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朝鮮戰爭指揮官將領有誰
萬歷朝鮮戰爭,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徹底垮臺;此戰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萬歷朝鮮戰爭指揮官將領有誰,歡迎大家閱讀。
萬歷朝鮮戰爭主要指揮官
中朝方面:李如松、麻貴、李舜臣、陳璘等;
日本方面:豐臣秀吉、小西行長,黑田長政等。
中國(明朝):
皇帝:朱翊鈞。
兵部尚書:石星,
備倭總經略:宋應昌,邢階。
贊畫:劉黃裳,袁黃。
備倭總兵官(主將):李如松(第一次),麻貴(第二次)
總兵:董一元,陳璘,楊鎬。
副總兵:劉綎,佟養正,李平胡,王守官。王有翼,任自強,查大受,孫守廉,祖承訓。吳惟忠,鄧子龍,陳愚衷,謝生,擺賽,頗貴。
指揮:吳宗道,譚宗仁。
守備使:熊正東。
千總:李大諫。
參將:胡澤,馬世隆,黃應。謝應梓,楊五典,張奇功,高澈,方時春,李如梧,李如梅,戚金,李寧,駱尚志,趙牧之,張應仲,茅國器。
游擊:趙文命,施朝卿,李芳春,高升,錢世楨,周宏漠,高策,王問,王必迪,梁心,楊登山,李有升。
左協大將 副總兵:楊元。
中協大將 副總兵:李如柏。
右協大將 副總兵;張世爵。
錦衣衛指揮使:史世用。
朝鮮:朝鮮宣祖,光海君,臨海君,順和君,李舜臣(陣亡),權栗,柳成龍,郭再祐,宋象賢(陣亡),黃進(陣亡),鄭撥(陣亡),申砬(自殺),金時敏(陣亡),元均(陣亡),樸泓(陣亡),李億祺(陣亡),崔湖,柳崇仁,徐禮元(陣亡),金千鎰(陣亡),金誠一,宋希立,黃世得,李宗張,尹興信,李莞,尹斗壽,尹根壽,金忠善,金命元,羅大用,安衛等。
日本:豐臣秀吉,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宗義智,松浦鎮信,有馬晴信,大村喜前,五島純玄,藤堂高虎,鍋島直茂,鍋島勝茂,黑田長政,大友吉統,島津義弘,毛利吉城,蜂須賀家政,生駒親正,福島正則,戶田勝隆,長宗我部元親,立花宗茂,毛利輝元,羽柴秀勝,細川忠興,森吉成,脅坂安治,來島通總等。
萬歷朝鮮戰爭日本最恨的朝鮮大將
不是李如松、陳璘。在當時的日本文獻中,李如松、陳璘、石星、沈惟敬等明朝大臣將領,作為交戰國重要人物都有很多記載,但日本人并沒有明確表示好惡。
不是李舜臣。當時的日本人甚至連李舜臣的名字都不知道,與李舜臣交手最多的日軍水師將領脅坂安治的《脅坂記》里也沒有出現過李舜臣和龜船的任何記錄。李舜臣的為日本人知曉是在戰后柳成龍的《懲毖錄》傳入日本后,到了近代,日本海軍還一度掀起對李舜臣的崇拜。
日本人當時最痛恨不已的人物,是一個大多數人都很陌生的名字——木曾。
日本人記錄豐臣秀吉事跡的《太閣記》里,稱這個人為“赤國木曾”、“木曾判官”,豐臣秀吉本人給日軍下達的命令是“平定赤國,必須割下木曾的首級”;《黑田長政記》里稱這個人為“MOKUSO判官”;《朝鮮征伐記》里稱其為“牧使”。在日本江戶時期的戲劇中,更是屢屢出現“木曾判官”,稱其是“朝鮮最值得信賴的”,甚至出現了“木曾判官”為報國仇,遠渡日本進行暗殺謀反當權者的文學作品。
其實,“木曾”這個人姓甚名誰,日本人也沒搞清楚。只是籠統地稱他為“赤國領主”,晉州城城主。
那么,這個讓日本人念念不忘的“木曾”究竟是何許人?
死守晉州的朝鮮將領金時敏。一個死后和李舜臣一樣被朝鮮李朝贈謚“忠武”的男人。
金時敏是武舉人出身,戰亂開始時他是晉州判官,后擢升為晉州牧使,他率領數千士兵英勇守衛了晉州,卻在最后一天的戰斗中犧牲,他不知道自己的這一仗讓日本人恨之入骨。不知他死訊的日軍在第二次晉州戰役中,糾集了近十萬大軍,終于攻陷了晉州,斬殺了繼任的晉州牧使,“如愿以償”把“木曾”的首級送到了日本,豐臣秀吉還得意洋洋地命令懸首示眾。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第一次晉州之戰。這一戰也被后世朝鮮人認為是壬辰戰爭三大捷之一。
晉州城是全羅道(即日本人所稱的“赤國”)的門戶,為了占領號稱朝鮮糧倉的全羅道,當然要先打開晉州這個門戶。日軍侵朝主帥宇喜多秀家做了決定,命令第九軍的主將細川忠興攻打晉州。
當時,朝鮮的慶尚右兵使柳崇仁在昌原被日軍擊敗后,率殘部逃往晉州。按說,柳崇仁是金時敏的上司,金時敏應該大開城門接納。
但金時敏做了一個震驚后世的決定:拒絕柳崇仁進城!
金時敏是擔心柳崇仁入城后,奪走自己的指揮權。驕傲的金時敏,心狠的金時敏,眼睜睜看著柳崇仁在城下最終力戰而死。
1592年10月5日,細川忠興率日軍兵臨城下。當時城中金時敏只有3800名守軍,面對細川忠興的兩萬日軍完全處于下風。但是晉州城有自己的優勢:高大堅實,而且金時敏預先早做功課,用繳獲的日軍鐵炮仿制了一百多支火繩槍,守城的部隊士氣非常高.
萬歷朝鮮戰爭中,日軍貌似戰斗力很強,但其實他們有一個先天的弱項:攻城。熟悉日本戰國的朋友都知道,戰國諸多戰役中,攻城戰大家都很弱,因為日本缺乏大炮,最多只有大筒(口徑大的火繩槍),而日本人的攻城器械和中國根本沒法比,缺乏沖車、云梯、投石車,大多用鉤索、長桿死爬城墻,一旦遭到防守方頑強死守,基本是打不下來的。豐臣秀吉自己在平定全國的幾次攻城戰役中,都是靠重兵包圍、斷絕對方糧草才艱難取勝的。
戰爭初期,朝鮮人沒有防備加上斗志不高,日軍占了便宜,連破三都。但中期的幸州、晉州攻城戰,朝鮮軍死守下日軍都是鎩羽而歸。
這一回,遇到高大的晉州城,遇到心狠手硬的金時敏,細川忠興注定要吃敗仗。
日軍其實做了大量的準備。比如,把土壘工事修到了城下,用竹子做成大批云梯,做稻草人佯攻麻痹守城者,但這一切,都抵消不了攻城的先天劣勢。
日軍用火繩槍射擊,朝軍還之以玄字筒(火炮)和弓箭;日軍架起竹梯拼命攻城,朝軍用火繩槍、滾木、巨石、開水對付。見日軍死尸堆滿城下,細川忠興的弟弟細川興元要逞英雄,他孤身上了一部竹梯,命令其他士兵誰也不許上,誰敢搶功就殺誰,結果他奮勇爬到墻頭,被守軍一陣亂槍戳下摔死。
打到夜里,金時敏居然讓樂工在城頭吹起悠揚的笛子,以示毫不費力。
第二天,兩軍繼續殘酷的攻防戰,但好消息來了:朝鮮慶尚道的三路義兵來援,雖說人數各只有千余人,但細川忠興卻不得不分兵抵擋,晉州的壓力減小了。
打到第三天,日軍發動了最后一次猛攻,不幸的是督戰的金時敏中了流彈重傷(一說是視察戰場時被一重傷的日兵用火繩槍擊中)。
見死傷慘重,再打下去也毫無希望,細川忠興只好無奈的下令撤軍,撤退之時天降大雨,朝軍沒有追擊。
第一次晉州之戰是日軍第一次攻城不克吃敗仗, 全羅道也隨之轉危為安。朝鮮人評價稱:時一韓崩潰之余,無一人敢為守城之計。而時敏獨守孤城,內無精兵,外無蟻援。賊悉兵來圍,云梯地道,盡九攻之術。而應之如神,只以忠義激勵士卒,歷十四晝夜(應為四晝夜),殺傷無算,捍蔽湖南(全羅道),使賊不得長驅內地,大敗而遁。
日軍撤退后,金時敏便傷重而死,但朝鮮方面一直隱瞞這個消息,以至于日本人以為死敵“木曾”健在,擺了獻木曾首級的烏龍。
看了“萬歷朝鮮戰爭指揮官將領有誰”還想看:
1.朝鮮戰爭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