治清明所需要的標志;戚繼光當然是明朝軍事力量強大的標志;李贄……私以為作者沒有選擇其他明朝的思想大家,而選擇這位“奇葩”不單單是因為其思想的矛盾性,而是因為這樣的矛盾性剛剛好與全書的主題相契合,正應了首尾圓通的那句:“萬歷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又是象征著明朝盛極而衰的一年。
此外,全書又以“陰陽”為主題包裹著整個萬歷年間的是是非非。
而“陰陽”二字,在本書中所指又有多重含義。一來陰是官員處事的圓滑、乖巧以及官場的生存之道,相對之陽則是官員在外或者對上的表現,也就是符合社會要求的一種“標榜”。二來陰則是指國家運行的內在規律,其中包括思想、文化、倫理、道德……陽也是皇權、政治、商業等宏觀現象。
其中韻味,不再贅述,三言兩語,聊表愚見。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的篇5
今天《萬歷十五年》進入了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張居正可謂是大明王朝最后一根頂梁柱了,這根頂梁柱一倒,明帝國頓時失去重心,一步步滑入深淵。申時行雖然老成持重,但他所苦心經營的,終究只是表面的平和,是一抹夕陽紅,是無法把脫軌的帝國拉回來的。而這樣的一個表現,就是萬歷皇帝向他的臣民做消極怠工,這在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我一看到我也有種摸不到頭腦的感覺。
在我們平常的印象中,君臣關系要么是琴瑟和鳴(原意指夫妻,這里我覺得君為夫,臣為妻也并非不可不是么)如唐太宗一朝;要么是君主絕對專制,臣子只是一群附庸如隋煬帝一朝;要么就是臣下亂政,君主形同虛設如漢昭帝一朝的霍光。再者說,君主消極怠工的也不少,可是消極怠工是為了對抗臣民就很稀奇了,至于萬歷為何會如此,書中也做了解釋。萬歷之所以如此,乃是出于一種報復,報復文官們不支持他廢長立幼。前文已述,萬歷的寵妃是鄭氏,因此他想讓鄭氏的孩子做太子,可惜鄭氏的孩子并非嫡長子,這就是私人情感和禮制的沖突了,而在明代,禮儀道德甚至可以凌駕于法律,因此那些飽受禮儀道德熏陶的文官自然不可能同意這樣違背祖制的想法。不過話又說回來,萬歷單純憑借個人情感來決定立儲這樣的大事,自是不合理,可難道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就很合理么?我們都知道科舉制的意義就是打破了門第和出身對于有才之士的限制,然而選拔官員如此開明,怎么到了立儲就如此草率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并不認為這可以以一句“這是祖制”來解釋,九品中正制也是祖制,為什么就能改呢?
說到底我認為這還是那些臣子的人性的弱點,科舉取士可以幫助他們飛黃騰達,可一旦他們踏入仕途,改變了自己的身份,就又開始滿口禮制,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雙重性格”,實在是可笑至極。
言歸正傳,萬歷經過了這么多事情,已經是一個“老油條”了,他不反駁,不屈服,只是這樣冷處理,倒也扛了一段時間。不過眾口鑠金,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萬歷還是沒能撐住,立了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下好了,皇帝徹底死心,不僅是廢長立幼的心已死,連工作的心也一并[]化為灰燼,就這樣,大明王朝在這樣的“無人駕駛”狀態下駛過了二十年。御宇48年后,萬歷駕崩。不過人雖然不在了,事情還未了結,文官內部早已沒有了反對萬歷廢長立幼時的同心協力,而是分裂成了諸多派別,經過了萬歷一朝,文官內部的裂痕已無法彌合。
萬歷不是一個好皇帝,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利于他對于文官們的統治。管理下屬,無非就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下功夫,可萬歷呢?真正詮釋了什么叫反其道而行之。在他執政后期,由于怠于政事,因此對于官員的物質獎勵也就擱下了,又由于萬歷向來對于各種禮儀毫無興趣,因此精神獎勵也就不復存在,那既然沒有激勵,哪個官員會有動力繼續效忠呢?
至此,這個王朝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就像一輛車已經失去了動力,只是憑借慣性在向前挪動。這個惡果的種子,要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種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