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后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朝鮮戰爭,希望能幫到你。
一、朝鮮戰爭簡介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后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御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并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1953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后,終于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
二、戰爭背景
日本吞并朝鮮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大陸東北部,北隔鴨綠江和圖們江與中國相接,東北一隅與俄羅斯聯邦接壤,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被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為中國大陸的右翼,中日之間的跳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朝鮮半島是朝鮮族世代的居住地,歷史上建立過多個國家。
追溯朝鮮戰爭的原因,則是19世紀末列強對朝鮮的侵略以及日本吞并朝鮮。19世紀,急于獲得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的資本主義列強開始覬覦被稱為“隱士王國”的朝鮮,1856年美國駐華公使伯駕就向美國政府提出“英占舟山,法占朝鮮,美占臺灣”的建議。1866年和1871年法國和美國分別入侵朝鮮,卻均無功而返。朝鮮的近鄰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實力迅速膨脹,正交叉進行工業革命,因此擴張欲望強烈。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打開朝鮮國門,隨后美國、英國、德國、俄國、法國、奧匈帝國(1867~1918)等歐美列強紛至沓來,強迫朝鮮簽訂不平等條約。1882年《朝美修好條約》的締結標志著朝鮮國門的全面開放,也意味著朝鮮開始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角逐場所。朝鮮也被稱為“遠東的巴爾干”。
19世紀末列強在朝鮮的角逐并不露骨,但時有沖突。如1885年英國強占朝鮮巨文島和1886年“朝俄密約事件”等。這是因為當時朝鮮的宗主國清朝為了防范列強(特別是日本)對朝鮮的覬覦之心,派袁世凱等人常駐朝鮮,積極經營,因而列強也無從下手。由于朝鮮半島的戰略要沖地位以及列強爭奪朝鮮已初見端倪,清廷中一些人已經提出了朝鮮由中、美、英、俄共管的意見,朝鮮內部也逐漸興起一種中立化的論調,希望朝鮮成為像瑞士聯邦一樣的永久中立國。但因為周邊大國的利益考慮和沖突,這些想法都沒能實現。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次年戰敗的清朝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1897年朝鮮高宗李熙稱皇帝,改國號稱“大韓帝國”;終于引發1904年日俄戰爭。結果俄國戰敗,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韓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半島。
劃分三八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將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在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期間,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簽定秘密協議,會議決定朝鮮應該由美國、蘇聯、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英國實行國際托管。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曾經問美國總統羅斯福有什么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福回答沒有?! ?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并得到了蘇聯的認可。由此演變后來朝鮮半島分裂南北陣營的導火線。
1945年8月下旬,因蘇聯對日作戰出兵中國東北后前鋒迅速抵達朝鮮半島中部的開城附近,美國的海軍和陸戰隊仍然在數千公里以外的沖繩,遂提出以北緯38°緯線為界劃分受降范圍(這就是“三八線”的來源)。斯大林由于既得利益(雅爾塔協議保證外蒙古獨立、蘇聯在東北的利益和大連-旅順軍港為蘇聯人使用)并未受損,故答應了美國的要求。1945年9月美軍得以順利登上朝鮮半島。
三八線以北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占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后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也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國軍政廳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于對朝鮮半島進行托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1946年3月組成了美蘇英托管委員會(中國因處在內戰邊緣未參與),形式上完成了雅爾塔協議中的約定。盡管該委員會的目標是在這個委員會監督下盡快使朝鮮半島選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均在自己軍隊的占領范圍內分別扶持了服從于自己的政權。處在冷戰邊緣的美蘇兩國均吸收了在歐洲的教訓,在作為雅爾塔協定中真空區的朝鮮半島問題上都開始大膽地設立“鐵幕”。
南北建國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眾,都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反托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于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范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在北方,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因反對托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巖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托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干凈,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共產黨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共產黨內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關西共產主義者以及朱寧河、吳琪爕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于反對金日成路線有關。
在南方,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該派作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復存在了。朝鮮半島的共產黨各派解放后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占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年5月8日,美占領當局以“精版社偽幣事件”為借口,取消南朝鮮共產黨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朝鮮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韓國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為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托管行為于1945年12月被暗殺(注:也有人認為是反對托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面寫著是殺宋是由于他贊成托管)。金九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韓警察的管制權,遭到了失敗,于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為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后被極右翼警察安斗熙暗殺;于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于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集團了。
由于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議。美國指責蘇聯在北方鎮壓右翼黨派和反對派,而蘇聯則指責美國在選舉問題上弄虛作假。有鑒于此,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主張聯合國設立聯合國朝鮮半島問題臨時委員會,負責觀察、監督分別在南北朝鮮舉行的大選,組成全朝鮮半島的國民議會,由國民議會再召集會議建立國民政府。10月31日,美國避開安理會直接將方案提交聯合國大會,盡管考慮到美國當時在聯合國的“號召力”蘇聯持反對意見,但聯大政治委員會仍以投票方式通過了美方的提議。
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并選舉統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農率聯合國委員會赴朝,安排統一選舉事務。蘇聯禁止在北朝鮮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他們只得在漢城考察后返回。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朝鮮人在盡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