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三國時代的歷史
朝鮮三國時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遼東和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注:不同于高麗)、百濟、新羅。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后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朝鮮三國時代的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朝鮮三國時代圖片
朝鮮三國時代簡介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占據朝鮮古代的三個國家高句麗고구려(前37年-668年)、百濟백제(前18年-660年)、新羅신라(前57年-935年)。
公元660年和668年唐朝聯合新羅先后滅亡百濟和高句麗,結束了朝鮮半島三國時代。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占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了朝鮮。新羅一統三國(后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
朝鮮三國時代背景
在三國時代之前,東北和朝鮮半島存在的小國包括東濊、沃沮、扶余、伽倻(42年-562年)、于山國、耽羅等國。三國時代前,百濟和新羅的始祖兼并了各部落群族,從而擴張領土最終建國。高句麗統一了扶余、沃沮、東濊和其他小國,占據了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部分地區。3世紀時,三個國家發展成熟,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
朝鮮三國時代之高句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發朝鮮半島北部存在的民族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人(古朝鮮)及韓人。
朝鮮三國時代之百濟
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因繼承問題逃離王國到馬韓,大致在今漢城[首爾]的位置建立了百濟王國。
百濟吞并了馬韓部落,并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后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現在的公州),后又再次遷往泗沘(現在的扶余郡)
位于濟州島的耽羅服屬于百濟,向百濟納貢,雙方維持著緊密聯系。百濟的宗教和藝術方面也對高句麗和新羅產生過影響。
佛教在384年從高句麗傳入百濟,受到百濟歡迎,此后,百濟在傳播文化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將許多文化傳播至日本,包括漢字和佛教。公元660年百濟為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所滅。
朝鮮三國時代之新羅
據朝鮮史書記載,公元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并了辰韓部族,從而立國,國號為“徐羅伐”。在其他的記載和考古發現中表明新羅可能是三國中最后一個建立的國家。
公元503年,王國正式更名“新羅”。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并了伽倻,高句麗和百濟聞訊后兩國結盟。為應對高句麗和百濟不斷入侵騷擾,新羅通過黃海海上通道與唐朝直接接觸,加深與唐朝的友好關系。與唐朝的聯軍征服了百濟和高句麗后,新羅與唐朝軍隊爆發戰爭,占領了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統一了朝鮮。
新羅的都城金城今屬韓國慶州。528年佛教定為國教。
朝鮮三國時代的其他國家
朝鮮三國時代之前及期間內,存在著其他的一些小國:
伽倻(가야),最終為新羅所吞并。
東濊(동예)、沃沮(옥저)、扶余(부여),皆被高句麗所滅。
于山國(우산국),附屬于新羅。
耽羅(탐라),附屬于新羅。
朝鮮三國時代的結束
公元660年和668年唐朝聯合新羅先后滅亡百濟和高句麗,結束了朝鮮半島三國時代。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占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領土,統一了朝鮮,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
朝鮮三國時代的考古發現
在朝鮮三國時代的考古遺址的挖掘中,發現了上百處墓址上千個墓葬。朝鮮三國時代的歷史遺跡之前幾乎僅限于墓葬,不過在1990年代后,得益于韓國大幅的考古挖掘搶救,一些古工業生產場所、道路、宮殿廣場、統治區域、儀式場所、平民家庭和軍事堡壘的遺跡不斷被發現,韓國的考古學家推斷正是這些內部發展和外部因素促使了這種基于國家層面的社會出現,朝鮮半島的這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頻繁的戰爭也是促使國家誕生的重要方面。
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國的形成
與這種復雜社會相關的一些發現可以追溯到前700年的扶余部族,而其中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可以推斷出酋邦政體形成于前300年至前400年間。然而,考古學家并不就此認定國家政體出現于公元前,但他們提到這種政體在4世紀前形成。能夠反映政體社會的許多發現并不處于同一時期,而是零散地分布在各個時代,直到許多4世紀的發現達到了空前的數量顯示出這種政體已經初具規模。
墓葬遺跡
李圣周就新羅和伽椰區域出土的多種貴族墓葬進行分析后發現,在2世紀或以前出現的許多貴族墓葬中都存在象徵權貴的陪葬品,卻不存在類似宗教的墓葬等級制度;到2世紀末,貴族墓葬規模變大,還使用了棺木來盛尸;出土的3世紀墓葬中有一定特點,凡涉及很高地位的貴族獨立墓葬都與其他一般墓葬不同,它們建造在高海拔處,或沿山脊或處山頂,此外至高貴族的墓葬規模極為宏大,例如韓國的大成洞遺址等地發現的墓葬就符合這樣的特點。
陶器與屋瓦規模制造遺跡
李圣周認為除了通過墓葬可以分析出地域政治等級制度的發展外,出土的4世紀末的陶器工藝品也能反映這一點。陶器豐富的種類逐漸統一成只有幾個可以辨認的樣式,說明制造工藝逐步標淮化同一化旨在規模制造,在慶州的Songok-dong和Mulcheon-ni的考古挖掘也證明了這一點,這兩處遺址位于新羅都城東北郊外,是古代制造工藝龐大規模的縮影,同時也是朝鮮三國時代至統一新羅時代制造業規模化的最好例證。1990年代末在對兩處遺址的挖掘中,發現了許多制造用設備,例如陶窯、屋瓦窯、炭窯以及與制造相關的建筑和制作工坊。
都城、統治區域和儀式建筑遺址
1976年以來韓國慶州東南部的考古挖掘一直沒有間斷過,發現了新羅都城的遺址,多達30處的寺廟遺址也在幾年間被發現,其中最著名的是黃龍寺。百濟都城遺址也在首爾被發現,包括風納土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