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歷史介紹
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統一王朝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朝鮮王朝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一、朝鮮王朝簡介
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統一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建國,定都于漢陽。朝鮮王朝的國土大體上相當于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朝鮮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今開城;又稱松都),1395年定都于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后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后最終定都漢城(今首爾)。李朝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1896年,高宗李熙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半島,李朝滅亡。
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朝鮮文的發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條件。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朝鮮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擊而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19世紀開始,朝鮮的內部紛爭使國家日益衰落。[1]
15世紀上半葉,在朝鮮半島西北部,朝鮮由作為兩國傳統邊界的鴨綠江口沿江上溯到鴨綠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東、南岸,于這一地區先后設置了“西北四郡”:閭延郡、慈城郡、茂昌郡、姚芮郡。并在以上地區也修筑了城堡,總計16座大城,25個小堡,從朝鮮南方遷徙大量居民在該地區定居,逐步實施對北部地區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鮮將鴨綠江南岸地區納入了版圖,鴨綠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西段邊界的界河。
二、歷史
朝鮮建國
主詞條:威化島回軍、朝鮮太祖、朝鮮王朝實錄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借此準備與明開戰,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的軍隊在威化島遭遇大水士兵不愿遠征,多有逃亡者。[5] 李成桂多次請求撤軍回國但都遭到崔瑩拒絕。最終導致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為王。李成桂發現王昌復辟企圖后,將王禑和王昌處死并立王瑤為王。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后,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6] 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中國在朝鮮半島東北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倭寇在李成桂當政期間基本不敢再騷擾朝鮮。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興起。
政變與鞏固
第一次王子之亂、第二次王子之亂、朝鮮太宗
自從李成桂開創了朝鮮王朝之后,與明朝政府保持著十分親密的藩屬關系。并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之下,社會呈現出勃勃生機。盡管也發生過多次內亂與黨爭,大部分情況下政治狀態尚算穩定。所以朝鮮王朝的前期被公認是朝鮮王朝的發展期,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黃金時期??上У氖?,在世宗、世祖、成宗等幾位賢君之后,后世朝鮮的國君大多昏怠而缺乏治國之術,則伴隨著的便是黨爭的愈演愈烈與民生的困苦。這為后期朝鮮的吏治與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第一次王子之亂
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為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在幫助李成桂登基中貢獻是最大的。但在鄭道傳等重臣的游說下,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碩為世子 。李芳碩在建立國家意識形態、法制法規基礎方面貢獻是最卓越的。他希望朝鮮是一個由國王任命的大臣們管理的國家,而李芳遠則希望朝鮮成為君主獨權的國家。在李成桂的支持下,李芳碩開始禁止王子們參政,并企圖解散王子們的私兵。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8月26日,31歲的王子、靜安大君李芳遠,發動軍事政變,率兵沖入王宮景福宮,直趨東宮資善堂,將其異母弟弟、年僅17歲的世子、宜安大君李芳碩亂刀斬殺,另一異母弟弟、年僅18歲的撫安大君李芳蕃亦同時被殺。得手之后,李芳遠率軍又殺入了開國一等功臣、封號奉化君鄭道傳家中。56歲的權臣鄭道傳此時正與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談,被亂兵砍死。史稱戊寅靖社,或恭昭之難 。
第二次王子之亂
恐于王子互相殘殺,李成桂決定立即引退并將王位讓給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鮮定宗。定宗即位后便遷都回開京。明建文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開國功臣之一的樸苞與李芳干策動變亂,矛頭直指掌權者李芳遠。李芳遠掌握下的定宗大王,唯李芳遠馬首是瞻,李芳遠權勢的滋長,刺激了李芳干的野心。李芳干不顧勢力的懸殊,決心與五弟決一雌雄。李芳干趁兄弟狩獵之機,動員私兵加害李芳遠,但是異謀早已為李芳遠的鷹犬所偵知。李芳干無奈只好提前起兵,上王與定宗一再下諭勸阻無效。李芳遠側李叔藩、李芳干側孟宗、李成奇在開城竹善巷一帶爆發巷戰,李叔藩射死李成奇,李芳干軍奔散。李芳干勢窮北奔,最后解甲臥地就戮被擒,流放兔山巷 。
晚年的李成桂連夜出奔躲回老家咸興。此后,頻繁派往咸興的問安使接連在李成桂手下喪命,但是這阻嚇不了兇悍的李芳遠。兩年,李成桂后被擄回漢陽,父子二人終于狹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宮中,度過他生命最后的六年。樸苞之亂后,李芳遠成為世子,十一月受禪為王,尊定宗大王為仁文恭睿上王。
太宗時期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絕將象征王權的國璽傳給太宗。于是太宗開始發布法令鞏固其王權統治。對內,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制,實行所謂“六曹直啟制”。 太宗的第一條措施就是廢除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制度。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了可能的反叛,并增加了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太宗的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現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一致。
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發布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后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通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太宗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太宗為奪王位殺死諸多異己和親屬,另一方面太宗治國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國防得到加強,為其王位繼承者朝鮮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逐漸興盛
朝鮮世宗、己亥東征、朝鮮世祖、朝鮮成宗
朝鮮世宗
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8月, 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兩個月登基。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5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議和指導下己亥東征清除對馬島的倭寇。[5] 9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明正統八年(1443年),《癸亥條約》簽訂。對馬島大名被授權每年與朝鮮進行50船的貿易,向朝鮮朝廷進貢并負責防止倭寇對朝鮮海港的侵擾。
在北部邊疆,世宗建立了“四郡六鎮”用于防衛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明宣德八年(1433年),世宗派金宗瑞出兵攻打明朝建州女真諸部鞏固朝鮮北方疆域。
在世宗統治期間,朝鮮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世宗最為人紀念的貢獻是創造諺文。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世宗去世后,訓民正音并沒有得到極大的推廣,上到官員的公文,下到老百姓間的契約依舊用的是中文 。由于世宗的功績,世宗被尊稱為“世宗大王”。
世祖、成宗時期
明景泰元年(1450年),世宗長子,朝鮮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繼續了世宗的政策,不過即位僅兩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僅12歲的兒子朝鮮端宗即位。端宗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在明景泰四年(1453年)發動癸酉靖難,將2位輔助端宗的重臣皇甫仁和金宗瑞殺死掌握了實權。明景泰六年(1455年)閏六月十一日乙卯,首陽大君受禪于景福宮勤政殿,是為世祖大王。后來成三問、樸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謀使端宗復位,事敗被處以極刑,史稱“死六臣事件”。事后端宗也被賜死。
雖然世祖篡奪王位,世祖卻像太宗一樣治國有方。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世祖加強了王位的統治,使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強。世祖下令繪制朝鮮詳圖,以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對各個地區的所有軍人和后備役人員實行人口統計,并強化了要求全體國民攜帶身份牌的國民登記法。朝鮮王朝的基本法典《經國大典》亦在世祖時期開始編纂,被譽為“國家的立國磐石”。
明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七日,世祖傳位于睿宗,次日在太上王宮明政殿去世。世祖的兒子朝鮮睿宗成為朝鮮第八任君主。但體弱多病的睿宗即位不到兩年就因病去世。明成化五年(1469年)睿宗的侄子成宗即位。成宗統治期間,國家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成宗邀請士林派來到宮中參與政治,在宮中建立弘文館,并成立由儒學家組成的智囊團為治理國家獻言獻策,完善了包括司憲府、司諫院和弘文館的朝鮮三司制度。成宗時期是續世宗后,朝鮮又一個文化發展黃金時期,大量書籍在這一時期發表問世。
成宗在位年間,除東北女真時有侵擾外,朝鮮內外均無大的憂患。而朝廷當中,已經儼然分成了勛舊勢力和新進的士林勢力兩大派別。李朝由此開始走向文恬武嬉、兵備廢弛、黨爭加劇的時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去世于昌德宮之大造殿。
四大士禍
朝鮮成宗的兒子燕山君被認為是朝鮮的昏君。 15世紀末,李朝的政治腐敗,黨爭不絕。在他統治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到明正德元年(1506年)期間,朝鮮發生了戊午士禍和甲子士禍大批知識分子被屠殺。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貞顯王后而是廢妃尹氏后,行為開始變得異常。尹氏因被指控出于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賜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后,燕山君殺死了指控尹氏的嚴、鄭兩貴人和支持賜死尹氏的官員及其家眷。對世祖篡位有偏詞的士林派學者也遭到燕山君殺害。燕山君還搜掠千名美女為其作樂,把成均館當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于有民眾使用諺文書寫傳單痛斥燕山君,燕山君還下令禁止諺文的使用。燕山君統治僅維持了12年。明正德元年(1506年)中宗反正后,燕山君遭成希顏、樸元宗等朝臣廢黜,被流放至江華島,兩個月后病死,得年30歲。因以暴君身分被廢,因而無廟號、尊號、謚號、陵名等。
朝鮮中宗是個平庸之人,只是因所處的歷史時期而被推上王位。不過在中宗時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領趙光祖開展了許多大規模的改革。趙光祖建立了鄉約以加強地方的管理,并通過土地改革降低貧富差距。趙光祖還通過發行簡易本的儒學在大眾中傳播儒家思想,并致力于精簡國家機構。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由于趙光祖的嚴厲監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趙光祖的激進改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但遭到幫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勛舊派的強烈反對,并密謀陷害趙光祖。中宗后宮熙嬪洪氏(勛舊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宮后山通過涂蜂蜜和蟲子咬制造了上有“走肖為王”字樣的樹葉。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訴他趙光祖要謀反。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趙光祖被賜死,史稱“己卯士禍”。在隨后的50年中,朝鮮朝廷黨派紛爭。
政局動蕩
燕山君、中宗反正、壬辰倭亂、丙子虜亂
朝鮮王朝的中期是朝鮮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吏治昏暗,宮廷內部各黨派之間的權利斗爭愈發慘烈,屢次發生政變與農民起義。而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日本封建地主階級挑起的壬辰倭亂與滿洲貴族的兩次入侵更是多次給予國家與社會以滅絕性打擊。
黨派紛爭
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朝鮮明宗統治期間勢力一直被削弱。朝鮮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隨著權利在這些黨派的更迭,隨之而來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斷的報復。
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的己丑獄事就是其中一例。東人黨的鄭汝立有個抗擊倭寇的組織,成員們進行軍事訓練。這個組織宣揚沒有階級的社會,因此其性質和目的受到人們的質疑。西人黨的首領鄭澈負責調查此事。鄭澈指控鄭汝立密謀造反,并借此事清剿與鄭汝立團體有任何牽連的東人黨。最終有千名東人黨被處死或流放。
壬辰倭亂歷史上朝鮮經常遭到倭寇的侵擾。朝鮮建立海軍的目的就是抗擊倭寇保護海上貿易。朝鮮海軍使用神機箭,一種火箭推進式弓箭火車來驅趕倭寇。
壬辰倭亂時期,當時掌握日本政權的豐臣秀吉蓄謀以朝鮮為踏板攻打中國明朝。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和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豐臣秀吉帶領裝備有葡萄牙火槍鳥銃的軍隊入侵朝鮮。朝鮮宮廷中的黨派紛爭、對日本軍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調解的失利使得朝鮮迎戰準備不足。裝備有西方武器的日本軍隊,隨后開城、平壤相繼失陷。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 。幾個月內就占領南部朝鮮半島。
不過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海軍在海上有效地摧毀日本軍艦,掐斷了后方供給。朝鮮民間的游擊組織對入侵的日本軍隊抵御也遏制了倭寇的攻勢。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明朝派出大規模軍隊與鄧子龍將領到朝鮮,與朝鮮一道共同擊退了入侵的日本軍。戰爭期間,朝鮮發明了反擊日本的龜船。雖然朝鮮與明朝擊敗了日本,但損失慘重。事后朝鮮與日本斷交,直到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才恢復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