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歷史地圖
馬來西亞,全稱馬來西亞聯邦(Malaysia,前身馬來亞),簡稱大馬。是馬來西亞聯邦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馬來西亞歷史地圖,希望能幫到你。
一、馬來西亞簡介
馬來西亞,全稱馬來西亞聯邦(Malaysia,前身馬來亞),簡稱大馬。是馬來西亞聯邦被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于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于婆羅洲(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文萊國則夾于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
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撈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首都為吉隆坡,聯邦政府則位于布城。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英聯邦、不結盟運動和伊斯蘭會議組織的成員國。主要參與的軍事行動有五國聯合防衛和聯合國維和行動。
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這在政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政府系統密切仿照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基于普通法。國家元首是國王,被稱為最高元首。政府首腦是。
馬來西亞是一個新興的多元化經濟國家。經濟在1990年代突飛猛進,為“亞洲四小虎”國家之一。馬來西亞已成為亞洲地區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旅游業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外匯收入來源,知識經濟服務業也在同步擴張。
二、歷史沿革
古代文明
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著馬來西亞。從印度輸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歷史。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從7世紀到14世紀,在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
伊斯蘭教早在10世紀傳至馬來西亞,但直到14世紀和15世紀,三佛齊覆滅后不久,伊斯蘭教才在馬來半島奠定根基。這個地區分裂成眾多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蘇丹國,其中最突出的是馬六甲蘇丹王朝。伊斯蘭文化對于馬來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同時它也受到馬來民族的影響。
柔佛蘇丹王朝
馬六甲蘇丹王朝最后一位蘇丹的兒子逃到馬來半島南端的民丹島,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柔佛蘇丹王朝。馬六甲的統治消失后,馬來群島分裂為眾多互相爭戰不停的小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亞齊、文萊、柔佛和霹靂。其它國家有萬丹、日惹、吉打、雪蘭莪、蘇祿和登嘉樓等。16世紀末,歐洲商人在馬來亞北部發現了錫礦,透過錫的出口,霹靂變得富強起來。歐洲殖民勢力繼續在這個區域擴張。葡萄牙控制了對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貿易。1571年西班牙占領馬尼拉。
1607年,亞齊蘇丹國興起,成為馬來群島最強盛富裕的國家。在伊斯干達.穆達(Iskandar Muda)統治下,這個蘇丹國控制的范圍延伸到蘇門達臘與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他征服馬來半島的錫礦產地彭亨,并將彭亨蘇丹擄往亞齊。他所向披靡的艦隊在1629年攻打馬六甲的戰役中瓦解,依據葡萄牙史書記載,當時葡萄牙與柔佛的聯軍設法摧毀他的所有船艦,殺掉19,000名戰士。然而,亞齊的軍力并未被摧毀,因為在同一年亞齊征服了吉打并把許多吉打人民遷到亞齊。這位蘇丹的外甥Iskandar Thani是彭亨的王子,后來成為他的繼承人。在Iskandar Thani統治期間,亞齊專注于鞏固內部及宗教上的統一。
這段期間,馬來亞各蘇丹國的虛弱,為從其它地區人民移入這些馬來故土創造了條件。從印度尼西亞東部來的布吉人海盜經常襲擊馬來亞海岸地區。1699年他們刺殺了柔佛最后一位馬六甲血統的蘇丹,控制了柔佛,其他布吉人控制了雪蘭莪。從蘇門達臘來的米南加保人也遷入馬來亞,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森美蘭。柔佛的覆滅在馬來半島上留下了一個權力真空。暹羅的大城王國部分填補了這個空缺,將北部的五個馬來國家——吉打、吉蘭丹、北大年、玻璃市和登嘉樓——變成自己的屬國。柔佛覆滅也讓霹靂成為馬來亞蘇丹國之中的領導者。
18世紀馬來亞對歐洲的經濟重要性快速成長。尤其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茶貿易,增加了對馬來亞的高質量的錫的需求,錫用在茶葉箱的內襯,具防潮作用。馬來亞的胡椒在歐洲也享有盛譽,而且在吉蘭丹和彭亨有金礦。錫礦和金礦及其附屬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第一批外來移民涌入馬來人的世界,一開始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后來則是華人。華人定居在城鎮并很快掌控了經濟活動。這建立了往后200年馬來亞
近現代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占領。雖然日本占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懼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以及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宣告獨立。
1963年8月31日,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沙巴)宣告獨立,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宣告獨立,并與馬來亞聯邦以同等伙伴身份(即國家身份)于9月16日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隨著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的加盟,整個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數量也持續增長,當時華族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的比率不相上下。后來“馬來人至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或馬來亞的主人或特權者,華裔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的恩惠。馬來族精英也開始懼怕以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占多數的人口比例,并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聯盟利用其國會優勢通過決議,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政府的目標是“2020宏愿”,讓馬來西亞在2020年成為先進國家。然而,這留下了未解的問題,究竟馬來西亞會在何時且如何充分實現第一世界的政治體系(多黨民主制、自由的媒體、獨立的司法審判,并恢復公民與政治自由),以齊頭趕上它的經濟成熟。
看過馬來西亞歷史地圖