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的血腥歷史
北魏王朝可謂血腥至極,14位皇帝竟有11位死于非命,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北魏王朝的血腥歷史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北魏王朝的血腥歷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在封建社會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由皇位引發的血腥事件更是不勝其數。北魏王朝是由拓跋鮮卑在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它自386年拓跋珪建國,至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魏王朝歷經14帝,共148年。北魏14位皇帝中,竟然有11位死于非命,這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幕!今天縱橫五千年-帝王傳的編者甜心即可,就介紹下這段歷史。
1.道武帝拓跋珪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祖先曾建立代國,后被前秦所滅。383年淝水之戰后,前秦的統治土崩瓦解。386年拓跋珪趁機糾結部眾,重建代國。398年(天興元年)定國號為魏,建都平城。拓跋珪在位初年,積極對外擴張疆土,對內勵精圖治,將北魏政權推進封建社會。但他到了晚年因服食寒食散,導致剛愎自用、猜忌多疑,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誅殺大臣,搞的朝野人心惶惶。
409年11月6日,拓跋珪的妻子賀夫人有過失,他準備將其處死。到黃昏賀氏秘密向其子拓跋紹求救。拓跋紹與宮中守兵及宦官串通,當晚帶人入宮。拓跋珪最終為其子所殺,享年三十九歲。此后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拓跋紹,繼位稱帝,是為明元帝。明元帝雖然沒有死于非命,但在32歲就因病去世。
2.太武帝拓跋燾423年北魏明元帝病死,年僅15歲的太子拓跋燾即位。拓跋燾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北魏北擊柔然,消滅割據政權,統一了整個北方,他還一度飲馬長江,北魏國力進入了最為強盛的階段。
但拓跋燾到了晚年,脾氣變得暴躁,誅戮過多。他又常常在殺完人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罰嚴酷,國內曾幾度混亂。后來拓跋燾在宦官宗愛的煽動下,逼死了太子拓跋晃。之后拓跋燾后悔了,宦官宗愛為求自保,先下手為強。452年太武帝拓跋燾被宗愛殺害,享年45歲。
3.南安王拓跋余452年3月,宗愛秘密殺死太武帝拓跋燾后,擁立其子拓跋余為帝,改年號為永平。拓拔余非常擔心宗愛等人,他就想謀劃削奪宗愛的權力,宗愛知道后非常憤怒。同年10月,宗愛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廟的機會,派小黃門賈周等人殺死拓跋余。拓跋余死后,朝臣擁立拓跋燾的長孫拓跋濬為帝,是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后,誅殺宗愛、賈周等人,將叔叔拓跋余以王禮下葬,但實際上拓跋余在位7個月。
4.獻文帝拓跋弘文成帝即位后,休養生息,北魏混亂的局面得到緩解。文成帝也沒有死于非命,但他卻于465年病逝,年僅26歲。此后他年僅12歲的兒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獻文帝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471年8月,年僅17歲的獻文帝下詔傳位于皇太子拓跋宏,自稱太上皇。476年7,太上皇拓跋弘離奇死于永安殿,年僅23歲,人們紛紛傳言他是被嫡母馮太后毒死。
5.孝明帝元詡獻文帝拓跋弘的兒子就是那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宏遷都洛陽,推行漢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499年4月,孝文帝病死于谷塘原行宮,時年33歲。此后他的兒子元恪即位,是為宣武帝。宣武帝在位期間,朝政腐敗,北魏國力日衰。515年正月,宣武帝在式乾殿病死,時年33歲。
宣武帝死后,其子孝明帝元詡即位,由于皇帝年幼,朝政由其母胡太后掌握。胡太后胡作非為,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逐漸長大的元詡對母親胡氏專權非常不滿,母子矛盾驟然升級。528年2月,年僅19歲的孝明帝元詡竟然被自己的親生母親毒死!
6.幼主元釗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元詡后,先是將孝明帝幼女,偽稱皇子擁立為帝,后擁立年僅3歲的元釗為帝。3個月后,爾朱榮進兵洛陽,將將幼主元釗和胡太后沉入黃河。此后爾朱榮扶立北魏皇室元子攸為帝。
7.孝莊帝元子攸元子攸雖然是由爾朱榮擁戴為帝的,但他并不甘心做傀儡,爾朱榮也加緊篡權奪位的步伐,在這種情況下,元子攸決定先發制人。530年9月,元子攸設計在宮中殺死爾朱榮。531年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率兵攻入洛陽,將元子攸捉住。531年1月,元子攸被勒死于晉陽三級佛寺,時年24歲。
8.廢帝元曄爾朱兆殺死孝莊帝元子攸后,長廣王元曄,被爾朱兆擁立登上了帝位,號年建明。但沒過多長時間,爾朱氏就逼迫元曄禪位于廣陵王元恭。元曄只做了三個月左右的傀儡皇帝。退位后,他也沒能逃過一劫,532年11月,元曄被殺。
9.節閔帝元恭531年爾朱榮堂弟爾朱世隆殺害元曄,立元恭為帝。532年,爾朱氏被高歡打敗,高歡進入洛陽,廢掉了節閔帝元恭,其后被毒死。
10.孝武帝元修532年高歡擁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534年孝武帝與高歡公開決裂,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孝武帝率眾西入關中,投奔宇文泰,同年12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殺。
備注:關于北魏的皇帝的數量,由于后期比較混亂,說法不一。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拔嗣、太武帝拓跋燾、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幼主元釗、孝莊帝元子攸、廢帝元曄、節閔帝元恭、孝武帝元修。
北魏簡介: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386年初,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時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當年四月,拓跋燾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改皇族拓跋氏為元氏,尊儒教等,為我國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2] 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3] ,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延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