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歷史
澳大利亞擁有悠久的歷史,從永恒的原住民大陸變成英國囚犯流放地,后來又發展成一個現代化的多元文化國家。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澳大利亞歷史的曲折發展史
原住民夢想一個永恒的大陸
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已在這片獨特且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和繁衍了五萬多年,據信他們是在最后一次冰河紀(Ice Age)期間,從東南亞乘船來到這里的 。到歐洲人踏上這片土地時,有多達一百萬的原住民生活在這片大陸的 300 個國邦或部落里,講 250 種語言和 700 種方言。那時,原住民靠打獵和采集生活,他們也會旅行進行貿易、尋找水和季節性土產,以及進行宗教儀式和圖騰集會。那時和現在一樣,每個部落都與某一片特定的土地有著精神聯系。盡管他們的家鄉不同(從內陸的沙漠、熱帶雨林到冰雪覆蓋的山脈),但是所有的原住民都對永恒而神奇的夢幻時期有著共同的信仰。根據澳大利亞原住民神話,圖騰神靈祖先創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神靈祖先通過原住民文化的每一個方面,將大地、自然現象、部落領地、遠古、現在和未來聯系到一起。
英國帶來大批囚犯
“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是歐洲探險家發現的最后一塊大陸。當時,這片土地充滿神秘色彩,為人所津津樂道,再加上自然資源豐富,吸引了探險家們航海涌入這塊未知的土地。直到 1770 年庫克•詹姆斯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登陸波坦尼灣(Botany Bay),歐洲人才正式宣稱對這塊南部大陸擁有主權。
為了解決英國境內監獄過度擁擠的問題和美國革命對英國造成的破壞,探險家兼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建議將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作為新的囚犯殖民地。1788年1月26日,由11艘船只組成的“第一艦隊”(First Fleet)運載著1500人(其中一半是囚犯)抵達悉尼港(Sydney Harbour)。 流放囚犯的政策直到1868年才結束,至此共有16萬名男女囚犯來到澳大利亞。
從18世紀90年代早期起,自由移民開始涌入,但囚犯的生活十分艱苦。婦女隨時面臨性剝削的威脅,男人則可能會因為像偷盜這樣的小罪行被判絞刑。而對于原住民來說,土地被剝奪、以及外來病毒引起的疾病與死亡,破壞了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習慣。
搶占土地的人在大陸上推進
到19世紀20年代,許多士兵、軍官及釋放犯已將從政府那里獲得的土地逐漸轉變為農場,經營得十分興旺。澳大利亞有廉價土地與大量工作機會的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船只,滿載著來自英國的富于冒險精神的移民。移民們或搶占土地的人開始更加深入原住民的領地(常常帶著槍),為他們的牲畜搜尋牧草與水。
1825年,由士兵和囚犯組成的一群人定居到靠近現代布里斯本的尤格拉人(Yuggera)的領地里; 1829年,英國紳士定居柏斯;1835年,一個圈占土地的人航行至菲力浦港灣(Port Phillip Bay),并選擇了目前墨爾本的所在地。與此同時,一家以“與囚犯無任何瓜葛而自豪”的英國私人公司,在南澳大利亞設立了阿得萊德殖民地。
淘金熱帶來財富、移民及叛亂
1851年,新南威爾士與維多利亞中部發現金礦,這吸引了來自殖民地的數千名年輕男子與一些敢于冒險的年輕女子,同時前來的還有成船的中國礦工、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路藝人、酒館老板、妓女和騙子。在維多利亞州,英國統治者試圖強制建立秩序,比如推行月許可證并派遣鐵腕軍隊,這致使在1854年爆發了反獨裁主義的尤里卡叛亂。盡管在金礦區充滿暴力,但黃金與羊毛所帶來的財富吸引了大量投資紛紛涌入墨爾本與悉尼。到19世紀80年代,它們已成為了充滿時尚氣息的現代城市。
澳大利亞建國
1901 年1月1日,澳大利亞六個殖民地聯合起來,組成了聯邦國家。如今,澳大利亞由六個州和兩個領地組成,每個州和領地都有自己的議會、旗幟和標志花卉。此外,還有兩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年份,分別是1902年婦女獲得了投票權,以及1907 年設定了最低工資。
澳大利亞人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澳大利亞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1914年,澳大利亞男性人口不足300萬,而其中有近40萬人自愿參戰,估計有6萬人陣亡,數萬人受傷。 為了克服悲傷,20世紀20年代掀起了一陣潮流,帶來了新型轎車、電影院、美國爵士樂和電影、以及對大英帝國的熱衷。1929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來臨時,社會與經濟分化進一步擴大,許多澳大利亞金融機構紛紛倒閉。這時,體育運動使國人暫時忘卻了困境。賽馬法雅納(Pharlap)與板球運動員唐納德•布萊德曼(Donald Bradman)這樣的體育英雄,獲得了近乎神話般的地位。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在歐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聯軍取得的勝利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經歷了二戰的那代澳大利亞人由此為祖國的能力而深感自豪。
澳大利亞新移民適逢戰后繁榮
1945年戰爭結束之后,無數來自歐洲與中東的移民來到澳大利亞,許多人在欣欣向榮的制造行業找到了工作。而很多在男人們參軍作戰期間到工廠做工的婦女,在和平時期仍然繼續工作。
20世紀50年代,隨著堪培拉附近山區的大雪山水利工程(Snowy Mountains Hydroelectric Scheme)等多個重大國家建設項目的實施,澳大利亞的經濟日益增長。不僅主要出口產品(金屬、羊毛、肉類及小麥)的國際需求不斷增長,澳大利亞的市郊也繁榮起來。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住宅擁有率的上升,從1947年的僅為40%上升到20世紀60年代的70%以上。
澳大利亞政策放寬
像其它許多國家一樣,澳大利亞接受了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變革氛圍的洗禮。 新的種族多元化、逐漸獨立于英國的統治以及對越南戰爭的普遍抵制,共同營造了有利于政治、經濟及社會變革的氛圍。1967年,澳大利亞全民公決以壓倒多數的贊成票同意聯邦政府代表澳大利亞原住民制定法律,并在未來人口調查原住民包括在內。結果,由原住民與澳大利亞白人發起的猛烈的改革運動達到了頂峰。
1972年,律師出身的理想主義領袖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領導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 Labor Party)當選執政,結束了戰后自由黨和鄉村黨聯盟(Liberal and Country Party coalition)一統天下的局面。此后三年間,由他領導的新政府結束了兵役制、廢除大學學費,并引入免費的全民醫療保健。同時,還廢除了“白澳政策”、擁護多元文化主義、提出無過錯離婚原則以及男女同工同酬。然而,1975年,澳大利亞總督以通貨膨脹和丑聞為由解散了該政府。在隨后的大選中,工黨遭遇大敗,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由此執政至1983年。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
1983至1996年間,霍克–基廷工黨(Hawke–Keating Labor)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如解除對銀行系統的管制,以及澳元實行浮動匯率制。1996年,由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領導的聯盟政府在大選中獲勝,并分別在1998、2001及2004年重新當選。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政府頒布了多項改革措施,包括稅收與勞資關系制度中的變革。2007年,由陸克文(Kevin Rudd)領導的工黨當選執政,提出了改革澳大利亞的勞資關系制度、氣候變化政策以及醫療保健與教育部門的議程。
拓展:澳洲葡萄酒歷史起源與發展
澳大利亞葡萄酒的起源
澳大利亞最早開始栽種葡萄的地方是悉尼,但悉尼農場灣(Farm Cove)炎熱潮濕的氣候不適合葡萄藤的生長。澳大利亞第一個商業葡萄園和葡萄酒釀造廠誕生于19世紀早期,是由約翰·麥克阿瑟在其距離悉尼西南部50公里處的卡姆登莊園(Camden Park)建立的,那里主要的產品包括灰皮諾(Pinot Gris) 、方蒂耐(Frontignac) 、古艾斯(Gouais) 、維徳和(Verdelho) 、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 。到1850 年,葡萄園的商業化運作已經在澳大利亞大多數州
建立起來。古老的澳洲由于地理位置偏遠而逃過了工業化進程和疾病的侵襲,因此那里的土壤非常肥沃。從連綿起伏的獵人谷(Hunter) ,到陡峭多風的伊頓谷(Eden Valley) ,到風景優美的吉龍(Geelong),早期的葡萄種植者們把葡萄苗圃撒向澳洲的每個角落。1854 年,明確記載了澳大利亞首次出口1384 加侖(6291 升)葡萄酒至英國。19 世紀中頁,葡萄根瘤蚜導致歐洲三分之二的葡萄園顆粒無收。1875 年,澳洲也遭受其害。嚴格的檢疫隔離措施限制了澳大利亞葡萄產區相關物種的流動,從而使南澳大利亞產區,例如布諾薩山谷(BarossaValley) ,免受葡萄根瘤蚜的侵襲。因此,該地區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藤——那是那是當時由最古老的歐洲種苗基礎上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澳大利亞葡萄酒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國內葡萄酒消量大幅提升。啤酒的嚴重短缺使美國和澳大利亞軍隊開始尋找可代替啤酒的飲品,直到20 世紀60 年代,大約80% 的澳大利亞產葡萄酒都是以甘醇甜美為特征的雪利酒和波特酒,這類酒在英國被稱為“殖民地葡萄酒”。二戰之后,隨著歐洲人大量移民澳洲,歐洲文化中的在餐廳或家庭享受美食的同時品嘗餐桌酒的文化逐漸推廣開來,人們對加度葡萄酒的偏好開始改變。有趣的是,早在1925 年,傳奇人物Maurice O’Shea 就曾經在其位于獵人谷的Mount Pleasant葡萄園舉辦過餐桌酒大賽。在當時的澳大利亞,由調酒師O’Shea 釀造的餐桌酒受到空前的歡迎。26 年后,Penfold’s的先
驅釀酒師Max Schubert推出了首支Grange 葡萄酒—這款經典的干紅葡萄酒成為澳大利亞最負盛名的佳釀。二十世紀70 年代中期,受廣大消費者對干紅餐桌酒需求量加大的影響,加度葡萄酒的銷售逐漸走弱。1980年,澳大利亞葡萄酒的人均消費量達到17.3 升,“盒中袋”包裝發展到了完美化的程度。而當年限酒令的取消對酒類的銷售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廣大消費者終于可以盡情享受葡萄酒,而白葡萄酒成為當時的新寵。
出口的成功
1981/1982財政年度,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量僅為800多萬升,價值約1400萬澳元。主要出口目的地為加拿大和新西蘭。澳洲6萬多公頃的葡萄園產出的50多萬噸葡萄供本國170多家葡萄酒莊用于釀酒。6年之后的1987/1988財政年度,葡萄酒出口量迅猛增長至3900萬升,價值9700萬澳元。瑞典和英國成為主要出口市場。今天,澳大利亞葡萄酒的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居世界葡萄酒出口量第四位,僅次于傳統的葡萄酒產業大國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截至2007年7月的一財政年度內,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出口量和出口價值分別達到8.05億升和30億澳元的歷史高位,澳洲葡萄種植面積超過16萬公頃,葡萄產量超過130萬噸,釀造商超過2100多家。
今日之宏圖
今日的澳大利亞具有令人羨慕的餐廳文化,在那里,您可以在享受美味菜肴的同時品味國際知名的葡萄酒。澳大利亞有60多個專門的葡萄酒產區,葡萄種類繁多,向全世界展示了品種齊全的葡萄酒,同時以能釀造出各個價位的高品質葡萄酒獲得了世界信譽。澳洲大陸已經存在了5億多年,多樣的土壤類型使栽種各類葡萄成為可能,澳大利亞溫潤的氣候條件呵護了葡萄的茁壯成長。例如,澳大利亞富含鐵礦石的自流排水土壤適于出產黑皮諾,而著名的紅土地最適于出產風味獨特的赤霞珠。澳大利亞先進的研究和教育設施使該國新一代葡萄酒釀酒師們、葡萄栽培者們具備良好的技能,從而使他們更好的在國際市場創造性精神發揮到及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