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韓的歷史簡介
辰韓(진한)是古代(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后4世紀左右)朝鮮半島南部民族部落之一,與馬韓及弁韓合稱三韓,位于馬韓之東。辰韓與弁韓交流較多,文化相似,居民均相互雜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辰韓的歷史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辰韓國家列表
斯盧國(為辰韓諸國中最大者,即新羅國前身) 己柢國 不斯國 勤耆國 難彌理彌凍國 冉奚國 軍彌國 如湛國 戶路國 州鮮國 馬延國 優由國
辰韓與辰國的關系不很明朗?!度龂尽氛J為辰韓就是辰國,而其它的記載認為辰國是整個三韓的前身。《三國志·魏書》記載:“辰韓者,古之辰國也,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郡,弓為弧、賊為寇,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秦韓”。故辰韓亦有秦韓之稱(“辰”和“秦”在韓語發音一樣)。
辰韓初有六國,后發展最鼎盛時共有十二國;辰韓包括宣帝五鳳元年(前57年)建立的新羅,東晉時期為新羅國所分。
辰韓中國歷史記載
中國史書《三國志·魏書》和《后漢書·東夷列傳》都有這樣的記載: “辰韓者,古之辰國也,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郡,弓為弧、賊為寇,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秦韓、有城柵屋室,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車。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李延壽 《北史》列傳第八十二中記錄:“新羅者,其先本辰韓種也。地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地。辰韓亦曰秦韓。相傳言秦世亡人避役來適,馬韓割其東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韓。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這些有關辰韓的史籍在韓國《三國遺事》等古籍中有轉載:“〈后漢書〉云: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來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 大量的歷史資料說辰韓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國人,對這一點中韓學者是一致認同的。《三國志·魏書》云:“弁辰亦十二國……弁辰韓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其十二國屬辰王。” 從中韓史籍中可見古朝鮮半島東南部的三韓部落,馬韓為原住民,辰韓、弁韓來自中國,弁韓臣屬辰韓。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里忠實的記錄了辰韓大大小小的部落國家,有許多是以盧為國名,如:速盧不斯國、咨離牟盧國、莫盧國、狗盧國、駟盧國、萬盧國、捷盧國、牟盧卑離國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為國名,如楚山涂卑離國、楚離國等。
《三國志·東夷傳·韓傳》說,
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者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不與馬韓同,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皆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齊之名物也。名樂浪人為阿殘;東方人名我為阿,謂樂浪人本殘馀人。今有名之為秦韓者。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弁韓亦十二國,……棄、辰韓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其二十國屬辰王。辰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繼。辰王不得自立為王。由上述資料可知,辰韓的居民主要是“外來戶”,他們是在秦朝時遷徙而來的秦人的后裔。當秦人為逃避苦役而成群接隊地流人馬韓之地(即“古之辰國”)時,土著的馬韓人給他們讓出了東部之地,自秦而至魏,秦人及其后裔便定居于此,形成了新的部落,始有6個部落,而逐漸發展成12個部落,人口比原來翻了一番。關于秦人避役于“古之辰國”之東的說法,是可信的?!段郝浴份d:“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長城,到遼東。時朝鮮否立,畏秦襲之,略服屬秦,不肯朝會。”此處之“遼東”應指遼東郡。秦朝的遼東長城修到哪里呢?有的學者經考證認為秦長城的東端應是現在朝鮮平壤市西南江西郡以西的咸從里,②這是完全正確的。既然如此,秦朝的遼東郡已由清川江以北而拓展到了清川江以南箕氏朝鮮的西北角一帶。但是,《史記》和《漢書》的《朝鮮傳》載,這西北一角地帶后來竟成了“空地”。③為什么成為“空地”呢?依筆者之見,這一地區的秦人都為避苦役而逃亡了。他們逃亡的方向應是向南、向東,有一部分留居箕氏朝鮮地區,即樂浪地區,一部分徙居“古之辰國”之東,這就是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謂樂浪人本其殘馀人”的原因,古“辰國”的土著居民對這些逃難者寄于“人道主義”的同情,割其東界以居之,但由于這些秦人“明其為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制”。
辰韓韓國歷史記載
在韓國史籍中,我找到了辰韓、弁韓是苗裔的記載,如《三國遺事》:“〈新舊唐書〉云。卞韓苗裔在樂浪之地。” 韓國野史《桓檀古記》等書籍中說倍達國 (韓國人自稱為倍達民族) 是第14代蚩尤之后。根據《三圣記全》下篇〈神史歷代記〉記載,“蚩尤即14世慈烏支桓雄,是中國和韓國軍神的象征”,目前韓國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遺址。這就說明辰韓和弁韓和楚國的羅氏、盧氏一樣均為苗裔,同樣以蚩尤為始祖。韓國有學者也認為韓國和苗族的創世神話很相象,與其他民族的創世神話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