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開國皇帝李成桂
李成桂(이성계),朝鮮王朝的開國之君。本貫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一帶)。初字仲潔,后改君晉,號松軒,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廟號太祖,明朝賜謚號“康獻”,故又稱“朝鮮太祖”或“康獻大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朝鮮王朝開國皇帝李成桂。
早年經歷
公元1335年(元朝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后四年)十月十一日,朝鮮太祖李成桂出生于元朝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高麗稱為和寧府,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金野郡黑石里)的李子春私邸。后來李成桂即位建國后,出生之地被改稱為“永興郡”(現稱金野郡),并修建宮室,稱為“永興本宮”。
李成桂的本貫并不在出生地永興,而是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全州。15世紀中葉朝鮮王朝曾創制一首用諺文歌頌李成桂的詩歌,叫《龍飛御天歌》,將李氏家族比作根深葉茂的大樹和源遠流長的溪流。但實際上,全州李氏并非是高麗王朝的名門望族,頂多只是地方土豪。李成桂的始祖是新羅司空李翰。后傳了十多代,到李成桂的高祖父李安社(后追尊為朝鮮穆祖)時,因為與當地官員爭奪官妓的風波而弄得在當地無法容身,于是就舉家遷徙到江原道三陟,后又遷到東北面宜州(今朝鮮元山),高麗政府曾任命李安社為宜州兵馬使。后來李安社又投降蒙古,才在今咸興一帶定居下來,這是1254年的事。當地聚集了很多女真人,李氏家族深受女真影響,并出任了蒙古元朝在當地的軍事指揮,進而成為這一地區的豪族。
李成桂的曾祖父是李行里(后追尊為朝鮮翼祖)、祖父李椿(后追尊為朝鮮度祖,蒙古名孛顏帖木兒)、花、父李子春(后追尊為朝鮮桓祖,蒙古名吾魯思不花),世襲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成桂的母親則是崔氏(后追尊為懿惠王后)。李成桂自幼愛好打獵,武藝高強。他二十二歲那年,即1356年,高麗恭愍王利用中國爆發元末農民起義的機會,發兵北拓領土,吾魯思不花成為了高麗的內應,協助高麗軍隊攻占元朝雙城總管府,此后李成桂與其父歸順高麗,成為高麗將領。吾魯思不花歸附高麗后,恢復高麗名李子春,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朔方道萬戶兼兵馬使。
南征北戰
高麗末年,戰亂連連,此時正是李成桂賺取政治資本的時機。公元1361年九月,禿魯江萬戶樸儀反叛,官軍平叛不力潰敗。此時,李成桂官居通議大夫東北面上萬戶、金吾上,以一千五百的兵力大破叛軍初戰告捷。這是李成桂出仕以來的首次戰功。當年年底,中國境內的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四萬人渡過鴨綠江、攻入高麗境內。紅巾軍的活動范圍與高麗相隔萬里,但是兩方早已結怨甚深。親元的高麗恭愍王迫于蒙元的征召,發兵幫助元軍鎮壓紅巾軍,由是雙方產生摩擦。此次紅巾軍入侵即為報復而來。在潘誠的率領下紅巾軍攻破靜州、鐵州、麟州,進而攻入西京(今朝鮮平壤),蹂躪高麗的國土。
公元1362年正月,高麗參知政事安佑與上李芳實回師二十萬攻擊西京紅巾軍。李成桂本次領兵二千人參戰,由東大門奮勇進擊,率先等城,又立大功一件,從此威名日著。[1]此后,李成桂不斷建立武功,公元1362年2月、7月李成桂任東北面兵馬使擊敗元朝軍閥納哈出。公元1364年擊敗依附元朝的高麗反叛者崔儒,同年2月、侵入和寧(今咸鏡南道永興、現今的金野郡)以北討伐女真。公元1370年以騎兵五千步兵一萬自東北面渡鴨綠江攻打東寧府。北元東寧府同知李吾魯帖木兒逃往于羅山城。李成桂一度到達遼陽。僅以身免的納哈出稱李成桂“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將任大事于爾國矣。”憑借戰功顯赫,李成桂得寵于高麗恭愍王,官至密直副使,進階奉翊大夫,賜端誠亮節翊戴功臣之號。逐漸替代了權臣李仁任,與崔瑩、曹敏修掌握實權。
公元1377年,李成桂在智異山殲滅倭寇名聲大震、同年8月在西海道(黃海道)一帯大破倭寇。[2]公元1380年倭寇500只船侵入云峰(今韓國全羅北道南原郡),占領引月驛,高麗敗北,駐扎在當地的陣亡。李成桂被任命總指揮官擊敗倭寇首領阿只拔都(荒山戰斗)。
公元1382年,明朝命北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于吉州,女真敗退。
奪權之路
李成桂通過一系列重大戰績取得很高的威望,他也與鄭道傳、趙浚、尹紹宗等新興士大夫勢力聯手,抵制高麗王室和崔瑩代表的權門世族的舊勢力。公元1388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遼東,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反對無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后,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于是李成桂勸服曹敏修,果斷在威化島回軍,返回開京(今朝鮮開城),流放崔瑩,此后掌握高麗政權。
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八月,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公元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圖復辟,事敗,李成桂以明朝稱王昌非恭愍王之后而不許入朝為借口,廢王昌為庶人,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是為恭讓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華,十二月被殺。恭讓王只是李成桂的一個傀儡,他以李成桂為奮忠定難匡復燮理佐命功臣,封爵和寧君、開國忠義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田二百結、奴婢二十口,稱中興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孫蔭職。
以威化島回軍為契機,掌握實權的李成桂與新興士大夫勢力開始進行私田改革,主要以限制權門世族和佛教勢力為目的,這種對經濟基礎的重新洗牌成為新王朝建立的前奏。首先李成桂下令調查全國土地,1390年將所有現存的公私田冊檔都予以焚毀。次年頒布了土地制度的新法令——科田法。規定科田只能取自京畿地區,按每人已有的官階對官僚集團成員實行分配,其他郡縣土地屬于公田。這樣,高麗權門世族和佛教勢力的經濟基礎遭到徹底破壞,從而敲響了他們的喪鐘。另一方面,私田改革也象征著高麗王朝本身的沒落,公田的增長使政府收入相應增加,為朝鮮王朝開國奠定了經濟基礎。
登基為王
公元1392年四月,效忠高麗王朝的大臣鄭夢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遠刺殺,自此李成桂篡國的最后一道障礙被鏟除。公元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脅迫恭愍王妃廢黜恭讓王。七月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趙浚、奉化郡忠義君鄭道傳、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親信的勸進下,李成桂在開京壽昌宮即位,開創了朝鮮王朝五百年的基業。他時年五十八歲。[3]
公元1394年四月,李成桂為免除后患,遣中樞院副使鄭南晉、刑曹議郎咸傅霖絞死恭讓王及其二子。分遣刑曹典書尹邦慶、大吳蒙乙至江華島,刑曹典書孫興宗、僉節制沈孝生至巨濟島,將囚禁在兩處的高麗宗室全部誅滅。結果,高麗宗室為躲避殺身之禍,將“王”氏增加筆畫,改為玉、全、琴、申、田、車、周、馬,以及龍、乃、金等姓氏,所以目前朝鮮半島的王氏人口十分稀少,成為稀姓。
李成桂建國以后,就確立了對明事大的基本國策。1392年七月,李成桂遣知密直司事趙胖至中國明朝禮部上表:“定昌府院君瑤權署國事,及今四年。瑤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昵比讒邪,變亂是非,謀陷勛舊,諂惑佛神,妄興土木,靡費無度,民不堪苦;子奭癡佁無知,縱于酒色,聚會群小,謀害忠直。又其臣鄭夢周等潛成奸計,欲生亂階,乃將勛臣李成桂、趙浚、鄭道傳、南訚等譖于權署國事,令有司論劾以致謀害,國人憤怨,共誅夢周。權署國事尚不悛改,又謀殺戮。舉國臣民實慮社稷生靈俱被其害,惶懼失措,無可奈何,咸以為若所為難以主斯民奉社稷。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竊念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擇于宗親,無有可當輿望者,惟門下侍中李成桂澤被生靈,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歸附。于是一國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臣等咸愿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趙胖,前赴朝廷奏達,伏啟照驗,煩為聞奏,俯從輿意,以安一國之民。”禮部以明太祖圣旨答復:“三韓臣民既尊李氏,民無兵禍,人各樂天之樂,乃帝命也。雖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譎詐,福愈增焉。爾禮部以示朕意。”李成桂遣門下侍郎贊成事鄭道傳赴南京謝恩,并獻馬六十匹。
當年八月,又遣前密直使趙琳赴京進表:“權知高麗國事臣李成桂言:伏惟小邦自恭愍王無嗣薨逝之后,辛旽子禑冒姓竊位者十有五年矣。迄至戊辰春,妄興師旅,將犯遼東,以臣為都統使,率兵至鴨綠江。臣竊自念小邦不可以犯上國之境,諭諸將以大義,即與還師,禑乃自知其罪,遜位子昌。昌亦暗弱,難以蒞位,國人啟奉恭愍王妃安氏之命,以定昌府院君王瑤權署國事。瑤乃昏迷不法,紊亂刑政,狎昵讒佞,貶斥忠良,臣民憤怨,無所控告。恭愍王妃安氏深慮其然,命歸私邸。于是一國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等以為軍國之務不可一日無統,推戴臣權知軍國事。臣素無才德,辭至再三,而迫于眾情,未獲逃避,驚惶戰栗,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眾志之不可違、微臣之不獲已,裁自圣心,以定民志。”禮部再以明太祖旨意答復:“高麗限山隔海,天造東夷,非我中國所治。爾禮部回文書,聲教自由,果能順天意合人心,以妥東夷之民,不生邊釁,則使命往來,實彼國之福也。文書到日,國更何號,星馳來報。”
當年十一月,再遣藝文館學士韓尚質至明朝上表:“竊念小邦王氏之裔瑤,昏迷不道,自底于亡,一國臣民推戴臣權監國事。驚惶戰栗,措躬無地間,欽蒙圣慈許臣權知國事,仍問國號,臣與國人感喜尤切。臣竊思惟,有國立號誠非小臣所敢擅便。謹將“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等號聞達天聰,伏望取自圣裁。”禮部復以明太祖旨意答復:“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后嗣。”于是,“朝鮮”這一名稱經過宗主國明朝批準,正式成為新王朝的國號。李成桂遣門下侍郎贊成事崔永沚謝恩,又遣政堂文學李恬送明朝頒賜的給前朝的高麗國王之印,并請更己名為李旦。
不過,雖然國號被批準,但明太祖一直沒有認可李成桂的王位。公元1395年十一月,遣藝文春秋館太學士鄭總赴京請誥命印章:“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差知密直司事趙胖奏達天庭,繼差門下評理趙琳奉表陳奏,欽奉圣旨,許允權知國事。準奉禮部來咨內云:‘國更何號,星馳來報。準此。’即差知密直司事韓尚質赍擎奏本赴京,欽奉圣旨節該:‘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欽此。’除欽遵外,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初九日,差門下評理李恬送納前朝高麗國王金印,又于當年十二月初八日準奉左軍都督督府咨,欽奉圣旨內一款節該:‘即合正名。今既改號朝鮮,表文仍稱權知國事,未審何謀?欽此。’一國臣民戰栗惶懼,咸請國王欽遵施行。見今雖稱國王名號,竊緣未蒙頒降誥命及朝鮮國印信,一國臣民日夜颙望,仰天吁呼。伏請照驗,煩為聞奏,乞賜頒降國王誥命及朝鮮印信施行。”禮部以明太祖旨意拒絕:“今朝鮮在當王之國,性相好而來王,頑囂狡詐,聽其自然,其來文關請印信誥命,未可輕與。朝鮮限山隔海,天造地設,東夷之邦也,風殊俗異。朕若賜與印信誥命,令彼臣妾,鬼神監見,無乃貪之甚歟?較之上古圣人,約束一節決不可為。朕數年前曾敕彼儀從本俗,法守舊章,令聽其自為聲教。喜則來王,怒則絕行,亦聽其自然。爾禮部移文李成桂,使知朕意。”
李成桂由于一直沒有得到明太祖的冊封,在上書明朝時仍然使用“權知高麗國事”,國號更改后則使用“權知朝鮮國事”。朝鮮史官對李成桂屢上書明朝的事件,謂之“我太祖有百折不撓之毅”。
李成桂即位后,認為開京王氣已盡,開始積極謀劃遷都。即位后一個月就下旨由開京遷都漢陽(今韓國首爾,1395年改稱漢城),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并在1394年開始營建景福宮。其間,一個傳說相當傳神地刻畫了當年圍繞新都爭論的激烈情形——李成桂的摯友、高僧無學大師曾對漢陽的城池布局提出意見:“以仁王山作鎮,白岳南山為龍虎。”首席謀臣鄭道傳則以儒家立場反對怪力亂神之說:“自古帝王皆南面而治,未聞東向也。”二人互不相讓,場面劍拔弩張。最后,李成桂采納了鄭道傳的意見,無學挖苦鄭道傳:“不從吾言,垂二百年當思吾言。新羅義湘大師云:擇都漢陽,鄭姓人是非之,不過五世,篡奪之禍生;歲才二百,板蕩之難至。”1396年,在宗社宮闕營建完成以后,朝鮮正式定都漢城。李成桂即位后,對內繼續依靠鄭道傳等人實行改革,規劃新王朝的藍圖,對外則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李成桂令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凄涼晚景
李成桂晚年偏愛神德王后康氏所生之幼子李芳碩,立他為世子,引發元配神懿王后韓氏所生之第五子李芳遠的不墓地滿。公元1398年八月,李芳遠發動“戊寅靖社”(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及重臣鄭道傳等人被殺。李成桂在李芳遠的壓力下,另立子李芳果為世子,同年九月又禪位于李芳果(朝鮮定宗),被尊為太上王。公元1400年,李芳遠又發動“庚辰靖社”(第二次王子之亂),李芳果退位,五子李芳遠即位,是為朝鮮太宗。
經過兩次變亂,痛失愛子和寵臣的李成桂對李芳遠極其反感,“常郁郁不樂,游幸稍數”,先后居住在老家咸興、楊州檜巖寺及豐壤行宮等地,皈依佛門。公元1402年,被李芳遠從咸興挾持回京(參見詞條咸興差使),據史料記載,李成桂回京時企圖用弓箭射死太宗,可見父子感情之淡漠。此后李成桂被李芳遠幽居在昌德宮內。公元1408年五月廿四日,李成桂薨于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共計在王位七年,在太上王位十年,年七十四歲,廟號太祖,謚號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圣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明朝賜謚康獻。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巖山下的健元陵。500年后,其后代高宗李熙建元稱帝,追尊李成桂為太祖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圣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