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朝鮮戰爭有什么意義
1592年4月,日本權臣豐臣秀吉派遣16萬人前往朝鮮,作為宗主國的明朝,派兵支援朝鮮與日本激戰,史稱萬歷朝鮮戰爭,又稱萬歷朝鮮之役,戰爭分為兩段,前后持續七年。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萬歷朝鮮戰爭有什么意義,歡迎大家閱讀。
萬歷朝鮮戰爭參戰兵力
4萬馀人(明朝),無算(朝鮮)(第一次) 16萬人(日本,第一次)
8萬馀人(明朝),無算(朝鮮)(第二次) 14萬人(日本,第二次)
1592年4月,日本權臣豐臣秀吉派遣16萬人前往朝鮮,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日軍在戰爭初期處于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遼東鐵騎2000人趕往救援,但是大敗。一個月后又集齊全國各路精銳部隊4萬余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受挫后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緊急調4萬兵力赴朝迎敵,明朝后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后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明朝從戰爭初期一直到最終結束兵員數量僅僅增添至八萬人,而且各路大軍英勇奮戰,軍隊統帥又都布兵合理。
萬歷朝鮮戰爭有何意義
萬歷援朝抗倭戰爭,不僅保衛了朝鮮半島,進一步鞏固了中朝友誼,而且御敵于國門之外,使中國本土免受倭寇蹂躪,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影響和奠定了東亞的格局。此后,日本雖然多次發動侵略戰爭,但始終沒有能實現其占領整個東亞的野心。這不能不說與400年前的那場戰爭有關。作者認為,萬歷援朝抗倭保證了東亞300年的和平,他還認為其中的某些戰役已經具有了現代戰爭的性質和特點,這些都是前人較少言及的。
《大明帝國抗日史》是一部通俗性的歷史讀物,但是和時下一些通俗讀物不完全相同。該書雖然語言和敘事方式是通俗的,但在對史料的運用上相當嚴肅,作者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以寫實的手法去揭示戰爭中的每一個細節,并非憑空臆測。同時,作者又不拘泥于史書上的記載,而是用細膩、豐富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歷史人物和戰爭場景,讓人讀后如臨其境,仿佛一陣陣震耳的槍炮聲就在耳邊蕩響。
對于400多年前的那場抗日戰爭,朝鮮半島的人民沒有忘記。朝鮮以神宗之主設于“大報壇”,數百年祭祀不絕。2005年5月,韓國政府重修位于泗川市的朝明聯軍戰士軍冢,并每年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組織學生前往參觀。愿《大明帝國抗日史》能喚起國人對400多年前那場戰爭的記憶,能夠促使更多人客觀地評價那場戰爭,客觀地評價萬歷皇帝!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歷史不再重演,也才能更好地發展與包括朝鮮半島和日本在內的鄰國的關系。
看了“萬歷朝鮮戰爭有什么意義”還想看:
1.朝鮮戰爭的簡介
2.北京保衛戰的簡介
3.日本侵華戰爭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