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韓的歷史沿革
馬韓(前100-300年)是位于古代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忠清·全羅兩道)的部落聯盟,后被其中一個城邦百濟所滅。其國王曾以"辰王"自稱并宣布對整個三韓擁有主權。其居民是中國周朝箕子朝鮮南遷的遺民與辰國居民融合而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馬韓的歷史沿革,希望對你有用!
馬韓的歷史沿革
馬韓(前100-300年),古國名。三韓之一。在今朝鮮半島南部。后為百濟所滅。《后漢書·東夷傳·三韓》:"韓有三種: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三曰弁韓。"《晉書·武帝紀》:"﹝太康七年﹞是歲,扶南等二十一國, 馬韓等十一國遣使來獻。"《舊唐書·東夷傳·百濟》:" 百濟國 ,本亦扶馀之別種,嘗為馬韓之故地。"
朝鮮半島北部人口南遷對馬韓有很大的影響。據說衛滿篡位后,箕子朝鮮準王與他的擁護者逃到辰國建立政權。準王自稱自己為"韓王"。據《三國志》,《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108年,漢四郡的建立迫使更多的朝鮮半島北部人口南遷。
《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注引應劭說:"故朝鮮國也。"說明漢武帝滅衛氏朝鮮所設的四郡中,樂浪郡轄地才是古朝鮮的統治中心。《三國志》說辰韓人"名樂浪人為阿殘,東方人名我為阿,謂樂浪人本其殘余人",辰韓人對樂浪人,也就是古朝鮮國的統治中心地區的人的這種認識,說明辰韓國民中有不少是遷自古朝鮮地的古朝鮮人。《三國史記·新羅本紀》:"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為六村","是為辰韓六部",《三國志》說辰韓"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與上述《魏略》的記載相印證,都可以證明辰國內有古朝鮮遺民。
由此看來,馬韓國、辰國都是在箕氏朝鮮滅亡時,由南遷的古朝鮮人建立的。朝鮮半島北部特別是大同江流域,社會發展程度一直高于三韓,這是古朝鮮人可以在箕氏朝鮮為衛滿取代以后,在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地區確立自己統治地位的根本原因。但正如我們在第一章中所論述的,箕氏朝鮮的性質還是方國與聚落的聯盟,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因此,由古朝鮮遺民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馬韓國與辰國,也不會一下子步入國家,其性質也只能是方國與聚落的聯盟。但是,社會發展水平高于當地土著韓人的古朝鮮遺民的到來,對當地的社會發展無疑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正是從此時開始的發展,最后導致在朝鮮半島南部出現了兩個國家:百濟、新羅。
箕準雖然稱號上改稱"馬韓王",但其政權的性質是箕氏朝鮮政權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延續,其與中原王朝的隸屬關系并沒有因此而改變。衛氏朝鮮統治朝鮮半島北部時,作為箕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延續的馬韓政權,以及辰韓地區的古辰國,都是隸屬于中原王朝的。但他們之間"貢藩不相往來"《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也就是不存在隸屬關系。衛氏朝鮮曾致力于把朝鮮半島上這些隸屬于中原的各邑落聯盟改屬于自己,在朝鮮半島北部,衛氏朝鮮的努力確實有一定成效,如真番、臨屯,甚至穢國,楊軍:《穢國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第1期,第51~53頁。都成為衛氏朝鮮的屬國,他們與中原王朝的關系,變為通過衛氏朝鮮間接地隸屬于中原王朝,但是,衛氏朝鮮的勢力似乎始終未進入朝鮮半島南部,證據就是箕準的后代在馬韓居住區統治了8世200年,而漢武帝討伐衛氏朝鮮的理由之一就是"辰國欲上書見天子"《漢書》卷95《朝鮮傳》。,衛氏朝鮮卻從中阻撓。
史書中雖然記載朝鮮半島南部存在"三韓",但較大的方國、聚落間的聯盟卻只有兩個:馬韓國、辰國。弁韓是從屬于辰國即辰韓的。《晉書·四夷傳》對此有明確記載:"又有弁韓,亦十二國,合四五萬戶,各有渠帥,皆屬于辰韓。"當是因為服屬于辰韓的緣故,弁韓又稱為弁辰。《三國志》弁韓、辰韓24國的國名記于一處,也應是這個原因。其國名前帶"弁辰"字樣的正好12國,當是弁韓之國。
西漢滅朝鮮設立四郡以后,韓國、辰國皆隸屬于樂浪郡。對于馬韓國,《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記載得很清楚:"漢時屬樂浪郡,四時朝謁。"對于辰國,《魏略》載:"王莽地皇時,廉斯鑡為辰韓右渠帥,聞樂浪土地美,人民饒樂,亡欲來降"《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并向樂浪郡含資縣報告了有漢人被掠至辰韓境內的消息,"縣言郡,郡即以鑡為譯,從苓中乘大船入辰韓,逆取戶來。降伴輩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鑡時曉謂辰韓:'汝還五百人,若不者,樂浪當遣萬兵乘船來擊汝。'辰韓曰:'五百人已死,我當出贖直耳。'乃出辰韓萬五千人,弁韓布萬五千匹"《三國志》卷30《魏書·東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證明西漢末年,辰韓與弁韓的聯盟體,也是服屬于樂浪郡的。由此看來,朝鮮半島南部郡縣區以外的地區,都是由樂浪郡代管的。
新羅馬韓關系
以往都認為新羅起源于辰韓,而忽略了新羅與馬韓及韓人各小國的關系。實際上新羅與馬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新羅起源于古朝鮮人,但是古朝鮮人應屬漢語族,而以新羅語為主形成的今韓朝語,卻不屬漢語族,這應作何解釋?
新羅六村人是古朝鮮遺民,但新羅王卻并不出自朝鮮遺民。《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予以粉飾加了神話來源,就不知其所來了。但從諸書記載卻可略知一二。
《梁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八·新羅》記載:"又辰韓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相系,辰韓不得自立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為馬韓所制。"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新羅》記載:"又辰韓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傳,辰韓不得自立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J恒為馬韓所制。"
《后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三韓》記載:"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晉書》卷九十七《東夷列傳·馬韓》記載:"辰韓常用馬韓人作主,雖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制也。……其風俗可類馬韓。"
《三國志·東夷傳·辰韓》記載:"其十二國屬辰王,辰王常用馬韓人作之,世世相繼。辰王不得自立為王。"
《魏略》曰:"明其為流移之人,故為馬韓所制。"
從以上記載可知,新羅王是以馬韓人為王。《隋書》誤作百濟人。馬韓人既為王,作為新羅統治者,當然也就以馬韓語作為統治語言。同時,朝鮮遺民僅二千余戶,而據《三國志》辰韓、棄辰共二十四國,總四五萬戶,是朝鮮遺民的數十倍,在這一地區仍處于韓人的汪洋大海中。因此,新羅的語言仍是接受了韓人的語言,而不是朝鮮遺民的語言或秦移民的語言。
這樣說來,新羅人的族源雖有古朝鮮遺民,但主源還是韓人。至于來自秦的中國遺民應是以后才融人于韓人之中。
在中國的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南部三韓之一,位于帶方郡南方,鄰接黃海,東為辰韓。馬韓為定居民族,已懂得種植谷物、養蠶。尚是部落社會,根據《三國志》記載,全國由54個城邦組成。城邦沒有城郭,皆同屬一個部落,而每個部落皆有首領。勢力強大的部落的首領稱做臣智,其次稱做邑借。
馬韓在朝鮮史書記載
《后漢書》云편008。箕準為衛滿所攻奪。將左右官人入海。攻破馬韓。自立為韓王。其后絕滅。馬韓人。復自立為辰王。漢光武建武편009二十年。韓廉斯人蘇馬諟等。詣樂浪貢獻。光武封蘇馬諟為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魏略》云。箕準子支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王海中。不相往來。《博物志》。箕子子居朝鮮。其后伐燕復之。朝鮮亡。入海為鮮國師。兩妻黑色珥。兩青蛇。蓋句芒也。《通考》亦云。箕準子友親。留在冒姓韓氏。是或從韓侯之姓。而冒為韓姓歟。其父準。攻馬韓而王。故冒稱為姓也歟。
復有我東撰述三韓地方之辨甚多。《三國史·地理志》。《東國通鑒》。《輿地勝覽》。《周官六翼》。《三國遺事》。《東史纂要》。《東國地理辨》。《紀年兒覽》。《文獻備考》。已為辨析。則今不必覶縷架疊。但取稍異者辨焉。
星湖李瀷《僿說》。箕準奪馬韓地而王편010。則箕氏之前有韓矣。辰與秦音同。《春秋傳》辰嬴。是其證也。辰韓之為秦。則誠信矣。未知韓之名。從何而有哉。張良之狙擊。東見滄海君。說者謂滄海。卽穢國。以今江陵當之。然漢武時。穢君南閭。內附遼東。以其地為滄海郡。不應一小邑為郡。則其地必迤南及遠也。六國之中。韓最近秦。故避秦之事。韓必先動。史云。卽墨大夫說齊王建曰。三晉大夫。不便秦。在阿、甄之間者百數。可以為證。良。韓人。欲報秦。必東走海外。見滄海君。其人必拚死袖椎。祈有一售。非素與心跡同者能然乎。不然。良何以逆知千萬里外有此等人。而亟走疾取如囊物也。無論倉海之何地。要與中國絕遠。良之往還。非航海不能。其必先泊我邦西海之濱。而倉海。卽其地也。意者。當時。我邦南北分域。以漢水為界편011。今黃海、平安兩道。為三朝鮮之地。漢水以外。始無統率。中國只稱滄海。而韓之避秦者來據。故自號曰韓也。此良所以與圖報秦也。《漢·郊祀志》。谷永說上曰。始皇初并天下。遣徐福、韓終之屬。多載童男女。入海求神仙。因逃不還。則福外有終。終必韓之后裔。而與良同仇者也。其弁辰亦從后至。而秦人。故名辰也。此雖無可考。可以意度。舊韓旣為箕氏所逐。馬、辰兩國之間。別有弁韓是也。弁者或是因當時地名。未可知也。別於馬韓。臣屬於馬韓歟。李瀷《僿說》。秦始皇。送徐福、韓終之徒。入海求仙。而仍逃不還。徐福入倭為王。韓終入我南裔為馬韓云者。似是臆說。然愚於晉王嘉《拾遺記》。漢惠二年戊申편014。四方咸稱車書同文軌。天下太平。干戈偃息。遠國殊鄉。重譯來貢。時有道士。姓韓名稚者。韓終之胤也。越海而來云。東海神使聞圣德洽于區宇。故悅服而來庭云云。稚退而莫知其所之。帝使諸方士。立仙壇于長安城北。名曰司韓館。俗云。司寒之神。祀於城陰。箕準避衛滿。漢惠帝元年丁未。浮海南奔至金馬渚。【今益山郡焉】國號馬韓。馬韓者。仍其舊名。而為號也。其見逐之馬韓舊君。似是韓終。而箕準立二年。卽漢惠戊申也。韓終之子韓稚。入朝于漢。則失國第二年也。雖然事在數千余載。而史冊無徵。則何可質也。又按《說苑》。武王之子復有邘。應韓三國。則《韓奕詩》之韓。似非武王子所封之韓也。
東史。以箕準為馬韓始祖。號虎康王。而繼序之君無傳。而陽德奇氏。浚渠於光州。得石碑。刻箕子以后世代。自太祖文圣大王箕子편015。至哀王準四十一世。起周武己卯。盡漢高丙午。而無箕準南奔為馬韓王之事。又以康王卓為馬韓開國始祖。至稽王八世。起漢惠戊申。盡成帝鴻嘉四年甲辰。為百濟溫祚所并。其世代名謚紀年。纖悉無遺。可異。或稱金草家百煉所傳。未可詳也。又曰。馬韓元王。有子三人。曰友平、友誠、友諒。國亡。友平奔高句麗。仕琉璃王。為北原單于氏。友誠降百濟。仕溫祚王。為陽德奇氏。友諒亡歸新羅。仕脫解王。為上黨韓氏。考李廷龜崇仁殿碑曰。馬韓末。有孱孫三人。曰親。后為韓氏。曰平。為奇氏。曰諒。入龍岡烏石山。后為單于氏。其曰親者。卽《通考》所謂箕準子友親。留在冒姓韓氏者也。其曰平曰諒。與《奇譜》同。其后之冒姓者各異。今不可考。
公元1世紀,百濟擊敗馬韓部落的首領目支國后贏得漢江流域。到3世紀末期馬韓僅剩下20個部落。百濟在4世紀最終滅掉了馬韓所有部落成為朝鮮半島三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