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歷史地圖
哈薩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哈薩克斯坦歷史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哈薩克斯坦簡介
公元前3世紀~前1世紀,哈薩克斯坦境內出現了社會。
公元前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出現烏孫、康居、阿蘭、悅般等游牧政體。
公元6世紀~8世紀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出現了西突厥汗國、突騎施、葛邏祿等游牧部落建立的國家。
8世紀~12世紀,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先后成為可薩汗國、烏古斯葉護國、基馬克汗國和欽察聯盟等國。
13世紀初,哈薩克斯坦西部、北部被并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東部及東南部成為蒙古人建立的察哈臺汗國的領地。
15世紀今哈薩克斯坦的大部分土地從金帳汗國分離,成為月即別汗國的一部分,隨后一些部落脫離月即別汗國的統治,被成為“逃亡者”“脫離者”,并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
16世紀初,哈薩克族分為大玉茲、中玉茲、小玉茲三個汗國。17世紀中亞新興起一個強大的游牧政權—漠西蒙古建立的準噶爾汗國。在準噶爾汗國的侵略下,小玉茲于1730年9月派遣使團請求俄國接受加入俄國;1735年12月中玉茲也加入俄國,而大玉茲則被準噶爾汗國并吞。但準噶爾汗國于1757年亡于更強大的清帝國,于是大玉茲、中玉茲成為清帝國的藩屬,因準噶爾在長期與清朝的戰爭中,人口銳減,加上疾病的爆發,準噶爾在今天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消失,哈薩克人因沙俄對中亞的侵略逐步向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水草豐盛、人煙稀少的清帝國版圖遷徙。19世紀清帝國于鴉片戰爭后國勢衰微,于是俄國趁機于1864年強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清帝國土地,至此今天的哈薩克斯坦的大部都歸俄國所有。1917年12月13日因俄國革命,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大部分土地成為脫離俄國統治暫時獨立的阿拉什自治共和國的一部分。
1920年8月26日,成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1925年4月19日,中亞各國按民族劃界,改稱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6年定名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1990年10月25日,發表主權宣言。1991年12月10日,改稱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1991年12月16日,宣布獨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聯體。
二、地理環境
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面積為272.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2%,領土橫跨亞歐兩洲。國境線總長度超過1.05萬千米。哈薩克斯坦通過里海可以到達阿塞拜疆和伊朗,通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和黑海。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九位。東南連接中國新疆,北鄰俄羅斯,南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接壤。
哈薩克斯坦地形復雜,境內多為平原和低地。特點是東南高、西北低,大部分領土為平原和低地。西部和西南部地勢最低。里海沿岸低地向南朝里海方向逐漸下降,沿里海地帶低于海平面達28米;最低點卡拉基耶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向南又逐漸升高,形成海拔200~300米的于斯蒂爾特高原和曼格斯拉克半島上的卡拉套山、阿克套山(海拔為555米)。該國東北部有圖蘭平原,它從哈薩克斯坦東北部經中部逐漸向哈薩克丘陵過渡,再向東南部的天山山脈延伸。在北部,哈薩克丘陵與西西伯利亞平原南緣連接在一起。
哈薩克斯坦屬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19℃至-4℃,7月平均氣溫19℃至26℃。哈薩克斯坦北部的自然條件與俄羅斯中部及英國南部相似,南部的自然條件與外高加索及南歐的地中海沿岸國家相似。這里既有低于海平面幾十米的低地,又有巍峨的高山山脈,山頂的積雪和冰川長年不化。降水量,北部300~500毫米,荒漠地帶100毫米左右,山區1000~2000毫米。西南部屬圖蘭低地和里海沿岸低地。中、東部屬哈薩克丘陵,東緣多山地。哈薩克斯坦的半荒漠和荒漠大多都在西南部,北部自然環境類似俄羅斯,較為濕潤,北部和里海地區均可接受來自海洋的水汽。
看過哈薩克斯坦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