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周山在哪里
不周山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那么神話傳說的不周山在哪里?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與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處,因名云。”《大荒西經》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來,此山名并非共工氏觸之后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問題。
《準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句話的意思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無論如何,這個天柱本身就有缺陷。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與“周山”對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像征著不完整、災難。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災難的集合體。
這個神秘的不周山在什么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對土地產生了泛敬畏。在農村,有一詞名為:動土。動土,是有著極嚴格的講究。什么時候動、什么季節動、什么年份動,都有嚴格要求。農村里每要動土,總要請教陰陽風水先生。一但動錯了,就不得了,最主要的表現是腰、腿疼。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肌肉為田土。”看來不周山也是盤古的一個部分,不知道是哪個部分,可以稱之為天柱,雖極其重要,但卻“不周”。這個重要的東西雖然不周,但還有大用處:頂著老天爺。一但撞翻,問題就大了。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只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傳言曾有凡人為見神仙一面而只身上山,但卻未曾見其返鄉。自此之后,人人皆煉其身,鍛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夠的實力攀登不周山,后由于天條的放寬,無數凡人開始修行,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圓滿,不少人開始競相挑戰不周山。
不周山猜測地理位置
1 祁連山尾
公元前七七一九年,不周山忽遭大風雨,觀天的大風雨表被毀,傾向東南。面對這場天災,驪連氏(時任祁連山西表總管),認為是共工氏的責任,不應再任上相。女媧聽信驪連氏所言,決定由驪連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權,聚族眾守山,堅守表木天柱。驪連氏也率眾攻山,兩族在不周山爭戰,決戰中撞毀了天柱,女媧怒,逐共工康回(虺)于祁連,共工含憤而去,族眾不離,驪連也難以進駐,驪連建議遷榜羅,伏羲同意遷榜羅,重立天表。共工于公元前七六八七年或七六九零年卒于祁連山,于是遂有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傳說。不周山位于祁連山尾(六盤山西側)是一座三面環山,東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
2 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東北部分
3 內蒙古土默川平原以西 參見《經典圖讀山海經》
根據《帝禹山河圖》,不周山位于鐘山的東面、昆侖丘的東北方,其地理方位“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黝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拊,食之不勞。”所謂諸毗之山,當指陰山山脈;所謂岳崇之山,可能指昆侖丘,也可能指今日山西省北部的呂梁山、五臺山、恒山。 據此,不周山位于黝澤的西面,那里是黃河的源頭,筆者進一步指出,黝澤位于今日的黃河前套地區,亦即內蒙古的土墨特右旗至托克托縣一帶;所以,不周山位于黃河前套地區以西,陰山之南。
4 山西子縣的西山相傳就是不周山,而精衛填海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
5傳說寧夏和甘肅境內的六盤山為不周之山的殘骸
6赫爾蒙山
《山海經》說“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你看,《山海經》把不周山的地理環境都交待清楚了,問題是,我們能找到不周山嗎?
“西北海之外”,這就是不周山的地理坐標。哪里是西北海?往西北方向找,蘇武牧羊的貝加爾湖古時稱“北海”,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環境又和下面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西北好像沒有這樣的大海了。難道古人已經把自己局限在今天的中國版圖之內嗎?走出去,像鄭和一樣下西洋去。慢!下西洋,不就是下印度洋嗎?西北海,會不會是印席洋的西北面呢?在史前時代,印度洋就已經有了遠洋航行的記錄。更多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了人類早在史前時代就利用“海洋季風”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稱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狀。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東非有沒有合不起來的山呢?有!這就是東非大裂谷。它從贊比亞河口北延至紅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綿延4500公里以上。它在東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狹長谷地。“不合”的東非裂谷群山綿延,哪里又是不周山呢?大裂谷的北端是約旦河谷,大裂谷北端的赫爾蒙山是敘利亞境內的最高山脈,它也有一條近68公里的裂谷。
赫爾蒙山會不會是不周山呢?在公元前16世紀至8世紀,統治赫爾蒙山所在地的是赫梯人,這是一個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他們和埃及反復爭奪敘利亞的統治權,因而赫爾蒙山的地理環境地理形狀等知識的傳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何況,赫爾蒙山腳下的約旦河,就是一條“寒暑之水”。它的水量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極大的變化,低的時候水量只有每秒60立方米,高的時候要達每秒1760立方米,兩者相差近30倍。把水量的變化稱之為“寒暑”,可見古人的智慧。
“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約旦河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年降雨量為760-1270毫米,氣候溫潤潮濕,堪稱“濕山”。而約旦河東面是典型的沙漠氣候,年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干旱少雨的氣候使居住在那里的民族經常發生用水的糾紛,所以我們的祖先把它稱之為“幕(漠)山”。
由此可見,赫爾蒙山的地理坐標、地理形狀和地理環境與不周山完全一致。詩人毛澤東不會想到,失敗了的英雄共工,居然會到4萬里外的不周山去撞得“天柱折,地維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