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傳說的廣成子
廣成子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自稱養(yǎng)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 歲而未成衰老。《神仙傳》稱其為軒轅時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中國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多有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對話。
人物介紹
廣成子,黃帝時期汝州人,住臨汝鎮(zhèn)崆峒山上。為道家創(chuàng)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傳說廣成子活了1200歲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兩個升天時的大腳印。 一說廣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開天經(jīng)》:“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消自陰陽,作《道戒經(jīng)》、《道德經(jīng)》。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
使用法寶
廣成子的武器有:翻天印,雌雄雙劍,落魄鐘。
最厲害的莫過翻天印,御敵可祭起,直擊頂門,印上便死。雌雄雙劍,是類似干將,莫邪的一對劍器。
落魄鐘,搖起可產(chǎn)生一種魔音,敵人聽到便魂飛魄散。
金光圣母曾問廣成子的道術(shù),廣成子作詩答曰:“有緣得悟本來真,曾在終南遇圣人;指出長生千古秀,生成玉蕊萬年新。渾身是口難為道,大地飛塵別有春:吾道了然成一貫,不明一字最艱辛。”
傳說故事
劍仙之說由來已久,早在《列子》一書中便有記載。劍仙應(yīng)起源于軒轅黃帝問道廣成子,《軒轅金鼎文》上有黃帝崆峒問道廣成子,鼎湖之畔煉丹劍的記載。
相傳劍仙真正形成的時期應(yīng)是在戰(zhàn)國,當(dāng)時燕國,趙國,韓國等地的青年崇尚劍術(shù),好搏擊,形成了多種劍法,尤其燕國與趙,所以詩有:燕趙多俠士之說。自秦滅六國后劍術(shù)不興,遂分為晉地劍仙,燕地劍仙,川地劍仙。我們都熟悉的越女應(yīng)算是劍仙早期的代表人物了。正史記載的劍仙是呂洞賓。
在《宋史·陳摶傳》中:關(guān)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shù),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shù)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shù)來陳齋中,人皆異之。 《鐘呂傳道集》記載呂洞賓的劍術(shù)得自火龍真人的天遁劍法,分為法劍與道劍。后呂祖又創(chuàng)出智慧三劍。呂洞賓詩云:昔年曾遇火龍君,一劍相傳伴此身,天地山河共結(jié)冰,星奪日月任停輪,須知本性綿多劫,空向人間歷萬春,昨夜鐘離傳一譜,六天宮殿欲成塵。
古書記載
又云:粗眉卓豎語如霜,聞?wù)f不平便放杯,仗劍當(dāng)客千里去,一更別我一更回,龐眉斗豎惡精神,萬里騰空一躍身,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目示不平人。法劍乃有形之器,有為之物,托古劍之氣而煉神化精,仗劍而行能驅(qū)妖除邪衛(wèi)道。道劍乃無形之器,無為之物,是智慧之劍,是心劍,與天合一,奉德之情,應(yīng)機而現(xiàn)。
元明以后劍仙多隱世不出,至張三豐真人方劍術(shù)揚名于天下,《武當(dāng)劍譜》記述“三豐祖師,籍遼東,姓張,名全一,又名君寶,時人引起形狀邋遢,號為邋遢張。趙宋時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梗不得前,祖乃以劍飛擊之,盜盡殲,故以劍術(shù)揚名于世”。張三豐真人留下武當(dāng)一派劍術(shù),今傳人尚多。清代至近代劍仙湮滅,而多出入于筆記小說中,如《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