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國的歷史沿革
百濟(英文音譯:baekje,前18年-660年)又稱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原馬韓地區建立起來的國家?,F代韓半島國家單方面稱百濟,新羅,高句麗為其所為"三國時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百濟國的歷史沿革,希望對你有用!
百濟的歷史沿革
公元10年開始, 百濟就已統治下層的馬韓部落。根據高句麗建國神話的記載,建立百濟的是一部分高句麗頭人(召西奴,沸流,溫祚)與他們的百姓(扶余人)。高句麗人到達朝鮮半島南部后構成上層,而原住民馬韓則是國家中的下層?!度龂酚洝分邪贊跷宕握f自己源出朱蒙,王室以扶余為姓,且一度改國號為南扶余,高句麗王釗南侵后,百濟與高句麗決裂,不再和好。
百濟是高句麗創始者朱蒙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市)創建。百濟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濟是海上的強國,通過海路與中國和日本進行政治和貿易往來。公元660年,百濟被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亡。滅亡后的三年里,百濟曾展開過轟轟烈烈的復興運動,但最終失敗。以百濟的遷都變遷史來看,可分為漢城都邑期(BC18-AC475),熊津都邑期(475-538),泗沘都邑期(538-660)。百濟通過三次遷都,形成了極具個性的文化。在漢城時代,積石冢等富有高句麗的特色。但遷都熊津及泗沘之后吸收了中國的南朝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具優雅之特性。接受了中國的新式文物,使其百濟化,再傳播至加耶,對形成古代東亞文化圈起了關鍵的作用。百濟的構成民族有土著民族的韓人與濊人。在漢城都邑期,上流層為扶余人。4世紀之后,隨著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間,中國及倭的聯系的加深,也逐漸吸收了新羅人、高句麗人、倭人和中國人。
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優越,農業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發展。對外貿易較發達,不僅同高句麗和新羅進行貿易,還跨海同中國的南朝及日本進行商業交往。 百濟使用漢字,4世紀時建立儒學教育制度,一些儒學家獲博士稱號。384年,佛教自南朝傳入百濟。541年,百濟向梁武帝"請《涅盤》等經義、《毛詩》博士并工匠、畫師等",表明了百濟同南朝間的密切文化聯系。
在中國史書中,百濟這個名稱首見于《三國志》,年代相當于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其中提到百濟又名伯濟,原是馬韓的眾多城邦之一。不過根據高麗王朝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百濟在公元前18年由溫祚王(另說沸流王)創立,他帶領一群人自高句麗出發,到達朝鮮中部的漢水流域?!端鍟分刑岬綎|明的后代有個叫仇臺的在帶方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國家,漢代遼東太守公孫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做妻子,他的國家逐漸強盛成為東夷中強國。
百濟建國傳說
《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均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創立者朱蒙之子。朱蒙因受迫害而逃離
扶余,來到了卒本地區,在那里與當地首領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并創立了高句麗王國。當朱蒙在扶余所生的兒子到達高句麗后,找到了他的親生父親并成為王儲,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認識到琉璃王繼位后,他們在高句麗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并與他們的追隨者一起向南。聽從追隨者建議,溫祚在慰禮城(首爾)建城,并立國號"十濟"。但是沸流不理睬這個建議,認為臨海而居更好,并在彌鄒忽建城。可是在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著。沸流因為無視建議的羞愧而自殺。彌鄒忽的百姓于是搬遷到慰禮城,溫祚也高興地接納了他們并改國號為"百濟"。
百濟開國之初
居于慰禮城的百濟由于被馬韓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的侵擾。而他們的都城亦經常在漢江兩岸不斷搬遷。至今,首爾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鄰近青瓦臺)及夢村土城(鄰近松坡區)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這個名稱,以見證昔日的歷史。溫祚王在公元10年前后并吞了馬韓。古爾王(234年-286年)的統治時期鞏固了國家的制度。近肖古王(346年-375年)通過與高句麗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在戰爭中,殺死了高句麗王(即故國原王),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達到全盛期。
百濟的文化
在近肖古王的統治時期,百濟的疆土包括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由于與倭國(日本)統治者持續的親善關系,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這樣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學者認為是以百濟詞"王國"命名的城市)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據《續日本紀》記載,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武寧王的嫡系子孫,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
在那個時期以后,百濟在高句麗持續的南向軍事威脅下撤退,公元475年,首都被高句麗的侵略軍所蹂躪。這次入侵后,百濟遷都熊津(韓國忠清南道的公州),與新羅簽訂對抗高句麗的軍事合作條約。
大多數朝鮮三國的地圖都將百濟的疆土畫成包括今天韓國的忠清道和全羅道。這是百濟熊津時期和泗沘時期的核心地域。韓國歷史學家宣稱在這一時期百濟還曾短暫在中國(南朝宋)的遼西地區有過疆土。(根據南梁·沈約等人編著的南朝宋書,列傳 夷蠻 東夷百濟國 高麗略有遼東 百濟略有遼西 百濟所治 謂之晉平郡晉平縣。)
晉平郡晉平縣是南朝史書記載百濟在中國東北遼西地區建立的建制縣。但基于歷史記載,中國北方氐族人苻洪(前秦),慕容鮮卑(前燕)和拓跋鮮卑(北魏)在自公元350年 (東晉永和六年、百濟近肖古王五年)至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百濟東城王十二年)間,柳城、北平一帶設立建制,并有效地進行治理,而百濟的國土也從沒有出過朝鮮半島。晉平縣應更有可能是傳抄錯誤。此處之"遼西"應為"浿西",浿西在一條河流的西邊,較之遼河,大同江更應該接近事實。而大同江上的平壤城在同一時期被百濟有效控制,并可能成為地區海運的中心。 大同江以西晉朝的平壤郡(縣)。被訛傳為遼西晉平郡晉平縣。還有人認為可能實質上反映的是一個或若干百濟移民集團徙居遼西的情形。甚至,這個集團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實體,是個有相當獨立性的政權。這個政權對故國的親近程度遠高于大陸朝廷。于是百濟使節在向南朝介紹風物的時候,會提及流民曾在遼河以西有個居民點,被夸大稱為"略有遼西"。
公元538年,圣王移都泗沘(的扶余郡),并重新鞏固了皇權,把他的王國重建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余(因為百濟將扶余國當成他們的發源地)。
泗沘時代正值百濟文化的全盛期,以及佛教的發展期,佛教、工匠、工藝品和皇族習俗一同傳入了日本。
武寧王的陵墓,盡管按著中國拼鑲磚墓的形式建造并受到中國進口物品的影響,也包括了許多百濟傳統的隨葬物品,如金制冠飾,金制耳飾。墓室習慣也按照百濟獨特的傳統。這個陵墓被認為是熊津時代的代表性墓葬。
從扶余郡百濟王陵園的古代佛教寺廟出土的豪華的金銅大香爐(백제금동대향로)被認為是百濟文化的精髓,鮮明地展示了百濟成就的巔峰。百濟文化的創造力和卓越可以從香爐的頂部紋飾上的精巧和優雅的蓮花造型,輝煌和美麗的磚的圖案,陶器風格的流暢線條的魅力,和流暢和優雅的碑文書法看出。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龐,華麗卻優雅的百濟寶塔顯示了這種創造力與佛教的關聯。
公元七世紀中葉,隨著新羅在朝鮮半島中南部的影響力的增長,百濟開始失去了他在這個地區的影響力。最終,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蘇定方聯合新羅渡海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百濟首都泗沘最終被攻陷。整個戰爭持續不到10天。唐派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但其卻意外地死亡。中文資料中記載唐朝派兵10萬,朝鮮史料中記載為13萬。
百濟遺臣鬼室福信致書日本,擁戴故百濟王送予日本作為人質的王子扶余豐回國為王,并要求日本派出援軍支援百濟復國。在鬼室福信以及日本援軍的努力下,一度收復數個郡縣。然而鬼室福信功高震主,在執得的讒言下,懷疑福信有意謀反,將之處死。新羅得知百濟王斬己良將,于663年和唐劉仁軌協商,在白江口之役破日本援軍,百濟平。公元672年,新羅反唐,吞并百濟故土。百濟王族禪廣(善光)留日本,其孫子在日本傳百濟王統。
百濟將許多中國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文化藝術中。佛教在百濟的文化中有很強的影響。與高句麗和新羅不同,百濟的佛像總是帶著微笑,散發著溫暖的氣氛。百濟同時也受到道教的影響。 541年,南梁曾派技工到百濟使中國文化在百濟泗沘時期得到提高。
從扶余郡百濟王陵園的古代佛教寺廟出土的豪華的金銅大香爐(백제금동대향로)被認為是百濟文化的精髓, 鮮明地展示了百濟成就的巔峰。 輝煌和美麗的磚的圖案, 陶器風格的流暢線條的魅力,和流暢和優雅的碑文書法看出。 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龐,華麗卻優雅的百濟寶塔顯示了這種創造力與佛教的關聯。
武寧王的陵墓,盡管按著中國拼鑲磚墓的形式建造并受到中國進口物品的影響,也包括了許多百濟傳統的隨葬物品,如金制冠飾,金制耳飾。 墓室習慣也按照百濟獨特的傳統。 這個陵墓被認為是熊津時代的代表性墓葬。
百濟的語言
百濟的語種屬于扶余語系,其中百濟的統治階層為南扶余人,被統治階層為三韓中的馬韓人,兩者語言不通文化不同。高句麗語和百濟語(這兩者語言史載均可與扶余語互通,屬于同一系統扶余語系,但是歷史
記載的高句麗語和百濟語均是這兩國的統治者使用的語言,眾所周知,這兩國的統治民族都來自扶余,所以就不奇怪了)所屬的扶余語系和百濟(被統治階層為主要為馬韓人,操馬韓語)新羅(主要為辰韓弁韓,操韓語)所屬的韓語根本是兩個系統。
所謂新羅可以和百濟通話指的是新羅的韓族可以和百濟的底層韓族百姓通話。而百濟和高句麗族的通話則是同為扶余語系的統治民族,而百濟統治民族是無法和百濟韓族百姓用自己的語言溝通的。歷史早有記載:"眾所周知,百濟的統治者原是扶余族的一派,而百濟的百姓則繼續使用馬韓語,所以,不難想象他們用的是不同的語言。關于這一推論可從《周書·異域傳》百濟條中查到。據:'"王姓夫馀氏,號于羅暇,民呼為吉之。夏言并王也,妻號于陸,夏言妃也"。統治階層稱王為'於羅暇,妃為'於陸';而百姓稱王為'吉之'。這同時也證明扶余系語言與韓系語言是完全相異的事實。在百濟時代,百姓使用的詞匯沒有必要轉換成相對應的統治者的詞匯而存在于百姓中。這種上層現象可謂百濟語的一大特征。
根據中國資料的記載,高句麗語與扶余、沃沮、東濊、百濟(統治階層)的語言屬于同一語系,在中國東北部至朝鮮半島形成扶余語系,而馬韓、弁韓、辰韓等古三韓的語言,百濟的被統治階層的語言及新羅語(現代朝鮮語的直系祖先)在朝鮮半島南部形成韓系語言,這兩系列的語言有著巨大的差異。
在日本學界一直認為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語同日語有著內在的聯系、或者說使同屬一個語系--扶余語系。而韓日學者又發現百濟國語言也同日語有著某種關系,他們漸漸趨向于把這三種語言看成是同一個語系。金田一春彥所著的《日本語》中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說在明治年代、吉林集安太王新村發現高句麗的語言、一個古碑上出現了"三"、"七"、"十"的漢字,而在這三個字的旁邊出現了對這三個漢字讀法的說明"密"、"難"、"德頓忽"。學者發現這同日語有著某些的聯系,日語固有的這三個數字的讀音同古碑上注音極端的相似。
有不少人嘗試把高句麗語、百濟語及現時的日本語系諸語連系在一起 (Beckwith2004):在這種假設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從扶余國而來,而扶余人的語言隨著地域的分隔,慢慢演變成為高句麗語、百濟語及古代的 日語。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的白桂思(ChristopherI.Beckwith)認為現時的日語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的扶余語的痕跡,而這一段日語及扶余語系 的連結最早于1907年為兩位日本學者所留意。白桂思(ChristopherI.Beckwith)嘗試透過約140個含有高句麗詞語的地方面來重新構 建高句麗語的發音。他發現:高句麗語在文法構詞方面與日語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si。白桂思(ChristopherI.Beckwith)在他的《日本·高句麗語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國》(The Japanese-Koguryoic Peoples and Early China)一文中,闡述了有關高句麗人和日本人之關系的語言學證據。 根據這些證據,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麗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國遼西地區;之后這個人群的一支向東越海到達日本,而過了幾百年后另一支 則向東北遷徙,形成了高句麗人。只有這樣才可能解釋高句麗語和古代日本語的聯系(本文內容發表于白氏新著:《高句麗語:日語在亞洲大陸的姐妹語言》 Koguryo, the Language of Japan's Continental Relatives,2004),因此夫余語,高句麗語和日語遠古時代很可能屬于同源。據俄國籍的韓國問題專家 Andrei Lankov介紹,白桂思教授的觀點已經被國際上大多數的語言學家所接受。(亞洲時報Asia Times網站2006年9月16日報道)
百濟的外交
與中國的關系
372年,百濟近肖古王曾向晉朝朝貢。429年,百濟派使團到宋尋求文化和技術。 472年,百濟蓋鹵王派使團到北魏尋求對付高句麗的軍事援助。百濟武寧王和圣明王多次派使團到南梁。武寧王的陵墓是按南梁的墓室風格建造的。
與日本的關系
中國的漢字,佛教,制陶技術和其它文化都通過百濟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