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波蘭地圖
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語:The Republic Of Poland,中文簡稱:波蘭),古稱孛烈兒,是一個由16個省組成的民主共和制國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歷史上的波蘭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波蘭簡介
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語:The Republic Of Poland,中文簡稱:波蘭),古稱孛烈兒,是一個由16個省組成的民主共和制國家。
波蘭是中歐國家,東與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相連,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
波蘭具有迥異的東歐風情。每年的5~9月是波蘭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溫暖而陽光明媚,9月被譽為"波蘭金色秋天"的開始。7~9月是波蘭的旅游旺季。
歷史上曾是歐洲強國,后國力衰退,并于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中亡國幾個世紀,一戰后復國,但不久又在二戰中被蘇聯和德國瓜分,冷戰時期處于蘇聯勢力范圍之下,蘇聯解體后,加入歐盟和北約,近年來波蘭無論在歐盟還是在國際舞臺的地位亦與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以來,經過90年的發展變遷,特別是在21世紀初的幾年里,波蘭在歐洲的重要性越來越引人重視。
除了歐盟和北約外、波蘭還是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貿組織的成員國。
二、歷史沿革
早期的政權
波蘭國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夫舍等部落的聯盟。 早在6~10世紀中葉,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開始逐步解體,封建土地所有制產生。
10世紀中葉,以格涅茲諾為中心的波蘭部落逐漸統一了其它部落。皮亞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約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
1025年,博萊斯瓦夫一世(992~1025年在位)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成為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
建立與統一
(10-15世紀中葉)
12世紀中葉,博萊斯瓦夫三世(1102~1138年在位)死后,波蘭進入封建割據時期,達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1314~1333年在位)統一大波蘭、小波蘭、庫雅維,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R米日三世(1333~1370年在位)又統一了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西波美拉尼亞)與東波莫瑞(東波美拉尼亞)還分別為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占領。西里西亞則被波希米亞王室占領。
1385年,為抵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實行了王朝聯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為波蘭國王。
1410年,波蘭-立陶宛聯軍在格倫瓦爾德戰役中,給了條頓騎士團以毀滅性打擊。
1466年,收復了東波莫瑞。
第一共和國
(15世紀中葉-1795年)
1505年,議會通過憲法,規定比得哥什建筑物:過河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從而削弱了王權,招致外來勢力干預,面對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議會在盧布林通過了成立統一的波蘭共和國的決議,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波蘭共和國成為一個多民族的農奴制國家,面積達31萬平方公里。
17世紀后半期,波蘭的農奴制進入了危機階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
1652年,大貴族迫使議會通過自由否決權。
1654年,沙俄對波蘭宣戰,兼并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
1655年,波蘭-瑞典戰爭爆發,波蘭丟失部分領土。
第一次北方戰爭(1655~1660年)初期,波蘭被迫追隨俄國參戰。
1733~1735年,俄、奧與法、西、撒丁為爭奪波蘭進行了戰爭,嚴重破壞了波蘭主權和國家經濟。
波蘭第一共和國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別,在當時也是相當先進的,稱為“貴族民主制”。
18世紀后半期,波蘭生產關系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啟蒙運動影響下,中小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發起愛國革新運動,但受到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武裝干涉。
三遭瓜分
1772年5月,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國在彼得堡會談,于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波蘭成
弗羅茨瓦夫歌劇院
弗羅茨瓦夫歌劇院為俄、普、奧的保護國。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俄羅斯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士也在協定上簽署。根據該協定,波蘭領土被全部瓜分。俄羅斯吞并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共12萬平方公里,人口120萬。奧地利占領了包括克拉科夫、盧布林在內的全部小波蘭和一部分瑪佐夫舍地區,共4.75萬平方公里,人口150萬。普魯士奪得其余的西部地區、華沙、其于部分的瑪佐夫舍地區,共5.5萬平方公里,人口100萬。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俄羅斯奪占的領土約占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多平方公里,普魯士奪占約20%,共約14.11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奪占約18%,共約12.18萬平方公里。經過了這三次瓜分之后,波蘭亡國,波蘭就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年多年之久。
外族統治
(1795-1918年)
當拿破侖在1805—1807年期間一系列輝煌的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時,波蘭人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解放者。拿破侖占領華沙不久,波蘭人蜂擁而至,開始支持拿破侖的事業,其中包括在索莫謝拉戰役中的波蘭槍騎兵團。
1809年拿破侖一世在波蘭中部建立華沙公國,作為法蘭西的一個衛星國。拿破侖失敗后,華沙公國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為波茲南公國,受普魯士管轄,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國(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在其主要地區成立了波蘭王國,由俄國沙皇兼領國王。
1830年11月29日,一批貴族青年在華沙舉行起義,結果失敗。
1846年克拉科夫起義也遭失敗,克拉科夫被并入奧地利。
1848年波蘭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奧當局廢除農奴制度。
1864年后,波蘭王國的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19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產業革命。
從19世紀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蘭國家民主黨、波蘭無產階級黨、波蘭社會黨和波蘭王國社會民主黨(后改名為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民主黨投靠俄羅斯,社會黨右派投靠奧、德,只有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左派堅決反對戰爭。
第二共和國
(1918-1939年)
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布法令,宣布廢除俄羅斯帝國與普、奧簽訂的關于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與此同時,1916年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國家”,12月底,德、奧成立了“波蘭臨時國務會議”,并在波蘭青年中征兵,社會黨人畢蘇斯基(1867—1935)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
1918年10、11月,奧匈帝國和德國趨于崩解,從而為波蘭的復國形成了有利的國際條件。10月28日,奧占區的波蘭愛國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蘭清算委員會”。11月7日,社會民主黨人在盧布林成立了波蘭共和國臨時人民政府。10月23日,華沙組成了波蘭政府,11月11日,該政府由畢蘇茨基領導。盧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員會也宣布接受畢蘇茨基領導。11月18日,畢蘇茨基在華沙組成聯合政府,他成為波蘭共和國的國家元首。這樣,自1795年波蘭被瓜分滅亡以來,歷經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復獨立,重建祖國。
1919年12月8日,協約國最高委員會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決議,同意重建波蘭國家,承認波蘭共和國,并建議在俄波之間劃一臨時分界線,即沿著格羅德諾、布列斯特、赫魯別舒夫、普熱米代爾、直到喀爾巴阡山一線。然而,波蘭政府力圖恢復1772年的俄波邊界線。為此,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就發動了對也是新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戰爭,史稱蘇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